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原菌學名〕RhizoefoniasolaniKühn
〔寄主作物〕茄科、豆科、禾本科等多種作物,寄主廣泛。
〔病害診斷〕主要為害幼芽、莖基部和塊莖。幼芽染病,未出土者造成腐爛,形成芽腐,導致缺苗;出土后染病,開始下部葉片發黃,莖基部產生褐色凹陷斑,大小1~6厘米。病斑及其周圍常覆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上生有大小不等(1~5毫米)、形狀各異(塊狀或片狀)的菌核。輕病株癥狀常不明顯,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出現卷曲狀。致病菌為立枯絲核菌。病菌菌絲發達粗壯,多分枝,分枝處多近于直角,分枝基部多顯縊縮,且近分枝處常具分隔。菌絲初無色、老熟后漸變褐色,細胞變粗短壓縮。菌絲大量糾集扭結可形成菌核。菌核初期淡褐色,后變深褐色至黑褐色,圓球形或不整形,大小1~5毫米。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核在病薯塊上或殘落于土壤中越冬。帶菌種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又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播種病薯或在病土中播種,病菌可在幼芽經傷口或直接侵染,引起發病,造成芽腐或以后形成病苗。病菌可經風雨、灌水、昆蟲和農事操作等傳播,擴大為害。以后上下擴展造成地上萎蔫或地下薯塊帶菌,產生菌核再行越冬。病菌喜溫暖潮濕的條件。土溫23℃左右,潮濕情況下,發病嚴重。后期菌核形成需23~28℃的較高溫度。在北方,春寒、潮濕條件易于發病。春季播種早,土溫較低時發病重。土質黏重、低洼積水的返漿地,不易提高地溫,易于誘發病害。病區連作地發病率較高。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擇農藝性狀和抗性優良的品種。(2)應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采用無病種薯播種。(3)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區適當輪作;選擇較高地勢種植;重病地區、土質黏重地塊、低洼積水地區、高海拔冷涼山區,尤其應適期晚播,防止地溫過低誘發病害。(4)施行種薯消毒。播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井岡霉素水劑15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浸泡種薯10分鐘處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