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地點:山東省梁山縣楊營鎮薛格村
冬季的水泊梁山,依然彌漫著“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文化氛圍,無數人把梁山好漢的故事一講再講。
這個名叫賈翠英的養鴨女人,她用三起三落的傳奇經歷,演繹出一個現代版的好漢故事。如今,已是身價千萬,可她依然勞作不止,苦力重活兒不在話下。
賈翠英:“沒事的時候吧,我就上前邊鴨棚里,幫他們工人卸卸料呀,打打藥呀,這活我都得干,一個是能鍛煉身體,再一個說呢,也是跟他們工人增加增加感情。”
對于賈翠英來說,現在干體力活兒雖然已習以為常,可當初她下苦力的時候,目的卻完全不一樣。
賈翠英的話一點兒都不假,之所以能夠擁有今天的公司,是她迎難而上,用吃苦耐勞換來的。三年前,她還是一個負債高達280萬元的淪落者。那是2005年元月,她經營三年的面粉加工廠,因時任廠長的丈夫管理不善,賒賬欠款太多,產品積壓而虧損倒閉。
賈翠英:“你們看,這一片,這全是我們原來的淀粉廠,那時候虧損了就是280多萬元。”
賈翠英的丈夫 戚一民:“280萬元一下子就完了,一下子變成一個窮光蛋。”
大千世界,瞬息萬變。賈翠英怎么也沒有想到,富裕的日子說沒就沒了,280萬元的巨額債務,把她逼進了一條靠借錢過日子的死胡同。
村里有名的百萬富翁,一下子變成了舉債280萬元、依賴借錢過日子的窮人。一時間,議論四起,眾說紛紜。
面粉廠員工 劉新江:“爬不起來了,她連一個看門的老頭,連一個叫花子老頭都不如了。”
梁山縣楊營鎮村民 賈振陽:“看門的老頭還一個月700元錢呢,這賬怎么還呀。”
面對非議,賈翠英的丈夫愧疚不已,他越來越擔心這個好端端的家會從此破裂。
賈翠英:“他睡著睡著覺,就嗷嗷地哭,我說是咋回事呀,醒了以后他說是一個夢,他說把他嚇得,嚇得我不行,他說你領著三個孩子走了。”
戚一民:“說有自殺的味兒,就是想不活了,這下子就完蛋了。”
賈翠英:“不活不要緊,我說你,但是你死了以后,但你落一個罵名,一下子走了,欠朋友的錢呢,銀行的錢呢?!人窮志不能短,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為了開導丈夫,賈翠英找要好的朋友借了100元錢,親手做了一頓久違的家宴,讓丈夫體驗當年風光的感覺。席間,她勸解丈夫,就是為了三個孩子,也要好好地活著,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
賈翠英:“錢是人掙的,今年賠了,明年不定有一個什么機會,就能掙到這個錢,我說有壓力就有動力。”
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時候,2005年2月,縣里出臺了養鴨規劃。賈翠英茅塞頓開,閑置的大廠區不正是養鴨的好地方嗎。她多次找到縣畜牧局局長,準備放手一搏養鴨子。萬一再虧了怎么辦呢?她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賈翠英:“假如賠了吧,我在濟南還有幾套房子,到那時候我認為萬一虧本房子一賣也夠養老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賈翠英是憋足了勁兒要背水一戰。可是,如果把舊廠房全部利用的話,投資規模最低要達到90萬元,資金成為最大難題。于是,她和丈夫將親戚朋友的名單進行盤點,準備找人借錢。她首先找到表姐王麗菊,表姐是縣畜牧局的畜牧師,精通養鴨業。
賈翠英跑東家,到西家,幾乎借遍了所有熟人,也只借到30萬元。她無奈之下用房產做抵押,貸款60萬元。可正當她準備引進鴨苗,大干一場的時候,虧怕了的丈夫卻擔驚受怕起來。
戚一民:“我自己認為呢,是進個一兩千只,養著試試。”
賈翠英:“既然養了干了,你就大膽的去養,去干。”
毋庸置疑,賈翠英想大干的原因是還賬心切,就是被債務給逼的。2005年3月,她再一次找到縣畜牧局局長和表姐王麗菊幫忙出謀劃策后,撇開丈夫,去到兗州一家種鴨場,一下子進了4萬只鴨苗。
戚一民:“沒想她一下進了4萬多只,當時我一看兩大車,確實把我嚇壞了,這家伙又不是鬧著玩兒的時候。”
記者:“多長時間的鴨子,這是?”
賈翠英:“14天的鴨子。”
記者:“14天是吧,它一般多長時間上市呢?”
賈翠英:“28天至30天。現在這個鴨子,因為它是毛短看不出來,這都2斤多了。每天都長二兩。”
記者:“哪它吃的什么呀,它長二兩?”
賈翠英:“它吃的豆子玉米跟骨粉魚粉配的這個綠色食品,沒有一點兒激素,人都能吃,給它配的這個料。”
賈翠英:“后來他一看我出于誠心,很急切的要把這個貨要銷出去,在無奈之中,每噸低于他們300元錢,給它簽了合同。”
賈翠英用誠心打動商家。自那以后,那家公司按正常價與她簽訂了長期供銷協議。穩定的銷路堅定了賈翠英的信心:從2005年5月份開 始,她把養鴨數量擴大到5萬只,一只鴨子買到了18元錢。到了年底一算賬,8個月共養了8茬鴨子,共出售40萬只,總收入達到900多萬元。不到一年時 間,賈翠英就還清了外債,從一個遭受眾議的弱者變成生活的強者。
賈翠英丈夫 戚一民:“投資太多了,100多萬才能建起,我說小打小鬧的,一天宰個幾百只,試試就行了。”
賈翠英就是不信邪,明明可以賺多錢的事情,為何不能干。她顧不上丈夫的反對,堅持上了兩條宰鴨生產線。
賈翠英:“現在就是把鴨肝,鴨腿,鴨舌,鴨心,鴨胗,全部都分開獨立包裝,這樣呢,一只鴨子現在是23元多,原來是18元錢,就是增加了利潤是5元多錢。”
鴨子宰殺得多了,就需要大容量的冷庫。可賈翠英2005年賺取的100多萬元全部用于建設了宰鴨廠,資金又成了問題。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她只得在原面粉廠舊庫房的基礎上,改造擴建冷庫。哪知這一改,有出了問題。
人們的議論就像大火一樣,再一次風煙四起。
劉新江:“這一回是徹底的完了,一個女人,你搞企業,搞企業,婦道人家的你不在家的待著,你搞什么企業呢?!親戚朋友都對她失去了信心了,夫妻兩個差點鬧僵離婚。”
一次又一次地遭受非議,賈翠英有些扛不住了。
戚一民:“她都是自己偷偷地,背著我,背著工人偷偷地哭。”
偏偏這個時候,賈翠英的奶奶又去世了。那天,給工人結算工資時又差了5萬元錢。一些不知情的工人拽著賈翠英不讓走,她不得不一遍遍的給朋友打電話借錢。
程福菊:“先借了5萬元錢,馬上,我就上城給她取到這5萬元錢,回來了,給工人發下去。”
發完工資,已經是晚上8點多鐘,賈翠英這才匆匆地趕回家給奶奶吊孝。
王麗菊:“說實在的,一個男人也得壓垮了,她是咬著牙關挺了起來。”
料理完奶奶的喪事,賈翠英便及時趕回廠里重建冷庫。可是,錢從哪里來呢?不得已,她再一次找到表姐王麗菊幫忙。
王麗菊:“通過建行、農行開的手續,在我單位蓋了章,又給她擔保貸了40多萬元。”
建起了宰鴨廠和冷庫,就需要足夠的鴨源做支撐,否則又會虧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賈翠英尋思開辦養鴨基地,動員周邊的農民養鴨子。這樣呢,既可以保證廠里加工量,還能讓農民增收。可是,起初農民并不買她這個賬。
農民 張新安:“投資大,一投投幾十萬元,就恐怕收不回來了,第二這個老板,她以前干淀粉廠賠了二三百萬元錢,是不是這個老板能按合同辦事呢,就擔心這幾點。”
為了解除農民的顧慮,賈翠英與農民了簽訂從種鴨供應到訂單收購一條龍服務合同,另一方面,她又到縣畜牧局給養鴨戶爭取補貼支持。她的這個想法和縣畜牧局局長不謀而合,縣畜牧局在出臺養鴨規劃的時候,有這方面的條款。
在賈翠英的帶動下,梁山縣很快就有7個鄉鎮的60多戶農民養鴨,月存欄達到40多萬只。
農民 張新安:“我養1.2萬只,就可以賺一萬七八千元錢,咱一年按9茬算,就能十五六萬元錢。”
張集鄉李樓村養鴨戶 李南征:“公司里把鴨苗直接給進了,服務全部一條龍服務,我們只把飼料喂到,我們只管喂,飼養飼養,我們就掙到,一只鴨子掙到1.5元錢。”
記者:“現在放心了是吧?”
李南征:“放心了。”
如今,賈翠英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往找不到市場的情況也不復存在,她的鴨產品不斷地銷售到上海、南京及其北京的全聚德等大公司。曾經落魄的丈夫現在自信多了。
記者:“你像你這一車的話,拉過去幾天銷完?”
孫傳平:“他一天就銷好幾車,有的客戶,旺季的時候一天就銷好幾車。”
記者:“一天就銷好幾車?”
孫傳平:“最好的三車,一般的客戶。”
有了養殖基地和銷售市場做后盾,賈翠英的宰鴨廠日益興旺,日宰殺量由300只上升到1.5萬只,工人達到300多人。每每看到工人上班時的熱鬧場面,賈翠英就由衷地感到滿足和自豪。
賈翠英:“這么多的工人上這兒來,為我干活,我那會兒感覺到很自豪,有一個蒸蒸日上的這個感覺,特別地高興。”
斗轉星移,大起大落。從虧損280萬元,到年盈利300多萬元,賈翠英這個現代版的“梁山好漢”,用他的“三板斧”僅僅兩年時間就殺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賈翠英:“不管干什么,我就不怕輸,不怕困難,遇到什么困難,硬著頭皮往前上,該出手時就出手。”
編導:萬鵬 攝像:程詩雄
中共梁山縣委宣傳部 楊光 協助拍攝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