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記者:“你這里一共有多少頭商品豬?”
岳聚寶:“我這里是一年出一萬頭豬。”
在林州,像岳聚寶這樣規模上萬頭的養豬場有13個。岳聚寶告訴我們,他根本就不會養豬,因為以前他從事的行業和養豬一點都擦不上邊。
岳聚寶:“我以前是搞建筑的。”
2001年底岳聚寶回到了家鄉,他在當地建了一個養殖場,聘請了幾個養豬的技術員,開始搞起了規模化的生豬養殖。他告訴我們,其實養豬和搞建筑相比,風險相對來說要小得多。
岳聚寶:“搞建筑這個,反正工程干完以后,肯定不會一下給你錢,平時有時候甲方有錢或沒錢,我們這個錢不好要,這個養豬吧,它肯定是現金,這個不存在要賬。”
岳聚寶:“有一次喂母豬,一噸飼料就是2%或3%的魚粉,那個時候,想讓母豬多產奶,就喂它10%還多的魚粉,把那頭豬吃的啊,都拉稀了。”
鬧過笑話的還不止岳聚寶一個人,孫獻忠養殖場里母豬第一次下仔的時候,他特別興奮,在養殖場里整整呆了一個晚上看小豬吃奶,可是小豬卻差點沒餓死。
孫獻忠:“當時我第一窩豬下的時候,我是親自在場,結果我在那兒盯著小豬吃奶,咱們也不知道它放奶的規律,認為它在這兒就是吃奶。”
孫獻忠:“其實它真正的在那兒不是吃奶,因為母豬放奶是有時間有規律的,結果我整整熬了一夜,第二天那個技術員過來一看,那個小豬都快死了,就是因為沒吃好奶。”
經過近兩年的養殖,孫獻忠漸漸地從外行變成了內行。
孫獻忠以前也是在外地做包工頭的,常年在外奔波忙碌讓它頗感疲憊,2003年回到了林州開始養起了豬,成了名副其實的豬老板。
孫獻忠:“我們在外面搞建筑這么多年了,手里也有一部分的資金,在外面很辛苦的,今天跑這明天跑那的,所以說考慮到養豬也是比較穩定的行業,我們才想養的。”
孫獻忠:“我們在引進種豬的時候,從引進的數量來說,我們想引進300頭,我父親想引進100頭,分歧就比較大一點,我父親可能覺得要走的比較穩健點,一步一步的發展,我可能走的步子比較大一些,走規模去發展。”
孫獻忠覺得,只要管理的好,規模化的養豬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并從中得到比較高的利潤,因此他堅持自己的看法,在2005年底,他引了300多頭三元種豬開始養殖。
現在,孫獻忠的養殖場每年生豬的出欄量達到了7000多頭,他也成了林州的養豬大戶。然而,這些曾經在外廝殺闖蕩的老板們,為什么紛紛回家養豬呢。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屬于丘陵地帶,一直以來,當地的農戶主要是以糧食生產為主,2001年,林州市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決定大力發展養豬業。
然而,由于當地養豬戶資金不足,使得家家戶戶養殖的數量過小,要擴大養殖的規模,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這時,政府把眼光盯在了那些一直在外打工經商并有所積蓄的人,并從用地,技術支持,飼料等環節且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他們到林州來規模化養豬。
畜牧局趙局長:“我們制定了好多的優惠政策,我們主要就是吸引外面的工隊長,還有企業廠長經理,回來搞這個畜牧業的投資。”
董華安:“當時以為給人打針都是往屁股上打,后來給豬防疫的時候就打在豬的屁股上了,后來問了一下以前養豬的,他們說要打脖頸上。”
現在,林州萬頭以上的豬場達到了13家,5000頭的豬場21家,1000頭以上的豬場是1006家,生豬的密集區有20個。2005年,林州市畜牧養殖業的產值達到了10,7億元。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