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致富經:他的財富在山上 他的財富在海里(20170825)
25歲他就能年賺百萬,一次幫姐夫出海打魚的經歷讓他抓住了龍利魚的商機。2014年,賠掉房產的他卻靠海里的一個發現,只賺不賠站穩市場。他本是一個普通農民,好不容易積攢了百萬財富,因為山上的石蛙商機讓他面臨十幾年的積蓄打水漂,靠著深山里的一個發現他迅速翻身。看浙江省松陽縣的葉世雄和山東省日照市的陳龍如何上山下海上演財富逆轉。
這里是中國黃海,距離日照市日照港有30多海里。記者跟著陳龍來到這里,現在他每個月都要出海一次,尋找一種魚,而這種魚已經非常稀少。
陳龍:在找看有沒有咱要的東西啊。
?記者:有嗎?
陳龍:這,沒有,沒有啊。
秦緒峰:太難找了,第一這個季節不行,第二現在這個海水資源太稀少了,一天不是一天。
秦緒峰:我跟他數次了,十次八次是有了,就是沒見那個魚。
記者:我看你身上衣服都濕了。
陳龍:能找到咱要的魚掉到海里也高興。
又過了兩個半小時,大家很期待的拉起了第二網。
陳龍:沒有啊,連小的都沒有,連小的都沒有啊。
記者:那怎么?我們還接著撈嗎?
陳龍:再撈,還得撈,要不今天我們出來干嘛的啊?
早上9點出發,現在已經是下午6點了,連續下了幾次網都沒有打到陳龍要找的那種魚。天色漸暗,我們收到海上預報,晚上會有風浪,船不得不返航。
就在陳龍苦苦尋找這種很稀少的魚的同時,遠在9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松陽縣的葉世雄也沒閑著,他馬上就要連夜上山尋找野生石蛙的蹤跡。
葉世雄:我這根竹棍砍去,到山上我們要(注意)安全,可以打蛇。有些地方有蛇的,有蛇的話這個東西可以打蛇的,像這里如果有蛇的話,我們這個東西就是可以打的。
葉世雄告訴記者要跟緊他,因為山上不僅有蛇,還有各種野獸都會出沒。葉世雄說石蛙一定要沿著溪流找。雖說是八月但是山里的溪水已經讓人感到刺骨。一個多小時過去,葉世雄不知道翻了多少塊石頭,但卻遲遲沒有發現石蛙的蹤跡。這個時候葉世雄也顯得有點著急了。而就在經過一個不起眼的淺灘的時候,葉世雄突然叫我們停住。
葉世雄:這就是石蛙。
記者:你剛才怎么看見的?
葉世雄:發現的他的眼睛有發射光的,紅紅的,我就發現了它,躲在這個石頭下面。
野生石蛙學名叫做棘胸蛙,是不能捕捉利用的,在記者看完野生石蛙的生長環境后,葉世雄就立刻將它放回小溪。
野生石蛙不能捕捉,葉世雄從別人那里引進了1000多斤的種蛙,開始養殖。不像葉世雄很容易就能買到種蛙這么好運氣。山東省日照市的陳龍在海上打撈了一天卻空手而歸。
陳龍要找的究竟是什么呢?從海上歸來的第二天上午記者來到了他的養殖車間,陳龍說他在海上苦苦尋找,就是為了這池子里的魚。
陳龍:我撈一個給你看看,你看。
記者:好活潑啊。
陳龍:這個魚它生性比較膽小,你看他在水里老實,其實撈上來特別膽小,這是魚嘴。
記者:哎呀。
陳龍:沒關系,沒關系。
記者:這是他的嘴啊。
陳龍:這是嘴這是鰓。
這種魚叫龍利魚,像這樣三斤多的成魚一條能賣到160元左右,而陳龍擁有一萬兩千平方米的養殖面積,年出池20多萬斤商品魚,靠著這個生意陳龍一年有3000千多萬元的銷售額。大家都覺得陳龍的生意做得是好,但是他的做法,卻有些瘋狂。
王篷:瘋狂,我覺得就是不切實際,就像幻想一樣。
秦志強:肯定會覺得他不是很正常,因為很多時候已經干得很好的一個行業忽然又跳槽又干別的。
大伙的說法不是夸張,在養上龍利魚之前,陳龍已經干過設計公司、開過美術培訓班,雖然每次跨度都很大但是都能賺錢。
陳龍:一年能賺100多萬,下學之后干什么什么賺錢覺得這個錢還是挺好賺的。
2006年,剛滿25歲的陳龍就年賺百萬,在他看來賺錢一點都不難。
而2009年6月陳龍偶然和做捕撈生意的姐夫出了一次海。再普通不過的出海經歷,開啟了陳龍不同以往的財富之旅。
陳龍:我和姐夫在船尾一起看起網,我姐夫看到了一條魚特別高興。
這究竟是一條什么魚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心跳加速呢。
陳龍:我姐夫說,你看你看,今天還有一條龍利魚,很值錢,這條魚大概得4斤多吧,我說,這個大概得有多少錢啊?他說現在這一斤得賣200多,這一條魚就接近1000塊錢。
聽姐夫說龍利魚能賣這么多錢,陳龍動了心。回到家后,陳龍四處打聽發現,龍利魚只有雌魚才能賣上價錢,五條魚苗才能出一條雌魚,因為雄魚長到一定階段就會停止生長,個頭小,沒人要。
淘汰雄魚的辦法,只有在養殖的過程中不斷對比魚的大小,而雄魚在被淘汰之前要吃掉大量的飼料,龍利魚的這個特點,使它的養殖成本非常高,因此本地沒有人專門去養殖這種魚。
賣價高又沒人養,陳龍覺得是個賺錢的機會。2009年11月,他賣掉了城里的房產湊了三十多萬元來養殖龍利魚。
和少年得志的陳龍相反,浙江省松陽縣的葉世雄一直到年過四十才靠著種植香菇攢下了140多萬元。剛賺了點錢,一家人準備過上好日子的時候,一個朋友隨口提到的石蛙商機讓葉世雄全家亂了套。
葉世雄:2008年就是60多元錢一斤,到2009年就是85(元錢)到90(元錢一斤),我就感覺這件事情肯定能搞,我是這么想,要是別人做不起來,我能做起來,肯定賺錢。
葉世雄折騰了半輩子才賺了100多萬元錢,卻突然投到當地很多人都做失敗了的生意里,這個舉動把全家都弄得不得安生。
葉世雄:她就是不同意,錢是做香菇一起賺起來的,肯定要經過她同意了,我們才能做,不然的話絕對不行的,家里要吵鬧的。
眼看妻子不同意葉世雄就沒法做石蛙生意,為了讓妻子同意葉世雄絞盡了腦汁,終于他想出了個辦法,他和妻子在山上種一批香榧樹,香榧樹8-10年成才,現在一顆香榧樹現在的價格是2萬元左右,葉世雄告訴老婆即使石蛙失敗了,靠著香榧樹,過幾年,也能保證全家人能有個保底的收入。
2010年年初,葉世雄帶著妻子住進了深山。他把全部積蓄140多萬元全部投入了山上的石蛙養殖場里,因為他們沒有養過石蛙,所以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葉世雄:跑得這么快我找都找不到,這只蛙就是公蛙,像這種蛙下面有刺,這個是黑的,這種就是公蛙。
這是母蛙母蛙肚子圓渾,這里是白的,公蛙呢這里是有刺的,這就是公蛙抱母蛙有作用的,這里它會抓牢它。
記者:這就是一對?
葉世雄:這就是一對。
葉世雄:摸一下看看,給你試試看。
記者:它不動呢。
葉世雄的種蛙產卵之后收獲了第一批小蝌蚪。
那段時間葉世雄每天都切南瓜來喂蝌蚪,蝌蚪3個月后變態成了石蛙,很快500對種蛙一年就產下了10萬只小石蛙。但葉世雄卻發現池子里的石蛙常常會消失,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葉世雄終于找到了石蛙丟失背后的元兇。
而就在記者來采訪的時候這個石蛙小偷又出現了。
記者:這有蛇啊,小心啊。
葉世雄:沒關系。
記者:小心,小心啊,
在場的人都捏著一把汗,葉世雄卻習以為常,很快都就把蛇給抓住了。
記者:這蛇怎么跑池子里來了。
葉世雄:他跑到我的池子里來吃我的石蛙的。
記者:石蛙還在嗎。
葉世雄:石蛙不知道,不知道吃了多少只,我看一下要檢查一下了,有些石蛙都跑到外面來了,石蛙都跑出來里面不知道吃了多少。
記者:還在嗎?
葉世雄:有是還有,不知道被它吃掉了多少。
記者:在這呢,后面。
葉世雄:對就是這里。
記者:沒被咬著吧?
葉世雄:沒有,沒關系。
丟蛙只是一個開始,隨后發生的事情讓葉世雄開始反思,自己到了四十歲還要搏一搏到底是對還是錯。
2010年4月,葉世雄發現小石蛙突然變得有些異常。
葉世雄:早上來檢查的時候,一看都有些不吃不動了,趴在地上不動了。
兒子:早上去檢查的時候都是浮在上面,雪白的一片,那時候想著是可能已經快要失敗了。
隨后的一周里,葉世雄的石蛙相繼死亡,500對種蛙剩下不到200只,本來快要上市的兩萬只商品蛙也死得只剩下不到一萬只,一下子就損失了三十多萬元。
葉世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當時的情景是無法形容,每天過來都是這個樣子。
葉世雄人到中年,本來想在這個時候再搏一把,投入了十年的積蓄。可是如果按照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他將血本無歸。
和葉世雄一樣,陳龍養殖龍利魚也遇到了同樣的困境。
剛養上龍利魚,陳龍本以為自己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商機,可結果證明龍利魚真的不好養。
陳龍:這么大一個棚,只剩下這一池魚,這一池子到最后賣成品魚的時候大概就只有700條,你知道什么心情嗎?我這700條啊,咱這一萬五千條魚苗連租棚加費用我是在城里賣了一套房子。
龍利魚的特點就是,商品魚得達到兩斤左右才能賺錢,雄魚養出來基本不達標。 可龍利魚魚苗價高,前期陳龍在選魚的過程中舍不得淘汰,最終養出來的雄魚多,達不到商品魚的標準。
養第一批魚就賠了錢,陳靖壬意識到再這么養下去根本不賺錢。可2013年9月陳龍說他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秘密就藏著這間車間里。
陳龍:看到了嗎?
記者:什么也看不見啊。
陳龍:等一下,小魏,關燈!
記者:哦,看到了。
陳龍:現在看到了吧?
記者:這什么東西啊?
陳龍:這就是龍利魚的子魚,現在這一個池子有五、六萬條這個子魚,十八個月之后這五、六萬條子魚會出五千條左右的商品魚,如果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的話,這至少五、六十萬塊錢,你說這一池子是水嗎?
陳龍意識到想要在低迷的市場中突圍必須降低成本。
早期大量淘汰賣不出價格的雄魚是控制飼養成本的關鍵。陳龍自己繁育魚苗,魚苗不要錢,在選魚的過程中,他舍得早期淘汰雄魚,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所以同樣是養魚,陳龍就能賺錢。
不同于陳龍這么快就找到了養殖龍利魚賺錢的竅門,浙江松陽縣的葉世雄發現他的石蛙都不吃東西了。
黃粉蟲是石蛙的主要食物之一,以前葉世雄都是從別人那里買來喂,后來他漸漸發現,買來的蟲子質量不好,有很多都是死掉的蟲子,繼而引發了石蛙得腸胃炎,葉世雄決定自己養黃粉蟲。
葉世雄:這個黃粉蟲,人都可以吃的,我現在就試給你看,你看可以吃的,很好吃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很好。
記者:沒毒嗎?
葉世雄:沒毒,很好很香的,蛋白質很高的,這個味道很好的。
自己養的黃粉蟲讓葉世雄放下心來,通過葉世雄對石蛙進食的研究,他還告訴我們石蛙進食的特點就是速度非常快,人的肉眼幾乎看不清。
為了能清楚的看到石蛙吃蟲子的畫面,我們特意將石蛙捕食的速度放慢了7倍。
葉世雄每天都在琢磨著如何養好這些石蛙,但是半年下來,他的石蛙的存活率依舊不高,葉世雄不甘心,這個時候他有個大膽的想法,他想看看野生石蛙的生存環境,從中找到養殖的竅門。
經過三個月的考察葉世雄終于發現了石蛙存活的秘密,他究竟發現了什么呢?
剛剛下過大雨,葉世雄就急急忙忙又要往山上跑,他告訴記者這對他的石蛙生死至關重要。
記者:快到了是嗎?
葉世雄:快到了。
就快到達山頂,山路變的更加陡峭溪水沖刷過的石頭又濕又滑,陡峭的山路讓記者幾次差點掉進水里。
而葉世雄告訴記者,這險峻的深處就是他救活石蛙的福地。
葉世雄:這個就是我們養蛙廠用的水,這個水是很干凈的山泉水,我們的水管是從這里埋過去的,埋了5000多米,
葉世雄發現野生石蛙一般生活在水源相對干凈的上游,他意識到最關鍵的問題就出在了水上。之前葉世雄養殖的石蛙雖然用的是活水,但河水中摻雜了村民的生活用水所以并不干凈,石蛙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所以導致了死亡。
找到了原因,葉世雄就想在水的源頭埋下管道,將源頭的水源直接引入到他的養殖場里。問題解決之后,葉世雄在2011年成功收獲了第一批石蛙,因為當地一直有吃石蛙的習慣,所以葉世雄的石蛙很快就賣出去了。
劉海平:石蛙賣得非常好,每天都最起碼賣十幾斤以上,平均每兩桌客人就會有一桌點石蛙。
2017年,葉世雄養殖的石蛙總量已經突破了2萬斤,年銷售額達到300多萬元。成為浙江省石蛙行業領跑者。
不同于葉世雄,陳龍瞄準了龍利魚魚苗的生意。
他意識到未來想在龍利魚這個領域分到一杯羹,除了養魚還要靠賣魚苗賺錢。為了出好魚苗,從2013年9月開始陳龍頻繁出海,他要尋找海里的野生龍利魚。
陳靖壬:養殖龍利魚現在已經十幾年了,他現在面臨了一個種苗退化,這樣一個事實情況,能不能出海找到質量比較好的野生龍利魚,然后做親魚馴化,作為養殖來說,他帶來的效益應該是非常大的。
2002年龍利魚首次被人工馴養,至今已經十幾年了,由于常年的馴化,人工養殖的龍利魚雌魚率在下降,陳龍想利用野生龍利魚來提高種魚的親本質量,通過自繁自養,2017年陳靖壬的養殖規模擴大到1200平方米,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