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致富經:挖掘機手養青蛙 年賺千萬(20171018)
他20歲出頭,是名挖掘機手,一年能賺10多萬元,卻因為一句改行了。2014年,他養青蛙3年了,生意卻沒起色,最困難時全身上下只剩5元錢,母親都勸他放棄。他咬牙堅持到了年底,青蛙賣了50多萬元。生意剛有起色母親卻身患重病。看重慶市的張孝君如何在困境重重下,逆轉人生,3年時間讓年銷售額實現從50萬到一個億的突破。
他叫張孝君,是這座養殖場的主人。
張孝君:預備開始。
記者來到張孝君的青蛙養殖場時,正趕上他組織游客在自己的基地捉青蛙。別看這里面青蛙很多,捉到一只卻并不容易。
青蛙擁有超強的跳躍能力,游客手伸到一半的時候,青蛙往往早就跳走了。連續出手成功率會高很多。像這樣的捉青蛙比賽張孝君每個周末都要舉辦。
游客:爸爸加油,爸爸加油
來張孝君這里捉青蛙的人,很多都是帶著孩子一起來。
游客:可以經常帶孩子來玩一下,體驗一下農村生活。
游客:孩子馬上初三了帶他來放松一下。
組織這種親子活動張孝君一次可以賣幾百斤青蛙,每斤30元。
像這樣的池塘一畝可以產2000多斤青蛙。這座占地200多畝青蛙養殖場,一年可以產40萬斤青蛙,而這只是張孝君養殖總面積十分之一的產量。
2017年張孝君的公司年銷售額已經突破一億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3年前,張孝君公司的年銷售額只有50多萬元。3年時間銷售額從50萬迅猛增長到一個億,張孝君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張孝君出生在重慶市巴南地區。18歲,他獨自一人到重慶市的工地打工,20歲張孝君學會了開挖掘機。到2011年,24歲的張孝君已經擁有自己的挖掘機,一年可以賺10多萬。
可就在這一年,重慶市有一道用美國青蛙做的菜叫美蛙魚頭十分火爆,張孝君動了想養美國青蛙的心思,可飯館老板卻告訴張孝君,青蛙的市場更好。
張孝君:你要是有青蛙的話,30元一斤我幫你賣,而且有多少賣多少,就因為這一句話,完全打動了我,你想一下30元一斤什么概念,而且我想青蛙,我們農村青蛙多的很,這個應該很好養。
2011年,張孝君拿出了自己積攢的10多萬元,又跟母親借了2萬元租了20畝地養起了青蛙。先前張孝君只是個挖掘機手,為了養青蛙,他外出學習了幾個月,回來后就用喂黃粉蟲和蚯蚓的方法養起了青蛙。
張孝君:青蛙要吃動的東西,只有這兩種東西它會動,而且好找一些。
青蛙的眼睛看不見靜止的東西,卻對動的東西十分敏感。一根移動的草,都可以讓青蛙爭搶半天。
張孝君青蛙剛養了一個多月,沒想到一場大雨就把他的場地沖毀了。
張孝君:淹了以后,我在路上看著我被淹的場地,我就想淹都淹了,算了吧,就算它天災了,技術都不去考慮,第二年從新來過。
洪水沒動搖張孝君養青蛙的決心,第二年他重頭再來。可事情遠沒有他想的那么簡單。
第二年,張孝君遇到養青蛙的人最怕的動物之一,老鼠。
養殖戶 胡淵:一只老鼠一晚上大概可以殺20只青蛙左右,而且是成體蛙,它有的咬死了,它不會全部吃掉,吃一點點又去咬。
老鼠除了咬死青蛙以外,更可怕的是會在圍網上打洞。
張孝君:這個洞這么大,你看再大的青蛙也會跑出來。出來的青蛙嘴在網上磨磨它為了從那里鉆出來皮都磨破了。
順著老鼠洞跑出的青蛙比老鼠的咬死的還多,不解決老鼠問題青蛙很難繼續養。
2012年,張孝君的養殖場,幾乎每天都要遭遇老鼠的光顧。當時,張孝君找到了一個能人。
他叫張圍,是張孝君的堂哥。張圍是一個彈弓高手。10多米打飛一個瓶蓋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
張孝君請張圍做了自己養殖場的場長。張圍熟練地使用彈弓和捕鼠器,這張孝君青蛙養殖場里的老鼠數量大減。而張孝君的青蛙終于長大了。這個時候,張孝君自己養的黃粉蟲和蚯蚓供不上青蛙吃了,他養的青蛙只能互相爭食物,搶不到食物的青蛙也就長不大。
張孝君:搶得快的青蛙就長的非常大,有的甚至搶不到了,因為我沒有沒有后續的給它了,有的吃飽了就走了,沒吃飽的就沒吃了,所以說青蛙的大小差異很大。
靠自己養殖蚯蚓和黃粉蟲數量實在跟不上青蛙吃,去市場買成本又太高。這個時候張孝君決定給青蛙喂飼料。
張孝君根據青蛙眼睛的特點,在青蛙吃食的平臺上加裝了一個振動器。青蛙果然開始吃飼料了。
張孝君:當時我看見它吃下去了,我就說哪里需要吃蟲,這個它就吃了,當時心情非常高興。
然而,張孝君沒高興多久,更復雜的問題就出現了。
張孝君:吃了它又把它吐出來,那個問題就難住我了,看見它吃進去一下就吐出來,一下就吐出來,根本就不吞下去。當時青蛙吃了飼料再吐出來。
當時如果只喂飼料,青蛙就會開始互相吃了,張孝君只好把黃粉蟲和蚯蚓跟飼料放在一起喂青蛙,可有了黃粉蟲和蚯蚓,青蛙就更不吃飼料了。
張孝君決定先不管養殖成本,從外面買進活蚯蚓和黃粉蟲,一門心思想養出質量最好的青蛙準備自繁自養,為了了解青蛙的健康狀況,張孝君每天都要像這樣把青蛙釣起來,再檢查青蛙的身體狀況。
張孝君:釣青蛙實際上是最簡單的,它只要是咬住了,基本上就跑不掉了。它有牙齒的,你看就一根線,一根線他只要咬住了我們就能勾住它。它的牙齒是很尖的,只是很密,很小。
青蛙一旦把獵物吞入嘴里很難再吐出來,因為青蛙的舌頭平時是卷曲,捕食時青蛙會把舌頭伸出將獵物卷回嘴里。因為這個原因釣青蛙不需要魚鉤,青蛙咬住餌料后,把青蛙提上來就可以。
2012年底,張孝君篩選出了強壯的種蛙,準備自繁自養。雄青蛙的頭部兩側有氣囊,鳴叫時就會鼓起來。而雌青蛙沒有,雌青蛙的氣囊長在頭部下方。
雄青蛙和雌青蛙交配時,雄青蛙會像這樣趴在雌青蛙背上,一趴就是一天。2013年5月,張孝君把強壯的種蛙放在一起后,很快就繁育出了蝌蚪。
張孝君:當時看見蝌蚪,看到的都是錢,那個時候蝌蚪很值錢的,我自己沒蝌蚪的時候,我都是花高價去買的,看見自己的蝌蚪出來了,我心里想今年我終于不用在種苗上再投入錢了。
2013年,張孝君的青蛙終于可以賣了。當時,張孝君養出1萬多斤青蛙,青蛙市場價格30元左右一斤,然而,因為張孝君買蚯蚓和黃粉蟲花的錢太多,他不僅沒賺到錢還賠了點。2014初,張孝君養青蛙花光家中的積蓄,還欠了親戚20多萬元。張孝君還想繼續干,他的母親不愿意了。
母親 龍治惠:反正我的家產也給你了,我所有的積蓄都給你了你要再去創業,你自己再去養的話,你自己想辦法。我沒辦法了
母親不愿意繼續投錢,養青蛙又沒賺到錢,張孝君陷入了困境。
張孝君:最窮的時候,整個兜里所有的資產加起來5元,一想著自己沒錢,明天怎么辦,后天怎么辦,想著兜里面的錢我就哭了。(不放大)
張孝君把自己身上能賣的東西都賣了,就在他快要絕望的時候,一個意外讓他找到了青蛙吃飼料的訣竅。
張孝君: 幸福來得()太突然了,完全沒有想到這么簡單一個問題。
2014年的一天,張孝君的哥哥把一盆洗臉水倒在了飼料上。張孝君心疼錢,把沾水后變軟的飼料又去試著喂青蛙,沒想到青蛙吃完飼料不吐了。
張孝君:它吃進去需要軟的,就跟我們吃餅干一樣,吃進去以后如果你不喝點的水的話吃了很難受的。
看到希望后,張孝君把母親給自己買的房子做了抵押貸款。
母親:他來拿房產證,抵押貸款的時候,我都哭了,我說你想把這個家搞窮,我說我干了一輩子就是掙了這個房子,要是萬一拿去賠錢了,怎么辦。
張孝君:其實我心里是蠻心疼我母親,我心里也難受,但是我不可能就為了心疼我母親,為了不讓我母親傷心我就把這個事情放棄了,因為我感覺我自己馬上就要成功了。
張孝君拿到貸款后,買進了飼料。2個多月時間,他養的青蛙就能賣了。
2014年10月開始,一個多月時間張孝君每天都會象這樣,夜里帶著工人捉青蛙。青蛙在夜間一旦被光照射就會一動不動。張孝君告訴記者,這種夜里用手電捉青蛙的辦法,比其他任何方法捉青蛙都要快。
采訪時,記者體驗了一下這種捉青蛙的方法。
張孝君:抓住了不能松。
記者 劉青青:我這里我感覺有一窩。太多了,這是4只。
記者 高元:2只手,
記者 劉青青:我試試,我可能一只都抓不到我覺得。
記者 高元:使勁 2只手。
記者:好在把這一個抓住了。
張孝君:這個跑不掉了。哎呀,又跑了。這個太滑了,你的手松一下,他就跟泥鰍一樣,一下就滑出去了。(它 改)
剛開始記者沒經驗,但幾分鐘后記者就可以熟練地抓青蛙了。
一個經驗豐富的工人一晚上可以捉400多斤青蛙。只要用手電照住青蛙,捉青蛙就像揀東西一樣容易。
2014年11月,張孝君養的青蛙賣了50多萬元,就在張孝君準備擴大青蛙養殖面積時。他的母親卻突然查出了癌癥,張孝君立即把養殖場的工作交給了堂哥張圍,回家照顧母親去了。
張孝君:在房子上我可以跟我母親爭,但是在我母親的健康上任何東西都不重要了。
母親:我生了病過后,他還是精心的照顧我,我生了病過后他有2個月都沒去養殖場,一直到現在,他還是挺照顧我。
2015年初,張孝君的母親做了手術后康復了。張孝君松了一口氣,他很快承包了200多畝地養殖青蛙。
一只青蛙一年可以產2000只左右的蝌蚪,張孝君掌握了青蛙繁育和喂養技術后,發展了20多農戶加入自己的公司一起養殖青蛙。
到2016年,張孝君養殖基地發展到了500多畝。青蛙長的很好,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青蛙銷售旺季,張孝君成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然而,2016年10月,重慶市場的青蛙價格突然暴跌。
店家:前年吧,青蛙價格最低的時候也20多元穩的住,去年一下子跌到10多元。整體來說算跌到10元左右了平均。
2016年10月,由于養殖青蛙的人太多了,重慶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情況。青蛙價格下跌了到了原先一半。當時很多青蛙養殖戶開始拋售,致使青蛙價格越來越低。張孝君卻一只青蛙也不賣,他想等價格漲起來時再說。可這樣公司沒了收入,一下陷入經營困境。
員工:公司的資金周轉不過來,連那個工資都發放不出來。困難到這個樣子。
經理:一個月的話,公司加其他成本大概在15萬左右,但是當時帳上的話只有幾萬,工人面臨要發工資最基本的一個生活保證。在養殖基地里的青蛙又這么多,當時就萌生一種想放棄這種想法。工資 賬上(就不打算在公司里了)
原來當時青蛙的市場價格跟張孝君養殖的成本相當,盡管手里沒錢,可張孝君卻不愿意賣青蛙。
張孝君:不敢賣,賣了等于說今年做一年就白費了,所有的什么都是白做。
2個月后,2016年12月,重慶市場青蛙價格果然像張孝君預計的一樣漲了,更讓張孝君欣喜的是每斤還漲了7塊多錢。張孝君賣出了90萬多斤青蛙,銷售額1600多萬元。
張孝君:當時賣了以后,第一個感覺就是把工資發了,欠了這么久我很對不起他們。
這一次張孝君雖然賣了1600多萬元的青蛙,但心里一點底也沒有。
張孝君:我心里面是很害怕,它這個價格一直這么低迷下去,其實我心里也沒底。因為全國養青蛙的這么多,我在等可能別人也在等。
張孝君知道像這樣的運氣不會總有的,他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要么增加青蛙的畝產量,降低養殖成本,靠量取勝,要么提高品質,賣高價,靠質取勝。
張孝君:如果說別人養4000斤一畝,我也養4000斤一畝,到那時候就會出現什么情況,沒辦法做下去了,都互相在殺價,因為我和他的品質是一樣的,我沒有核心競爭力。
張孝君想提高青蛙品質,就要降低養殖密度。低密度的青蛙活動空間大,運動多,肉質也就更好。可是在當地,青蛙主要是供給小飯館和大排檔.青蛙價格的波動是根據季節變化,與品質的差別基本沒關系,張孝君要怎么做,才能把高品質的青蛙賣出高價錢呢?
他叫邱松,是重慶某火鍋店的老板。他的火鍋店有1000張桌子,一到周末來這里吃飯的人都要排隊,2017年初,張孝君找到了邱松,想把自己的青蛙直接賣給他。卻被邱松拒絕了。
邱松:找我,我就覺得怕衛生什么不干凈。
為了讓邱松放心,張孝君把自己的青蛙拿到專業機構做了鑒定。經鑒定,他養的青蛙沒有藥物殘留。這樣的青蛙打動了邱松,他決定去張孝君的基地看一看。
邱松:當時來的第一感覺就是很綠色很生態,環境,秧田這些很美。
邱松對張孝君的基地很滿意,當場跟張孝君簽訂了供貨協議。張孝君的青蛙以20元左右一斤的價格供給邱松,這個價格比市場青蛙價格高出了一半以上()。現在,邱松的火鍋店一天就可以賣出1000多斤青蛙。
顧客:火鍋第一次吃。
記者:味道怎么樣。
顧客:味道好好的棒棒的。
顧客:味道很鮮嫩,這個火鍋里涮青蛙我們還是第一次吃,成都那邊是吵好以后放鍋里不是這種涮的。
重慶過去的青蛙主要是供給大排檔,和一些小店,很少有火鍋店賣青蛙。而張孝君的青蛙由于肉質更緊實,很適合在火鍋里涮,張孝君成為當地給火鍋店供青蛙的第一人。可采訪時,張孝君卻告訴記者他準備把公司的中心從青蛙轉移。
張孝君:我覺得青蛙它是一個小眾產品,未來它不一定有這么好的價格,我還是想把水稻的收益提高
原來張孝君在養青蛙的時候,利用空閑的水面種植水稻準備自己吃,結果幾乎所有到他場地的人都提出要買他的水稻。
邱松:這里的米很健康和衛生,因為養青蛙不()能()打農藥,打農藥的話,青蛙就會壞死,它就是自然原生態種出來的稻米。
張孝君:青蛙的糞便全都會被水稻吸收掉,還有一個青蛙把水稻上面的蟲,什么全都吃掉了。
張孝君發現這個商機后,立即在跟自己合作的養殖戶推廣。2017年張孝君的稻蛙供養引起了重慶市水產站的重視。
政府:現在重慶地處山區,荒地,荒田特別多,很多農民不愿意種地因為產出效益太低了。所以通過我們這種稻蛙綜合種養,我可以吸收更多農民回來種出水稻。種出水稻保護我們的糧食安全。
2017年,張孝君的青蛙養殖基地發展到了2000多畝,年產青蛙400多萬斤,水稻70多萬斤,截至10月,銷售額已經突破1億多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