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10-31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網
站在一片紅彤彤的枸杞地頭,種植戶王烈祖的心里五味雜陳。十年枸杞種植路,王烈祖好似一位老船夫,在市場跌宕起伏的浪潮中,為了抵達脫貧致富的彼岸,堅定地向前航行,從未有過一絲松懈和動搖。
枸杞耐旱耐堿、防風固沙,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又兼具生態保護功能的樹種。20世紀初,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區以退耕還林、改善生態環境為契機開始大規模種植枸杞。
在農村,土里刨食的農民最害怕的就是地里不能種莊稼了。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林業和草原改革發展處處長才讓旦周說:“最初政府采取發放種植補貼、免費提供樹苗、派技術人員下地指導等方式推廣種植枸杞,可很多農戶還是不敢嘗試。”
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大格勒鄉查那村的王烈祖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樣,起初對枸杞種植也是半信半疑:“地里插個‘木棒棒’能吃飽飯嗎?”但一想到自己是村干部,要帶頭響應政府號召,他毅然決然地在家里的15畝莊稼地里插上了枸杞樹苗,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精耕細作結出的枸杞果給王烈祖帶來了驚喜:“第一次結果是在2009年,當時就掙了3萬元,結果2010年收入翻了一倍,我擔心是在做夢,收到貨款的時候狠狠地掐了一下自己,疼了,一切都是真的!
從治沙到致富 “木棒棒”見證高原產業轉型路
圖為一名四川籍采摘女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枸杞基地采摘枸杞(8月13日攝,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農牧局供圖)。新華社發
外地人來租地種、本地人擴大規模種、本錢不夠貸款種,經濟效益吸引下,“木棒棒”迅速在柴達木盆地生根、發芽、結果。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1年青海省枸杞種植面積擴大超8倍。
在青海枸杞主產區海西州,農牧局局長潘立清說:“2011年至2015年是當地枸杞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期,這幾年普通枸杞平均25元一斤,有機枸杞更是超過40元一斤。”
而對于王烈祖,15畝枸杞地在2014年給了他38萬元的豐碩收獲。
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枸杞質量參差不齊、市場供需不匹配……青海枸杞產業在2015年下半年出現了產能過剩,枸杞價格迅速下跌。記者2018年在柴達木盆地調研時,當時有機枸杞賣出了普通枸杞的價格,為防止枸杞板結、發霉,很多種植戶甚至一度選擇了虧本賤賣。
行情突變,只有初中文化的王烈祖憑著直覺決定堅持種下去:“感覺價格能回暖,也不知道怎么說,種的時間長了就會有這種‘感覺’!
面對產業波動,當地政府實施了例如鼓勵種植有機枸杞、打造柴達木枸杞品牌、創新引進枸杞價格指數等扶持措施。潘立清說:“政策扶持不能違背市場規律,及時落施政策,一方面是為了保護種植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為產業今后良性發展打好基礎!
從治沙到致富 “木棒棒”見證高原產業轉型路
在德國紐倫堡國際有機食品展會上,外國客商在了解青海柴達木枸杞(2月14日攝,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供圖)。新華社發
在經歷了3年寒冬期后,青海枸杞產業在今年迎來了久違的春天。
青海省林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青海枸杞種植面積已超過74萬畝,是我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截至2018年末,全省通過國家有機枸杞產品認證面積近8.46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
產業波動期內,王烈祖逆風而上,擴種了28畝枸杞地:“租金便宜了,我就承包多種了一些,今年價格好,估計可以掙上30萬元。”他說,自己還和枸杞出口企業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作,不愁銷路了。
談起為什么選擇王烈祖的枸杞,該公司總經理趙海東說:“王烈祖家種的枸杞品質好,嚴格按照出口有機枸杞的全流程要求進行種植,柴達木枸杞粒大飽滿,深受外國顧客喜愛,而優良品質則是公司躋身國際市場的關鍵。”
多年的枸杞種植,使柴達木盆地生態環境向好、向優。海西州德令哈市市民王寧說:“原來一到春天這里的沙塵暴特別嚴重,現在雨水多了,氣候也比原來濕潤了!
一根根“木棒棒”帶給柴達木盆地農牧民的還有很多。
今年11月1日將開始實施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進枸杞產業發展條例》規定,生產、加工枸杞及其產品過程中,禁止使用焦亞硫酸鈉及其替代品,枸杞質量第一在地方立法中得以體現。
談到明年的生產經營,憑借直覺和經驗,王烈祖說:“今年枸杞收購得多,明年價格可能會降一點,但是不管價格怎么變,只要是把品質放在第一位,精耕細作肯定比粗放種植掙得多!
相關標簽:青海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