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10-30 作者:佚名 來源:廣西日報
“今年第一批黑斑蛙將在這個月底開始出售,預計集體經濟收入可達四五萬元。”10月25日,廣西靈川縣公平鄉田心村黨支部書記陸天佑正在“稻蛙鰍”立體農業示范基地查看黑斑蛙生長情況。
去年,田心村建成5畝“稻田立體種養”示范點,通過“稻蛙鰍”種養模式帶動農戶和貧困戶入股獲得分紅。該縣2018年在稻田養殖青蛙和泥鰍成功后,今年將公平鄉“稻蛙鰍”立體農業示范基地規模擴大至32畝。該基地利用稻田套養青蛙和泥鰍,形成“稻蛙鰍”共生互補的新型生態農業種養模式。據了解,該基地共有43個新老蛙池,每個池子投苗約11萬尾,養殖黑斑蛙和臺灣泥鰍,養殖周期4-5個月,每畝可產蛙2500公斤、優質紅米250公斤、泥鰍500公斤,產值可達5萬至6萬元,村集體占有20%的股份,預計可實現收益4.8萬元。
今年年初,靈川縣蘭田瑤族鄉也引進特色生態立體農業“稻蛙鰍”項目。該項目第一期預計開展“稻蛙鰍”立體生態循環種養10畝,投入資金40余萬元,種植優質紅米稻,養殖虎紋蛙和泥鰍。預計第一期循環種養產值可達50萬至60萬元,可獲利10萬至15萬元。
發展“稻蛙鰍”產業項目是靈川縣發展生態農業,實現青獅潭庫區周邊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靈川縣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引導庫區周邊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實現青獅潭水庫周邊生態綠色發展的目標,走出一條生態發展的路子。利用山林資源發展林下草珊瑚,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村民長效增收機制;發展水庫水體資源生態養魚業,專門出臺青獅潭水庫生態養魚系列實施方案,通過抓好生態魚養殖、生態魚產品開發,規范捕撈行為,形成了“以庫養魚、以魚增收、以魚凈水”的良性循環;借助庫區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獨具特色的賞花、騎行、徒步等鄉村旅游體驗項目。同時,積極引進和培育竹鼠標準化養殖、珍稀黑皮雞樅菌種植、“稻蛙鰍”生態養殖等一批具有庫區優勢特色產業項目,有效提振黨員群眾產業轉型的信心。
守護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如今,青獅潭庫區正加速形成“林下種草珊瑚、稻蛙鰍立體養殖、庫區生態養魚、湖濱賞景鄉村游”的立體化產業格局,為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相關標簽:廣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