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12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尚義”二字,首先是一個縣城的名字。尚義縣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轄14個鄉鎮、172個行政村,有19.03萬人口。尚義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截至2018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6482戶11278人,貧困發生率8.4%。
“尚義”二字,同時也是尚義縣產業扶貧的核心要義。于行政地名而言,“尚義”二字,指的是“崇尚禮義”;于產業扶貧而言,“尚義”二字,則至少包含了三種含義:崇尚自然之義、崇尚發展之義、崇尚長效之義。
產業布局崇尚自然之義
尚義縣劃分為壩上、中片、壩下三個地貌單元,受區域地貌環境影響,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資源稟賦各有所異。
“扶貧產業區域布局要崇尚自然之義,要各打各的優勢仗,各走各的特色路。”尚義縣縣委書記王占理向記者介紹:“尚義縣在發展扶貧產業中,堅持把幫助貧困戶脫貧與解決區域貧困統籌推進,結合縣情實際,精準定位、靶向扶持,使全縣北、中、南部三大區域,形成以枸杞種植、白羽肉雞養殖、生態旅游等產業為主的八大扶貧產業格局。”
壩上北部地區,依托土地資源豐富、氣候土質適宜的優勢,著力發展枸杞、特色藥材種植。以大營盤鄉為例,該鄉于2015年9月引進張家口大杞紅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在鹽堿灘地發展水果枸杞種植,該企業2018年基地總規模已經達到5萬畝。據介紹,企業支付的土地流轉費,涉及3100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518戶,戶年均增收760元。企業吸納300多農民在園區打工,人均年收入3萬元。
中部地區,在夯實傳統農業種植的基礎之上,著力打造了白羽肉雞養殖等產業項目。以滿井鎮為例,2018年8月,滿井鎮利用財政整合扶貧專項資金965萬元,與河北芳草地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產業合作,建成占地149畝的標準化雞舍20棟,年可批次出欄肉雞420萬只。滿井鎮鎮長王友介紹:“該項目每年可使全鎮11個村集體和988戶貧困戶增收77.2萬元,其中貧困戶戶均增收600元。另外,公司通過安置貧困戶勞力進場務工的方式開辟就業崗位50個,人均年增收3.6萬元。”
壩下南部地區,依托生態良好的自然優勢,著力在水產養殖、生態旅游上尋求突破。以大青山國際旅游度假區為例,該度假區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資2億元,打造的玻璃吊橋、庭院酒店、木棧道等旅游項目已經投入運營。京廣旅游公司總經理助理石曉磊向記者介紹:“公司流轉了農民的土地之后,部分農戶有租金收入;公司在基礎設施建設期間和以后的日常運營期間,有相當的用工需求,農民有薪金收入。此外,公司還積極幫助二道背村改善基礎項目建設,助力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模式創新崇尚發展之義
單獨引進一個產業或是一個企業,總歸還是比較簡單的一件事情;真正比較難的,就是創新產業引進或運行模式。“模式創新最主要的是要崇尚發展之義:一是要可復制,這樣便于發展壯大;二是要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這樣才能長期合作、長效發展。”尚義縣縣長徐進海向記者介紹,“尚義縣在產業扶貧領域,有三種模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企地共建模式、公租大棚模式和宅基地入股模式。”
尚義縣將企業、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有效聯結,發展燕麥種植基地,形成“企業+基地+貧困戶”抱團發展聯合體。“公司對于貧困戶種植的燕麥實行‘兜底保障’,以每斤高于市場價3-5分錢的價格予以收購,輻射帶動639戶貧困戶1284貧困人口人均增收600元。企業還積極設立扶貧車間,創建就業扶貧崗位。”谷之禪公司總經理陳敬民說,“此外,公司還設置了‘產業扶貧基金’,從銷售的燕麥飲料產品中,每瓶提取0.5-1角扶貧基金,每年可提取產業扶貧基金10萬元,用于進一步壯大扶貧產業。”
貧困戶少資金、缺技術,找不到合適的增收門路,這些問題該如何破解?尚義縣三工地鎮王二來村,捆綁整合財政扶貧資金及相關農業項目資金580萬元,由村集體統一規劃運作,開發建設了500畝標準化設施蔬菜種植園區,在園區內建成220個高標準蔬菜大棚,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租種。“正常年景每個大棚至少可收入1萬多元,近三年,全村有297戶貧困戶依托‘公租大棚’脫貧致富。”村黨支部書記劉珍說。
近年來,十三號村成立了張家口市首家農宅基地合作社,把村中心38戶閑置農宅作為入股對象,拆掉舊房,建起150多間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窯洞賓館。十三號村還推行土地流轉,建起了150畝現代農業觀光采摘園,村民每年獲取土地租金13萬元,戶均增收1600元。
機制制定崇尚長效之義
近年來,隨著各項扶貧產業項目的深入推進,尚義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成績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是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其二是部分存在“分紅式扶貧”問題,貧困戶內生動力激發不足。“扶貧機制的制定要崇尚長效之義,要重在長期發展,要有效解決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尚義縣副縣長張應紅說。
為了破解村集體資產性收益分配問題,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尚義縣專門制定了《村級資產性收益分配管理指導意見》,旨在建立利益聯結和帶貧減貧的長效機制。在尚義縣貧困村中,多數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基本上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為此,尚義縣明確將建設扶貧產業項目的資產性收入,按比例確權至各貧困村集體。留作村集體的資產性收益,可用于維修維護村內小型基礎設施、繳納養老保險、提供臨時性救助等。
為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杜絕發錢養懶漢,尚義縣在不斷開發生態公益崗位的同時,也積極鼓勵引導各鄉村結合自身實際,大力開發村級公益崗位。縣扶農辦主任楊志光介紹:“目前尚義縣貧困村共開發護林護草、環境保護、攔河護壩等各類村級公益崗位5600個,涉及弱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戶5100戶,崗位人員工資由村級資產性收益支付。”
相關標簽:尚義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