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13 作者:曾文才 記者 鄒曉華 來源:江西日報
祠堂成為優秀傳統文化講堂
5月27日,夜幕落下,樂安縣羅陂鄉水溪村女子樂隊正在彭氏大宗祠里唱歌。水溪村女子樂隊有20多個人,笛子、巴烏、葫蘆絲、舞蹈,樣樣都能;自編自導的竹竿舞、現代舞,跳得有模有樣。彭氏大宗祠是這支女子樂隊平時排練和表演的主要場所,也是村里的傳統文化講堂。
羅陂鄉是樂安縣西南與永豐縣接壤的一個鄉鎮。談到將祠堂變講堂的原因,羅陂鄉黨委書記陳雪華告訴記者,全鄉各村共有大小祠堂10余座。早些年,這些祠堂除用作宗族祭祀和舉辦紅白喜事外,大多時候都閑置不用。同時,以前的羅陂鄉產業單一,人口密集且群眾宗族觀念強烈,群眾農閑時打牌之風盛行,耽誤發展不說,還容易引發矛盾。
2016年,由鄉政府組織舉辦的第一屆鄉村器樂大賽在水溪村舉行,沒想到有近百人報名參加。從2017年開始,鄉黨委、政府對村民自發的文化需求加以引導,成立了羅陂鄉傳統文化傳承中心,并引導和鼓勵各村利用鄉村祠堂、農村書院等場地,改造成優秀傳統文化講堂,傳播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據陳雪華介紹,目前,全鄉包括水溪村女子樂隊在內組建了6支民樂隊,樂隊成員發展到100余人,將6處鄉村祠堂、農村書院改造成了優秀傳統文化講堂,今年,還將實現全鄉9個村(社區)的全覆蓋。
“水溪村以前是個有名的麻將村。村里的祠堂改造后,村里的文化活動多了,大家有時間就來跳舞、學樂器,日子充實多了。從參加女子樂隊后,我也沒有再摸過麻將了!贝謇锏呐訕逢犼爢T王香花告訴記者。
如今的王香花,把多數時間投入到鄉村文化的學習中,并作為一名文化志愿者,經常參加縣鄉組織的文藝演出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今年,她還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一座祠堂多項作用受歡迎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行走在初夏的羅陂鄉右源村,古祠內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循聲而往,只見村中古樟掩映下的闕氏祠堂內,30多個統一著裝的孩童,正端坐在孔子像前誦讀傳統文化經典教材。
右源村村干部闕金財介紹,這座祠堂建于清代,在革命戰爭年代,紅軍戰士曾在這里駐扎,墻外還留下了不少紅軍標語。去年,鄉村兩級對祠堂進行了修整,添置了桌椅、黑板等必要的設備,為村里的孩子開設了傳統文化課。
“那是我的孫子闕宓,上四年級!闭驹谔炀月犞v的村民闕泉香指著其中的一個小男孩說。闕泉香介紹,闕宓今年11歲,父母外出打工。自從參加了每周一次的祠堂里的學習,通過讀經典、練書法、學唱歌,從來不干家務的他現在經常主動掃地,每天都將書包整理得整整齊齊,對爺爺奶奶也更孝順了!白兓是蠻大的!”闕泉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把鄉村祠堂、農村書院打造成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羅陂鄉財政共投入資金20余萬元,并爭取到中國人保財險集團捐贈36萬元定點扶貧扶智扶志項目資金。此外,鄉黨委、政府結合各村實際,提倡“一祠多用”。在全鄉已打造的6處祠堂和書院,除作為各村鄉民樂隊訓練和中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外,一般還具有圖書室、法律知識講堂等功能。
在該鄉羅陂村陳氏大宗祠,記者看到祠堂二樓已改造成了農耕和民俗文化的展示館,展示了從各村收集的老物件1000余件,留住鄉愁。而右源村的闕氏宗祠,鄉里正結合紅軍標語和紅軍戰斗舊址保護,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受到群眾的歡迎。(曾文才 記者 鄒曉華)
相關標簽:江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