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20 作者:駱飛 來源:新華社
六月的貴州烏蒙山區,天高云淡,惠風和暢。站在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新水村的山頭,陣陣涼風拂面。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的獼猴桃基地里,鋼絲藤架上泛起“綠浪”。
中午時分,盡管烈日當頭,但在基地里務工的黃厚發顧不上休息,不停地剪枝除草。經他修整過的獼猴桃藤架下,如雞蛋大小的果子墜掛其間,長勢喜人。
“這片地以前都是種玉米,一年收成不夠半年吃。這兩年流轉給公司栽種獼猴桃,既有流轉費,還有務工收入,比起過去增收不少。”勞作間隙,黃厚發談起兩年來生產生活變化。
作為村里的貧困戶,黃厚發一家的土地并不少,但大都是些破碎貧瘠的坡耕地,加上缺資金和技術,過去全家約20畝土地一年種植玉米的收入才1萬元左右。
黃厚發家的貧困是不少貴州山區百姓面臨的共性問題,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傳統產業結構單一,使他們始終難以擺脫貧困。
脫貧致富離不開高質量的產業發展。正是看到了問題的癥結,為加快全省脫貧步伐,貴州省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號召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對傳統低效經濟作物做“減法”,讓新興高效農業產業提“增量”,在“一減一增”過程中,不斷推動產業扶貧邁上新臺階。
現在,黃厚發深刻地感受著生產生活的變革。“全家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獼猴桃,一年流轉費就有9000元。加上在基地里務工,自己每年務工收入有1.2萬元,比起過去,現在是旱澇保收。”黃厚發算了筆增收賬。
政策也給林泉鎮海子社區的村民李成勇帶來了致富機遇。“自己聯合幾個人流轉了400多畝土地全部種植獼猴桃。以往這些地種玉米,每畝產值才六七百元,而獼猴桃每畝產值上萬元。”李成勇說,自己在新的產業中也學習到新技術,家門口的致富門路越走越寬廣。
林泉鎮人大主席張浪介紹,按照省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要求,鎮里一方面加快調減低效經濟作物,幫助百姓“換窮業”;另一方面,加快調增蔬菜、水果、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實現傳統產業升級。
“現在,全鎮包括獼猴桃、花卉、辣椒等多個萬畝產業都已初具規模,有的逐漸成為助推全鎮脫貧,實現鄉村振興的經濟支柱。”張浪說,過去“一根玉米獨大”的傳統產業格局正在被改變,呈現出多元的新氣象。
在增減之間激活傳統產業,讓畢節市納雍縣骔嶺鎮祠堂邊村村支書李隆權感受到發展的希望。“全村從去年以來栽種了2000多畝茶葉,大幅減少了玉米等低效農作物種植面積。現在,從村民房前屋后到荒山荒坡遍布茶園。”他說,高山云霧出好茶,村里海拔高,調整產業結構正好把不利于矮稈作物生長的山區高寒“劣勢”轉化為培育新興產業的優勢。
放眼全省,類似于林泉鎮、骔嶺鎮等通過“一增一減”調農業結構、促農村產業興旺的場景不勝枚舉。數據顯示,僅2018年,貴州省就調減玉米等低效經濟作物785.19萬畝,調增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高效經濟作物666.7萬畝。糧經作物面積比調整到35:65。
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也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據初步測算,與傳統籽粒玉米相比,全省666.7萬畝替代作物種植,每畝平均新增純收益3079元,涉及參與產業發展的788萬人,戶均實現增收10062元。
相關標簽:貴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