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20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中國農業新聞網訊(記者 焦宏)西夏王陵、鎮北堡影視城、賀蘭山巖畫、葡萄酒莊等不同的旅游業態在賀蘭山下的寧夏銀川市西夏區有機融合,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特色產業和人文景觀在這里相生共興,迸發活力,為新時代新寧夏全域旅游發展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西夏區充分利用生態和文化兩大優勢,制定實施文旅融合發展戰略,通過文旅為核,農旅當先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創建。”區委書記劉虹說,西夏區出臺了《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把文旅融合上升為全區發展戰略,全面整合文化旅游資源,深化全區文旅融合發展。同時,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庫,建設銀川長城神秘西夏文創園項目、西夏陵申遺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西夏區風情園二期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旅游產業示范基地、賀蘭山東麓瑞信葡萄生態旅游項目,全面提升旅游景區景點文化品質,大力培育一批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優質文化旅游項目,創新研發一批有較大市場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融合精品,彰顯“神秘西夏”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魅力,實現文化引領西夏全域旅游事業新發展。
圖為西夏博物館。
目前,西夏區擁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4A級旅游景區4個、3A級旅游景區4個, 鄉村旅游示范點11個,特色葡萄酒莊25座,特色文化旅游街區4個、國家級特色小鎮2個。近三年,西夏區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遞增,游客接待量累計突破1800萬人次,分別占銀川市的42%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21%,旅游總收入突破 148 億元,占西夏區GDP的15.2%。西夏區“文旅為核,農旅當先”的發展模式,為寧夏乃至全國全域旅游發展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以荒涼、古樸、粗獷、自然的原始面貌而著稱鎮北堡影視城,被譽為“中國一絕、西北大觀”。“游客走進鎮北堡西部影城,這里的陳設、布置、房屋、建筑都是反映了特定年代、環境的地域風俗,使游客在參觀與游玩中了解歷史、了解西北風俗、了解中國電影。” 鎮北堡西部影城營銷經理李芃說,同時將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再現于景區內,讓游客在這里可以看見身懷技藝的民間藝人,了解古代生產及生活方式,如古老的釀酒釀醋工藝、古代婚俗、紡織工藝、刺繡工藝、搟氈工藝等表演項目,還有驢拉磨、打鐵、掌籮工藝等,通過深刻的旅游體驗,感受文化的魅力,從而達到身心的愉悅和健康。
圖為鎮北堡影視城。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賀蘭山巖畫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西夏區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局長何曼麗說,賀蘭山巖畫景區景色優美,奇峰疊嶂,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6000余幅神秘悠遠的古代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娛舞、交媾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而西夏陵是西夏國歷代帝王的陵寢所在,依山勢布列著九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剛剛開業的西夏博物館是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揭示西夏王國興衰歷史的專題博物館,由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西夏社會經濟、西夏陵、保護與傳承、海外藏西夏文物文獻以及西夏研究成果展八個部分組成,展出西夏歷史文物1000余件,西夏學術研究成果2000余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有雕龍欄柱、琉璃鴟吻、西夏碑文、力士志文碑座、佛經、唐卡絹畫、瓷器、官印、雕塑造像等。
圖為賀蘭山巖畫。
賀蘭山腳下,綠意盎然的志輝源石酒莊,用石頭堆砌的外墻古色古香,屋頂的裝飾用葡萄酒瓶木塞和葡萄藤,酒莊里隨處可見由石頭木頭枯藤改造的工藝品,酒莊種有葡萄園2000畝,葡萄基地中還有鴕鳥、梅花鹿等動物。
“酒莊建在廢棄的礦山砂坑上,所有的廢棄物都被變廢為寶。目前,已建成生態林12000畝,種植各類樹木330余萬株,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志輝源石酒莊辦公室主任楊瑩介紹,如今酒莊年接待游客突破15萬人次,每年可解決就業1000余人。
圖為志輝源石酒莊。
“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是發展全域旅游的核心,讓賀蘭山下特色產業成為新的旅游業態正是當下西夏區農旅融合的重點。”西夏區副區長馬秀英說,西夏區緊抓葡萄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精心打造了志輝源石酒莊、新牛酒莊、米擒酒莊、格莉其酒莊、鋮鋮酒莊等25座酒莊,年產葡萄酒1.4萬噸,實現年收益1.5億元,用美酒品牌吸引八方來客,實現葡萄產業與旅游業發展互通互融,通過延長葡萄產業鏈條,西夏區實現了葡萄產業走向多元化、外向化、特色化,帶動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大幅提升,實現了西線黃金旅游帶與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融合發展。同時,賀蘭祭、烽火西夏等特色演藝項目,填補了寧夏文化演藝的空白。夜游影城、懷遠夜市、寧陽不夜城等彌補了寧夏夜游產品的不足。
“鄉村旅游是鄉村增收的支柱產業,是文化興盛的特色產業,也是百姓幸福的民生產業。”何曼麗說,西夏區創新“農旅并進、多業并舉”的方式來扶貧富民。今年,西夏區鎮北堡鎮以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200萬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加速推進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全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華西村日光溫棚(無土栽培)及水產養殖建設項目、德林村“鎮北堡老食街”特色休閑鄉村旅游產業項目、鎮北堡村“賀蘭山下影視民宿村”和攝影棚影視配套產業項目、團結村著力打造富硒有機枸杞田園綜合體產業項目和昊苑村著力打造民宿旅游產業項目,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民宿旅游、有機枸杞等特色產業。逐步實現了“一村一業”的發展目標,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經濟實現“雙收”,各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20萬元。
西夏區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承包流轉進行鄉村旅游發展和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把農業和休閑旅游結合在一起,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農業資源及環境資源,結合農牧漁生產和經營活動,吸引休閑旅游人員前來觀賞、采摘、體驗、休閑、旅游度假,引導和帶動周邊地區及農民就業增收和產業脫貧,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全域化旅游和城市一體化發展。
如今的西夏區,在全域旅游示范創建中實現了工業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華麗轉身,旅游與文化、體育、生態、葡萄酒產業等融合發展,百萬畝釀酒葡萄種植、高品質葡萄酒釀造、特色酒莊休閑度假旅游,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旅游脫貧富民的示范引領;冰雪運動、溫泉度假、戶外運動、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綜合體等旅游新產品、新業態火爆冬季旅游市場,引領了寧夏旅游從“半年旅游”向“全年旅游”的轉變。
相關標簽:寧夏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