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9 作者:佚名 來源:陜西日報
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40年來,改革開放讓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風雨兼程,陜西農業歷經滄桑巨變。如今的三秦大地,農業正在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正在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正在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眺望全省農業農村,一幅幅美麗畫卷迎面而來。
劉武: 農機更新換代印證時代變遷
12月4日,趁著農閑,涇陽縣鍵濰糧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武正忙著給合作社做基建。“算上拖掛裝置,合作社現有75臺農機具,明年我打算再買幾臺大馬力拖拉機,要把存放農機具的庫房再擴大一些。”劉武說。
今年52歲的劉武是涇陽縣橋底鎮褚牛村人,家里以種糧為生。劉武還記得,小時候種糧食靠人工,收割、碾打、揚場、晾曬一系列流程下來,母親常常累得直不起腰。1982年村上搞包產到戶,劉武家6口人,分到9畝地,16歲的他開始幫家里種地。1985年,思想活躍的劉武在村上承包了60多畝地,還給家里買了一臺四輪拖拉機,農忙時拉糧食,農閑時跑運輸,他家成了村里第一批擁有農機具的人家。
劉武堅定了發展糧食種植的決心,他逐年流轉土地,到2008年時已經流轉了416畝,當年成立了涇陽縣鍵濰糧食專業合作社,走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道路。2013年,他又成立了涇陽縣鍵濰農機專業合作社,給附近農民提供機械化耕種收服務。近40年間,劉武的農機具不斷更新換代。從最初的四輪拖拉機到后來的東方紅50型拖拉機,再到去年購買的康宏牌1804型大馬力拖拉機;從最初的人工背負式打藥機到后來的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再到如今的植保無人機,耕種收各環節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民種地越來越輕松。
據了解,截至2017年,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已達到2243萬千瓦,是1978年的6倍;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65%,比1978年提高46.7個百分點;以蔬菜為主的農業設施化水平達到40%;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正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應用,陜西省農業現代化水平與改革開放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些年的變化實在太大了,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采用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水肥一體化。什么時間作務、施多少肥、澆多少水等,都是智能化自動化操作,一個人可以管理上千畝土地、上千頭牲畜,農業生產效率和精細化程度大大提升。而且現在無論是品種、種植技術、農資質量、產量還是產出的糧食品質,過去和現在都不能比。”劉武感慨地說。
“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之后又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推出糧食最低收購價等好政策,我們農民種糧有了底氣,日子越來越好。”劉武說。
40年來,陜西和全國一樣,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全省糧食總產由1978年的800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1216萬噸,連續7年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糧食單產由1978年的119公斤增長到2017年的266公斤,增長了兩倍多。陜西省農業種植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特色農業大發展,與1978年相比,糧食種植面積減少了2164萬畝,水果、蔬菜、茶葉分別增長了13倍、6.5倍、5.4倍。人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大跨步邁進。
劉瑞紅: 新型職業農民有了展示的舞臺
11月初,走進安康市漢濱區建民街道辦事處忠誠村,千余畝蔬菜大棚林立,一條條整潔的柏油路直通向田間地頭,來來往往皆是菜農們忙碌的身影。這一切與漢濱區的高級職業農民劉瑞紅分不開。
1971年出生的劉瑞紅是漢濱區建民街道辦事處忠誠村人。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劉瑞紅從一名普通農民成長為一名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引領漢濱區蔬菜產業發展,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2017年他獲得“陜西省十佳職業農民”稱號。
2009年10月,劉瑞紅作為主要發起人,成立了漢濱區忠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年后,他將全村1200畝耕地統一流轉到合作社名下,按照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戶反租倒包,分戶經營的思路,建設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園區,讓原來畝收入不到5000元的土地,一下子變成畝收入超3萬元的“金礦”。2015年,合作社又先后流轉土地新建果蔬采摘園、富硒蔬菜園,發展以蔬菜生產為核心,集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
現如今,無公害蔬菜、品牌農業在忠誠村搞得紅紅火火,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截至目前,全村有200余人從事蔬菜生產經營,個別農戶年純收入達到了20萬元以上。在陜西,像劉瑞紅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還有很多,截至2018年9月,陜西省已認定新型職業農民67014人,他們為陜西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現代農業關鍵要靠新型經營主體。多年來,陜西省堅持培育帶動“兩手抓”,加速培育和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構建小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
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72萬家,農戶入社率達34%,帶動非社員農戶362.52萬戶。全省有各類合作社示范社5100多家(包括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示范組織),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37家,省級示范社1142家。全省家庭農場13054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772家。
王兆祥: 白舍牛灘村出了2208位新“股民”
走進榆林市榆陽區金雞灘鎮白舍牛灘村,家家戶戶窗明幾凈,房前屋后綠樹成蔭。每到節假日,大批游客前來,盡情在此觀光采摘、垂釣、玩沙……
就在一年以前,白舍牛灘村還是一個環境污染嚴重、產業規模化水平不高、村集體產業薄弱、大量土地撂荒閑置的村子。2017年,白舍牛灘村村委會結合村情,立足長遠,決定整村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才有了全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既是村黨支部書記也是白舍牛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的王兆祥,對村上改革發展走出的每一步都記憶猶新。“實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解決全村長遠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全村一共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208人,確定集體資產總值2948萬元,設置量化人口、耕地、資金、公益4種股份,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王兆祥告訴記者,2019年白舍牛灘村將建設占地558畝的新農村,包括二層小別墅762套、大棚和養殖場若干,全面打造農家綜合旅游區,盤活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到那時,全村耕地面積經過整合,將從現有的5889畝增加到1萬畝;集體資產總價值預計到2020年將從現在的2948萬元增加到5億元,股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可達3萬元。“未來,村民的生活一定更幸福。”王兆祥說。
40年來,以家庭承包為主的經營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推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一輪改革推動了適度規模經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了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是農村經營方式的“二次飛躍”。
截至8月底,陜西省已全面完成農村耕地確權登記頒證,9796個村組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94個縣(區)建立了縣級產權交易中心,推動146.3萬畝土地流轉,實現成員分紅2.33億元,實實在在增強了老百姓的獲得感。隨著收入渠道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7年的10265元,增長了75.6倍,農民的生活越過越好。
農業大事記
1979年8月31日,中共陜西省委召開農業工作會議,主要討論了農業調整與發展問題,提出力爭三五年內全省農業有一個較大突破。
1980年6月22日,中共陜西省委決定在全省推行農業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允許包產到戶。
1988年12月30日,省政府出臺《關于集中力量抓好十個多種經營重點項目的決定》,將蘋果確定為重點發展項目。
2000年6月1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涌培育的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出生。同年6月22日第二只體細胞克隆山羊“陽陽”出生。
2000年9月25日,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以蘋果為主的果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提出陜西蘋果“爭中國第一,創世界名牌,出一流效益”的奮斗目標,推進蘋果產業化發展。
2001年12月10日,裝載50個貨柜的“華圣牌”陜西蘋果專列發往歐洲,標志著陜西蘋果首次對歐出口。
2002年原農業部把陜西省列為中國優勢蘋果產業帶。
2007年9月25日,原農業部專家測定組宣布,靖邊縣東坑鎮黃家峁村112畝春播玉米畝產1234.3公斤,創全國玉米產量最高紀錄。
2008年11月14日,靖邊縣千畝、定邊縣萬畝馬鈴薯示范區,平均畝產分別為5037公斤、4888公斤,創全國馬鈴薯大面積高產紀錄。
2009年11月,原農業部專家現場實測驗收,確認定邊縣10.24萬畝玉米平均畝產838.7公斤,創全國玉米產量最高紀錄。
2011年11月24日,統計部門確認陜西省以1714萬畝水果總面積、1420萬噸水果總產量成為全國第一水果大省。
2013年6月28日,原農業部和陜西省政府協商確定支持國家級眉縣獼猴桃批發市場建設,2014年建成。
2018年,全省啟動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聚力發展以千億級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千億級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以千億級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因地制宜做優做強茶葉、魔芋、冷涼蔬菜、中藥材、核桃、紅棗、小雜糧、時令水果等區域特色產業。
相關標簽:陜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