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在京發布
中國農業新聞網訊(記者 鄭海燕)12月15日,中國經濟時報社、國研經濟研究院在京聯合發布了《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出了席發布會。該報告分別從食品安全現狀、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及食品溯源體系建設等方面對中國食品安全行業未來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報告指出,食品安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國民健康的必然需要,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消費者需要安全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生產安全食品,事關基本民生。治理食品安全風險,防范食品安全事件,提高全社會食品安全滿意度,是各級政府必須重視的首要民生問題。因此,報告從九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一是建設國家安全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平臺。“互聯網+安全食品追溯”的溯源體系完成,實現對安全食品完成一標一物一碼的追溯。建立安全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成為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和追溯體系。
二是明確主體權責,強化共治意識,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構建各主體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治理體系,變“監管”為“治理”,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標本兼治。共治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媒體、公民等。在厘清共治主體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主體在共治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實現權力、責任、利益的統一。
三是完善食品法律責任體系。應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條例實施細則》,從法律上對食品安全的方針、原則、政策、措施及監管體制、主體、法律責任等予以規定。
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法規體系,增強執法效力。有關部門應加緊研究制定適合我國的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包括食品本身的標準,加工操作規程等各項標準,以及標準體系的協調和統一,建立科學、統一和易于實際操作的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
五是創新監管體制機制,加快建設電子監控體系。強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推動企業主動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并增加食品安全保障投入,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建立全方位的市場監管體系,使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從而形成食品安全管控無縫隙、精細化、企業與監管部門雙贏的大數據監管新模式。
六是建立互聯網信息化監管和安全食品電商銷售新模式。依托無線網絡、GPS定位、移動終端等互聯網技術,建立“互聯網+移動監管平臺”,實現精準定位和移動執法,實現從傳統監管向快捷、精準、高效的信息化監管轉變。
七是安全食品標識的應用,為消費者提供安全食品的安全標志。“安全食品”和“安全飲品”證明商標是食品、飲品屬性的標志,具有傳遞信任的證明力度。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通過食品安全認證機構對食品的安全認證或食品的安全檢測,應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認證標準。
八是營造良好的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環境。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創新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品牌培育、市場開拓、標準化服務和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安全食品產業鏈創新產業投資基金,統籌結合現有資金和基金渠道,為企業開展產業鏈創新與應用提供融資支持。
九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食品企業須完成信用資質認證,用信用來捍衛我國的食品安全,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相關標簽:中國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