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何紅衛 樂明凱
湖北十堰,因水而榮,因車而興,因山而名。作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十堰要扛起確保國家調水安全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作為老工業基地,十堰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轉型升級;作為內陸山區,十堰又要突破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發展空間不足、貧困人口多等瓶頸制約。面對保發展、保民生與保生態、保水質的雙重任務,如何處理好這兩者關系的時代考題?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十堰市委書記張維國表示,十堰將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把生態作為十堰的首要功能,把保護環境作為十堰的首要職責,把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作為十堰的首要擔當,走一條具有水源區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一座有著奉獻基因的城市
十堰是一座有著奉獻基因的城市。建國以來,全國人民支援十堰、幫助十堰,在鄂西北深山峻嶺中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汽車城。十堰人民知恩感恩、回報祖國。在國家“三線”建設過程中,為支持興建丹江口水庫、襄渝鐵路、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十堰作出了特殊貢獻。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歷時半個多世紀,歷經兩次大規模移民遷徙,1958年,丹江口大壩動工建設,有28.7萬十堰人成為移民。2005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建設,又有18.2萬十堰人移居他鄉。近50萬十堰人攜老扶幼,淚別故土,移居他鄉,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少有。
十堰先后有55.2萬畝的土地淹沒水下,千年古城鄖陽府城和均州古城沉入江底。特別是丹江口大壩加高后,有13座集鎮搬遷重建,6萬職工因此下崗,5萬漁民“洗腳”上岸另謀出路……
在移民搬遷這場硬仗中,十堰全市1.2萬多名移民干部用心血和汗水書寫了人生價值,值得銘記的是,先后有6位移民干部犧牲在工作一線。為了“那口井”,十堰“守井人”用無私的奉獻詮釋了“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使命擔當。
一座有著生態文明理念的城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堰通過多種方式培育生態人文,使生態文明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探索著永續發展的生態之路。
丹江口市滄浪洲生態濕地公園是經漢江多年沖刷形成的自然濕地,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生態優勢,利用原有場地,用簡單、經濟的人工干擾,倡導多栽小樹,多保留原有樹木,多栽本地樹原則,營造“自然、生態、野趣”的生態景觀。
十堰建立了以綠色GDP為導向的生態文明考核機制,一把“綠色標尺”倒逼轉型,發展質效需要用“綠色績效”來檢驗。2017年,十堰綠色發展指數居湖北全省第二位,空氣優良天數314天,提前3年達到國家目標;目前,十堰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4.72%,高于全國43個百分點;十堰境內52個河流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8%以上,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6項達到國家Ⅰ類水質標準。
一座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的城市
作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十堰市近年來耗資100多億元,關停并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300多家。關掉了這么多企業,如何培育新動能?
十堰給出這樣的答卷:做好“生態+現代工業”“生態+現代農業”“生態+現代服務業”文章。形成了以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文化旅游、能源(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制造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一主四大四新”綠色產業體系。
十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打造“四個百萬”特色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百萬畝茶葉、中藥材、核桃基地和百萬頭山羊養殖,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形成了“南部茶葉北部橘、城郊蔬菜高山藥、山區菌特畜牧業”的高效生態經濟格局。十堰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500億元,有機茶、道地中藥材、茶多酚、木瓜飲料、房縣黃酒等特色農產品遠銷美國、歐盟、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在丹江口,農夫山泉等企業前來投資興業,水產業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在鄖陽,洋河酒業等10余個新型水經濟項目陸續建成投產; 在竹溪,華彬礦泉水項目一期建成投產后每年可生產30萬噸礦泉水,二期達產100萬噸后,年產值近百億元,創稅8億元。
相關標簽:湖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