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3 作者:佚名 來源:安徽日報
開欄的話: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億萬人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本報推出“40年改革獲得感”專欄,從地區、行業、企業、家庭等視角,反映40年間安徽省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巨大進步,記錄人民群眾強烈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7年底經第三方評估確認,岳西脫貧攻堅再戰告捷,今年可望在全省率先摘帽。這個集大別山片區縣、革命老區縣于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八任省委書記接力幫扶,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斗,把“聯系點”建成“示范點”,將“落后”變成“率先”。
近日,合肥市民周偉到岳西自駕游,正逢映山紅旅游文化月,縣城賓館爆滿,只好出城上了高速,住進山里的農家樂。這一經歷,被他發到微信圈。
岳西怎么樣了?不少人在問。作為八任省委書記扶貧聯系點,岳西的點滴變化,受人關注。
“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曾經“窮窩窩”的岳西縣,鮮有外人來此。如今,“夏天喝稀飯不流汗”名揚在外,合肥、武漢、安慶方向的高速公路相繼開通,每逢節假日,全縣大小賓館都是一房難求。即使是山里的農家樂,有時候也要預定。
“變了!真變了! ”外人連聲感嘆的背后是,岳西當地人憋著一股勁,要把“聯系點”建成“示范點”,把“落后”變成“率先”。
改革開放初期,“松當燈,椒當鹽,養豬為過年,雞蛋換油鹽”,是岳西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1985年岳西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時,全縣絕對貧困人口有24.7萬人,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73%。
民不富心不安,縣不富心不甘。在八任省委書記的接力聯系幫扶下,2017年底經第三方評估確認,岳西脫貧攻堅再戰告捷,今年有望在全省率先摘帽。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岳西縣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是精準扶貧方略在安徽落地生根的偉大勝利,是省委近30年風雨兼程傾情幫扶的巨大成就。
不忘初心,馳而不息
5月的大別山,空氣彌漫著草木的芬芳。岳西最北邊的姚河鄉,盤山公路蜿蜒綿長,沿途景色優美。在當地人眼里,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扶貧路”。若沒有這條路,從縣城到姚河翻山越嶺至少一整天。
路,讓岳西人刻骨銘心。改革開放初期,岳西縣各類基礎設施非常落后,全縣僅有3條全長170公里的對外砂石路。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縣情令岳西人民面山長嘆。年過六旬的脫貧戶劉圣賢回憶:當時農村百姓住的都是土巴房,走的是泥巴路,屋前屋后不是豬圈雞窩,就是牛欄廁所。
貧困是岳西多年摘不掉的“帽子”。豐富的自然資源無法走出大山變為財富,外面的投資又進不來,“與世隔絕”的岳西人守著資源沒飯吃。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山里的公路通了,農產品銷路暢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
“這里是岳西翠蘭的核心產區,每天都有批發商在村里守著。”姚河鄉沈橋村幫扶干部王鈺豪說,近4年來,累計投入資金549萬元,完成了26里路的改造。現在鮮葉只要采摘上來,就有車輛運出去,村民掙錢來得快。
歷史常常在開啟時就昭示了方向!
時任省委書記盧榮景1989年到岳西姚河,確定姚河作為聯系點,并確立了“消滅荒山、植樹造林、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岳西縣自此走出一條綠色減貧之路。
這是省委書記聯系幫扶岳西的開始!
岳西縣委書記周東明介紹說,當時就提出“不允許引進破壞生態資源的項目,不允許引進高污染的項目,不允許引進低產能、低效益項目”的“三不原則”,現在這依然是岳西招商引資的原則。
每一次親切的關懷都是不竭的動力!
“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群眾意愿。 ”2002年11月,時任省委書記王太華到岳西調研,為產業發展把脈。隨后,一場“水田種茭白、旱地種蔬菜、荒山種茶桑”的產業結構調整大會戰在岳西全面展開。
“要咬住特色不放松,瞄準特色做文章,大力扶持有特色、有優勢的產業和產品,做大做強。 ”2005年1月,時任省委書記郭金龍為岳西謀劃出路。
“念山水經、發資源財、走生態路、建小康縣。 ”2008年8月,時任省委書記王金山為岳西打好生態牌指點迷津。
“在全省率先打造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美好鄉村、扶貧開發‘四個示范縣’。 ”2012年,時任省委書記張寶順在岳西走訪時的期待,如今變成了現實。
2016年,時任省委書記王學軍殷切希望,岳西要率先脫貧,打造全省示范。
2013年至2016年,現任省委書記李錦斌在擔任省委副書記和省長期間,3次深入岳西走訪調研。 2014年,李錦斌在岳西調研后,提出走好生態發展、旅游發展、創新發展三條道路。實踐證明完全可行: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309家;岳西翠蘭品牌價值已達13.76億元;特色農林業產業基地面積達68.7萬畝;茭白基地是全國最大的高山無公害茭白基地……
旗幟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周東明說,堅持走綠色減貧道路,以茶葉、蠶桑、蔬菜、林藥、養殖、構樹、旅游、勞務、電商、光伏“十大產業扶貧”為抓手,推進“四帶一自”模式,實現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
頭陀鎮梓樹村是省委辦公廳的“雙包”村,脫貧戶項啟發曬出了一年的賬單:養豬收入4000元,茶葉收入3000元,7畝地流轉費2100元,中藥材收入2000多元,打零工收入4000多元,光伏收益3000元……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如今的岳西,城鄉面貌煥然一新。2017年,岳西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6億元,是1989年的63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