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9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陜西略陽縣加快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進程——
“三變”改革引領產業脫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毅 通訊員 王 偉
地處秦嶺南麓的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是國家深度貧困縣區之一。山大溝深、立地條件差,如何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成為當地最頭痛的問題。
缺資金,缺技術,缺項目,缺信心。除了這“四缺”,最缺的還是“引領貧困群眾凝聚信心的組織形式”。
今年春天,這種情況有了“破冰融雪”式的根本性轉變。一場以“三變”(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為引領的產業脫貧熱潮在這里火熱地進行著。
組織領航——
吃下“定心丸”,踩準新步點
剛剛過去的春節,對橫現河街道辦事處橫現河村貧困群眾許久平來說,是個久違的“幸福年”。
春節前幾天,許久平加入的三盛中藥材種植合作社首次舉辦了分紅大會,許久平領到了6000元工資。4個月前,他以自己的10畝山地入股加入了村里的中藥材種植合作社。
一邊當著合作社的股東,一家三口還在家門口的艾草種植基地上了班。
說起家里的變化,許久平說:“現在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土地入股有分紅,就近還能在合作社干活掙工資,脫貧應該沒問題。”
把祖祖輩輩吃飯養家的土地入了股,貧困戶憑的是對黨組織的信任。合作社負責人、村黨支部委員楊佼介紹說,村里剛開始搞“三變”改革,動員大家用土地入股時,好多群眾有顧慮。但是看到村里的黨員干部都入了股,村干部又領著頭干,大家就放心了。
按照“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三盛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成立半年時間已累計發放務工工資31000元,其中貧困戶個人務工收入最高達到5450元。
在橫現河街道辦探索的產業扶貧“三變”模式中,黨組織作用十分關鍵。橫現河街道辦黨委書記龐建軍說,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既能帶著群眾干,解決貧困戶發展短板,同時也能為貧困農戶發展產業吃上“定心丸”,增加他們的發展信心。
依靠這種方式,去年橫現河街道辦近60%的貧困戶通過“黨組織+X+貧困戶”的模式走上增收脫貧之路。
市場領路——
瞅準“風向標”,不走冤枉路
初春的秦嶺南麓,依然寒氣襲人。本是養殖烏雞的淡季,但貧困戶徐步元正忙著蓋標準化雞舍,準備擴大養殖規模,大干一場。
春節前,徐步元剛把從合作社領養的150只雞全部出了欄,賣了1萬多元,除去成本純收入達4000多元。
徐步元所說的烏雞“領養”,是村里烏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鵬舉的“新發明”。周鵬舉說,合作社會員中貧困戶有26戶,大多數缺乏專業養殖技術。過去進行合作養殖,但送出去的雞苗成活率和出欄率都不高。想來想去,合作社就“掐頭去尾”把最難的事留下由合作社完成,將雞苗養到60日齡左右再免費發放給農戶養殖,5個月后再按照每斤高于市場價5元的標準進行回收,同時扣除雞苗成本。
“高價”回購的底氣從哪里來?周鵬舉說,一方面是自己懂技術,養殖品質有保障。另一方面是街道辦黨委牽頭,讓合作社和縣內的一家專營烏雞的餐飲企業“搭上了伙”,養殖的烏雞可以直接進入消費環節,烏雞不愁賣。
“‘三變’改革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關鍵是選準產業。產業成敗的關鍵則是能否把握住千變萬化的市場。”略陽縣委書記楊瑞良說,略陽烏雞、食用菌、中藥材等農業產業優勢明顯,既不缺資源也不缺市場,需要的只是兩者對接,讓資源順利變現。
瞅準市場“風向標”的不僅有周鵬舉。食用菌種植是略陽農民的傳統增收產業,在縣農業部門的支持下,略陽科銘農業公司聚焦食用菌種植、產品研發和深加工、銷售,采取土地流轉、入企務工、菌筒托管、分散種植、入股分紅5種模式,帶動全縣3鎮7個貧困村302個貧困家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讓11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從農民向“股民”的轉變。
企業領跑——
搭上“順風車”,省心又省力
距離跑馬村不遠的石壩社區選擇了另一種農民變“股民”的方式。
西北綜合勘察設計研究院是石壩社區的包扶單位,也是省內知名的專業勘察設計科研單位,過去給全國各地搞旅游資源開發的經歷,讓他們的幫扶工作充滿了“設計感”。
發揮規劃設計的優勢,西勘院首創性地在當地組建了西綜勘農業開發公司,由設計院及其下屬企業共同注資30萬元,加上籌集社會資金20萬元共50萬元,在整村規劃的基礎上,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通過貧困戶入股分紅,帶動農戶發展產業。
駐村隊員李明是搞規劃設計的專家,也負責公司的前期運營。他天天泡在村里,督促公司旗下的陽山生態觀光農業園、移民安置點樓頂光伏發電、千畝花椒園和千畝油用牡丹園4個扶貧項目落地建設。
李明介紹說,4個項目基本可以覆蓋村里所有的貧困戶,并能輻射到部分非貧困戶。而其中樓頂光伏發電項目,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也能讓住進新房的貧困戶有穩定收入。
這種企業化運營的模式并非石壩社區首創。在黑河、接官亭等略陽的9個鎮,由國內500強企業中利集團公司和縣上合作實施的生態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
所謂的“生態”光伏發電,就是利用充沛的太陽能資源,上面發電、下面種植養殖,搞“立體經濟”。這個總投資3.2億元的項目,將在9個鎮建設25個光伏發電站、輻射95個貧困村,建設容量45.6兆瓦,年平均發電4792萬千瓦時。
僅此一個項目,除所在地農戶流轉土地每畝每年可有800元收入外,還可給建站村提供3至5個就業崗位,每年以售電收入為建站村無勞動力貧困戶分紅3000元,剩余部分為全縣95個貧困村集體分紅。
據統計,采取“組織領航、市場領路、企業領跑”的辦法,2017年略陽縣共整合產業項目資金1.6億元,累計扶持扶貧產業示范園區10個、扶貧示范龍頭企業10家、專業合作社502個,吸納貧困戶達2152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