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原菌學名〕BotrytiscinereaPerson
〔寄主作物〕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豆科、菊科等很多蔬菜作物。
〔病害診斷〕可侵染葉片、莖稈,有時為害塊莖。生長后期,葉上癥狀明顯。病斑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生,呈V字形向內擴展,初時水漬狀,后變青褐色,形狀常不規整,有時斑上出現隱約環紋。受害殘花落到葉片上產生的病斑多近圓形。濕度大時,病斑上形成灰色霉層。后期斑部碎裂、穿孔。嚴重時病部沿葉柄擴展,殃及莖稈,產生條狀褪綠斑,病部產生大量灰霉。塊莖偶有受害,收獲前不明顯,貯藏期擴展嚴重。病部組織表面皺縮,皮下萎蔫,變灰黑色,后呈褐色半濕性腐爛,從傷口或芽眼處長出霉層。有時呈干燥性腐爛,凹陷變褐,但深度常不超過1厘米。致病菌為灰葡萄孢霉。病菌菌絲發達,有隔;分生孢子梗長而粗壯,褐色,較直,上部具分枝,分枝上生出小梗,小梗頂端膨大,聚生葡萄穗狀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橢圓至卵形,單胞,無色。后期病菌可產生深褐色、球形或扁粒狀的菌核。
〔發病規律〕病菌越冬場所廣泛。菌核在土壤里,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土表及土內,以及種薯上,均可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來源。在田間,病菌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灌溉水、昆蟲和農事活動傳播,由傷口、殘花或枯衰組織侵入,條件適宜,多次進行再侵染,擴展蔓延。病菌發育喜16~20℃的低溫和95%以上的高濕,濕度影響尤為重要。低溫高濕、早春寒、晚秋冷涼時發病重。重茬地、密度過大、冷涼陰雨等病害易于侵染。干燥、陽光充足時病斑擴展受到抑制。增施鉀肥可降低塊莖侵染比率。收獲后塊莖在低溫高濕下貯存,不利于傷口愈合,會加重侵染和腐爛。
〔防治措施〕(1)重病地實行糧薯輪作;高壟栽培,合理密植,減低郁蔽度;春季適當晚播,秋薯適當早收,避開冷涼氣溫;增施鉀肥,提高植株抗性;適當灌水,提高地溫,增強傷愈力;清除病殘體,減少侵染菌源。(2)發現初期病株,立即噴藥。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0%灰霉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施佳樂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種薯收獲后干燥高溫下陰干一段時間,促進傷愈,減少侵害發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