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原菌學名〕Alternariasolani(Ell.etMart.)JonesetGrout.
〔寄主作物〕馬鈴薯、番茄、茄子、甜菜以及芥屬作物。
〔病害診斷〕主要為害葉片,莖、葉柄,塊莖也可受侵染。葉片染病,初見褐色小斑點,漸擴展成圓形或近圓形的黑褐色病斑,斑面上有明顯的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黑色霉層。田間常下部葉片先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成不規則大斑,導致葉片干枯脫落。葉柄和莖稈上的病斑多為橢圓形,凹陷。塊莖受害,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的斑塊,病健交界明顯。病部深入皮下0.5厘米左右,薯肉呈淺褐色海綿狀干腐。至貯藏期,病斑增大,嚴重時致薯塊干腐皺縮。致病菌為茄鏈格孢。病菌菌絲暗褐色,有隔;分生孢子梗1~5根從氣孔伸出,筒形或短桿狀,多較直,暗褐色,具1~7個隔膜,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手雷形或倒棒狀,黃褐色,具縱橫隔膜,隔膜處有縊縮,頂端細胞細長、喙狀。
〔發病規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或在塊莖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經氣孔、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植株組織。在田間主要借氣流和雨水傳播,條件適宜時,僅經2-3天的潛育期,即可顯現病斑。以后大量產生分生孢子,多次進行重復侵染,擴展為害。病菌喜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溫度26-28℃,相對濕度80%以上,病害易于發生流行。雨季來臨遲早、雨日和雨量多少,均影響病害的擴展。土壤瘠薄、氮肥不足、長勢衰弱、管理不善等發病較重。病害多在后期發生。通常早熟品種的葉片較易感病。一般成熟塊莖比較抗病。
〔防治措施〕(1)加強栽培管理。選用健薯播種;合理密植,合理灌溉,控制濕度;增施有機肥,施足基肥,適時追肥,促使植株健壯,避免后期衰弱,增強抗病能力。(2)種植抗(耐)病品種。適當選種具水平抗性和耐病品種,效果較好。(3)減少侵染菌源。初見病株及時拔除或摘除病葉;收獲時避免損傷,減少侵染;收后及時翻地,壓埋病菌,減少病源。(4)及時進行藥劑防治。發病前和初期及早噴藥保護。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77%可殺得微粒粉劑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