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毒英文名〕Potatospindletuberviroid
〔寄主作物〕馬鈴薯、番茄等。
〔病害診斷〕病株莖稈直立,分枝很少。葉片上舉,葉柄與莖的夾角變小;葉緣呈波狀或向上卷,葉片僵硬變脆,葉色深綠;葉片變小,卷曲呈半閉合的扭曲狀。現蕾期植株生長明顯遲緩,葉色變淺,有時黃化,重病株矮化。塊莖伸長,或一端較尖,呈紡錘狀,有的梨形或畸形;芽眼增多、平淺,有時突起,芽眉突出。紅、紫皮品種病者褪色,表皮較健薯光滑,有時龜裂。有的品種芽眼附近出現褐色斑;有的塊莖上出現腫瘤,表現畸形。致病病毒為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毒粒體是一種極小的RNA分子,環狀,無蛋白質外殼。鈍化溫度65~80℃,稀釋終點0.001~0.0001,體外存活期3~5天。
〔發病規律〕病毒由種薯傳帶,再由汁液、昆蟲、種子傳染或傳播。主要為機械傳播,以人為傳播如塊莖切面接觸、切刀傳播為主;田間由蚜蟲、椿象、葉甲等傳播;株采收的實生種子帶毒率約6%~89%。帶毒種子發芽慢,幼苗生長緩慢,植株黃化、矮化,甚至束頂。播種帶毒種薯,長出帶毒株,昆蟲加快傳播,加重為害。高溫利于類病毒繁殖、蚜蟲的繁殖和活動,不利薯塊的生長抗性,易使病害發生和流行。反之,溫差較大的年份和地區,發病較輕。種薯帶毒率關系到田間初期病株數量,影響病情輕重。馬鈴薯品種間抗病差異明顯。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東農303等,各地可根據情況適當選種。(2)采用無毒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引用種薯應經檢測確證無毒后應用。(3)減少人為傳播。采取整薯直播方式,避開切塊傳毒環節,減少機械傳播;田間農事操作時避免工具造成株間或葉間損傷接觸、傳播病毒。(4)實行切刀消毒。種薯切塊時,使用的切刀(及工具)隨時采用0.25%次氯酸鈉溶液或1.0%次氯酸鈣溶液浸泡或沖洗消毒,減少傳染。(5)及時治蚜防病。參考其他病毒病。(6)加強栽培管理。精細整地,適期播種,高壟栽培,肥水充足,避開高溫下結薯,增施磷鉀肥等,減緩病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