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些地區陸續進入了春馬鈴薯(洋芋)的播種期。各地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時因地,搞好生產。
實行輪作
馬鈴薯適宜輪作,不宜連作,也不宜與茄科作物如茄子、番茄、煙草、海椒等作物連作,最好與禾本科、豆科等作物輪作,否則會加重青枯病、晚疫病、病毒病以及蚜蟲等病蟲害的危害,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土壤選擇方面,以耕作層深厚、結構疏松、排水及透水性強的輕質壤土和沙壤土為最佳。
適時早播
適時播種是實現春馬鈴薯高產增收的前提。視其海拔高度和氣候特點,四川春馬鈴薯播種時間一般在1~3月份。平壩淺丘區主要種植小春馬鈴薯,應在立春前播完;海拔較高山區主要種植大春馬鈴薯,一般在解凍后播種。部分海拔較高的冷涼高原山區,可在4月份播種。
選用良種
各地要因地制宜選用良種,大力推廣脫毒種薯。種植馬鈴薯,首先要根據種植季節、氣候條件、生產需求等來選擇優質、高產、抗病、適應當地栽培的品種。目前四川省主要推廣米拉、川芋系列(川芋4號、川芋5號、川芋6號、川芋早等)、涼薯系列(涼薯97、涼薯14等)、中薯2號、中薯3號等優質高產抗病品種。
在選擇對路品種的同時,有條件的要大力推廣脫毒種薯。生產上使用脫毒種薯,一般可增產30%左右。在沒有脫毒種薯的情況下,應到就近高山區域調購種薯,這是保證春馬鈴薯高產的關鍵措施。
合理密植
春馬鈴薯的種植模式有凈作和間套種植兩種。其中,馬鈴薯與玉米等作物間套帶狀種植是主要模式。馬鈴薯凈作或間套種植都應提高整地質量,起壟壘廂,采取適當深播、厚蓋土、地膜覆蓋等御寒措施,確保一次性全苗。要注意合理密植,帶狀種植每畝3000~4500窩,凈作每畝4500~6000窩,可根據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生產用途和栽培方式等作適當調整。
科學施肥
馬鈴薯生育期較短,施肥應堅持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底肥,增施磷鉀肥,不施或少施、早施追肥的原則,以免造成后期莖葉生長旺盛而不結薯。
一般來講,80%以上的肥料應作底肥用,以農家肥、廄肥等為主,配合氮、磷、鉀無機肥混合施用。結合整地一般底肥畝施有機渣肥2000公斤左右,配施25~50公斤過磷酸鈣和適量氮、鉀肥(草木灰100公斤、尿素5~10公斤)作底肥,并用2000公斤左右人畜糞水浸窩播種。
追肥要視苗情,一般追肥宜早不宜晚,以促進壯苗早發。追肥寧少毋多。即在齊苗后輕施一次以氮肥為主的促苗肥,并再培土一次(當苗高10~15厘米時每畝追施人畜糞1500公斤、硫酸鉀10公斤)。收獲前20天,植株封行或開花后不宜再進行追肥。
病蟲防治
在田間管理上,春馬鈴薯應加強以晚疫病、青枯病和蚜蟲為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馬鈴薯晚疫病類似真菌病,當田間發現中心病株時,應立即拔除或摘下病葉銷毀,并用25%的瑞毒霉錳鋅600倍液,或72%克露700~800倍液等噴霧植株進行防治,隔7~10天防治1次,連噴2~3次。
馬鈴薯青枯病是一種細菌病。苗期注意防除青枯病,發現田間病株及時拔除,并要注意把病薯挖凈。在發病初期每畝用14~28克的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0.15~0.2公斤的77%氫氧化銅可濕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進行灌根。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