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魯南地區早春利用大拱棚內套小拱棚、栽培壟上覆地膜的三膜覆蓋栽培馬鈴薯,收獲期在4月下旬左右,較露地馬鈴薯上市期提前40天,每千克售價達4元;一般667平方米產薯塊2000~2500千克,收入8000~10000元。現將其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選擇良種
三膜覆蓋馬鈴薯宜選用休眠期短、結薯早、抗腐爛的早熟品種,如魯引1號、津薯8號和早大白等。
二、整地施肥
馬鈴薯生產喜松暄、肥沃、通氣性好、PH值在6左右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堿性土中易得瘡痂病。馬鈴薯根系主要分布在33厘米的土層中,因此要適當進行深耕。結合施用有機肥深耕整平后再建中拱棚。由于馬鈴薯對養分需要量大,生育期短,所以應重施基肥。采用“三膜覆蓋”栽培馬鈴薯,一般將所需肥料在耕地和播種時全部施足,生長期間一般不再追肥。每667平方米應施優質腐熟的農家肥3000千克以上,農家肥不足的應適當增加餅肥的用量。一般667平方米可施餅肥50千克左右。數量少、腐熟好的優質糞肥、餅肥和化肥可在開溝播種時施于溝內兩薯種之間。化肥中每667平方米可施過尿素10~15千克,硫酸鉀30千克或草木灰150千克,磷酸二銨10千克。為了防治地下害蟲,每667平方米可用5%辛硫磷顆粒劑2千克摻在農家肥和餅肥中,用5%辛硫磷顆粒劑0.75千克摻細土撒在播種溝里。
三、處理種薯
1、暖種和曬種。種薯催芽前最好先進行暖種和曬種。把整塊種薯放在陽畦內或暖房里或冬暖大棚內保持20℃左右或單層擺放曬種5~6天。
2、種薯切塊。最好在催芽前1~2天進行,這樣可使傷口充分愈合。切塊時把種薯沿頂向下縱切成數塊,并帶有1~2個芽眼,切后晾4~8小時,切塊大小以25克左右為宜。切了帶病種薯,要立即用酒精或高度酒進行切刀消毒,也可將切刀用3%石碳酸水浸泡5~10分鐘。種塊避免沾上帶油的物質。
如選用50克左右的一個健康無病的小整薯作種子,由于整薯生活力強,有頂端優勢,養分集中,且減少了傷口傳染病害的機會,因此有比較明顯的增產效果。
3、種薯消毒處理。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一是溫水浸種,先將種薯在40~50℃的溫水中預浸1分鐘,再放入60℃水中浸5分鐘;二是用40%甲醛200倍液浸種5分鐘,撈出后再用塑料布蓋嚴悶2小時。通過種薯消毒處理,對瘡痂病、粉痂病、早疫病、晚疫病、環腐病等具有很好預防效果。
4、用赤霉素(九二0)浸種。由于三膜覆蓋馬鈴薯播種早,為了打破休眠,促進發芽,應用赤霉素進行浸種。切塊的薯種可用1~2×10-6的赤霉素溶液浸種8~10分鐘,整薯要用5~10×10-6的赤霉素浸種1~2小時。配制赤霉素溶液時,應先用少量的酒精或高度酒將赤霉素化開,再加水配成要求的濃度。使用赤霉素催芽不要隨意加大濃度,否則發芽細瘦,不利生長。
四、浸種催芽
用赤霉素溶液浸種后就可以進行催芽。催芽可在播種前25天左右進行。催芽可用溫床、地窖或在冬暖大棚內山墻根進行。催芽時,一層濕沙一層種薯,共堆放4~5層,最上層用濕沙蓋嚴,上面蓋上“蛇皮”袋子,既可保濕,大棚內又可擋流下的水滴。催芽床保持15~20℃。芽長1~2厘米即可播種。播種前5~7天可將發芽的種子放在散光下(保持10~15℃的低溫)晾曬,使芽綠粗壯。
五、建造中棚
中拱棚一般可按頂高1.8米、寬6米的標準建設,應在土地耕完整平后播種前建成,長度一般60~80米。
六、適時播種
播種時間為“立春”前5~7天。播種前先規劃好小拱棚的位置,寬6米的中拱棚內套2個寬2.3米的小拱棚。兩小拱棚之間留40厘米的走道,兩邊留50厘米的低溫帶,白天可放草苫子。規劃好小拱棚后就可進行播種。播種采取一壟雙行種植。邊行放線時首先應讓出小拱棚外的50厘米,小拱棚內也要讓出35~40厘米。所以邊行應距中拱棚邊緣85~90厘米,然后按小行45~47厘米、大行63~65厘米的行距順序開小溝澆“跑馬水”,再按25厘米左右的株距在溝內播種,優質有機肥(如餅肥)、化肥可施在兩薯種之間。然后從大行內取土蓋種,邊行的也得從邊行外取土。覆土厚度為10厘米左右。覆土后壟高在20厘米左右,壟寬80~85厘米,溝寬25~30厘米,壟中間留一條寬和深各10厘米左右的小溝,稍加鎮壓后鋪100~110厘米的地膜。6米寬的中拱棚內可起4個大壟,種8行馬鈴薯。每667平方米用種量一般在100~150千克。如全選用50克左右的整薯,每667平方米用種量200~250千克。
七、扣小拱棚
播種后按播種前給小拱棚規劃的位置及時套上寬2.3米、高1.2~1.4米的小拱棚。每個小拱棚正好套2個大壟4行馬鈴薯。
八、播后管理
1、出苗期管理。出苗期一般要求10厘米土層日平均溫度達10~15℃,催芽后播種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苗。這時期由于氣溫比較低,應以保溫和提高地溫為主,白天應揭開小拱棚膜,以利透氣和提高地溫,下午5點鐘前小拱棚應及時蓋草苫子保溫。薯芽頂土出苗時及時在膜上劃“十”字放苗。
2、幼苗期管理。從出苗到形成一個葉序(團棵)為止,一般半個月左右。此期匍匐莖全部形成,且先端開始膨大。由于氣溫較低,以保墑保溫提高地溫為主,一般不澆水,適宜的田間持水量50%~60%。如確實干旱,可在小溝內澆“跑馬水”,若過濕不利于提高地溫。白天揭開小拱棚膜,保持氣溫在20~25℃,氣溫超過25℃時要注意揭中棚膜通風降溫,下午太陽落下之前及時給小拱棚蓋草苫子,使夜間氣溫不低于8℃。
3、發棵期管理。從團棵到現蕾為發棵期,需20~30天。這時期要注意通風降溫,白天不超過25℃,夜間注意保溫;發棵后期應注意控制肥水,以利于由發棵向結薯的轉化,控制秧勢旺長。
4、結薯期管理。①水分管理。結薯期的生長以細胞膨大為主,要求土壤水分供給充足而均勻,土壤濕度達田間持水量的80%~85%。開花期對水分尤為敏感,此時期缺水,減產50%左右;現蕾后及時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并灌一次大水,基肥施用不足的可結合澆水沖施少量磷鉀肥;結薯后期,開花結實結束,應少澆和停止澆水,若土壤濕度過大,塊莖表皮易開裂,呼吸受阻,易生瘡痂病,不耐貯藏,影響產量和品質。②溫度管理。整個結薯期間要特別注意通風調溫。隨著氣溫的升高,晴天要增加通風時間,白天控制在23℃以下,夜間上半夜控制在15℃左右,下半夜維持在12℃左右,適當拉大晝夜溫差。如土壤濕度過大,可將地膜揭起,以利通風散濕。
九、防治病蟲
1、馬鈴薯常見的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瘡痂病、粉痂病和環腐病。①早疫病主要危害葉片,葉片病斑黑褐色圓形、近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上有同心輪紋。②晚疫病主要侵害葉片,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產生黃褐色水漬狀斑點,周圍呈黃綠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生成一圈白霉,干燥時不見白霉,但不易破裂。③瘡痂病薯塊表面先產生褐色小點,擴大后形成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塊,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瘡痂狀硬斑塊。病斑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內。④粉痂病主要危害薯塊及根部。薯塊染病初在表皮上呈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以后形成直徑3~5毫米的“皰斑”。“皰斑”破裂后,下陷呈火山口狀,皮下組織散發大量深褐色粉狀物。根部染病,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⑤環腐病地上部感病有枯斑和萎蔫兩種。薯塊發病切開可見維管束變乳黃色及黑褐色,皮層出現環形或弧形壞死,故稱環腐。帶病的種薯即使能發芽出苗,也會形成病株,根莖維管束變褐,有時病蔓溢出白色菌膿。
防治方法:選用無病種薯和前面提到的種薯消毒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同時多施有機肥,配方施肥,特別是增施鉀肥可增強其抗病性。生長期間發病初期及時清除病株,噴1:1:200倍波爾多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可兼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單治早疫病可用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治晚疫病可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瘡痂病、粉痂病和環腐病,除了選用無病種薯和種薯消毒外,生長期間還沒有較好的藥劑防治。防治環腐病,切塊播種時,切刀用75%酒精消毒,播種時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種薯。
2、危害馬鈴薯的主要害蟲為瓢蟲、蚜蟲等。防治瓢蟲可選用80%敵敵畏1000倍液,功夫3000~4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3000倍液等交替使用,7~10天防治一次,連防2~3次。防治蚜蟲每667平方米可用20克5%蚜大掃兌水50千克,均勻噴霧,蚜蟲集中部位要重噴。
十、及時采收馬鈴薯成熟時,莖葉淡黃,基部葉枯黃脫落,匍匐莖干縮,塊莖表皮木質化不再膨大。收獲應選擇晴天、土壤干爽時進行,避免薯塊損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