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病害癥狀
馬鈴薯幼苗和成株均能發生。植株葉、莖、塊莖均能被侵染受害。葉片發病初期,葉尖或葉緣出現暗綠色水漬狀斑點,氣候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生出一圈白色霉狀物,葉被尤為明顯。嚴重時病斑擴展到主脈和葉柄,葉片萎垂、卷縮,終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發出腐敗氣味。塊莖受害時形成淡褐色或灰褐色不規則形病斑。
二、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薯塊導致不發芽或發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由中心病株再擴大傳播,病菌孢子又被帶到塊莖上,使塊莖感病。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因此多雨年份,空氣潮濕或溫暖多雨條件下發病重。種植感病品種,植株又處于開花階段,只要出現白天22℃左右的溫度且相對濕度高于95%持續8小時以上,夜間10~13℃,葉上有水滴持續11~14小時的高濕條件,本病即可發生,發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三、無公害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如新芋4號、安農5號、寧薯5號、豐收白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
2.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塊、春化等過程,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選未發生過晚疫病的地塊進行留種。
3.適期早播,根據馬鈴薯生育期短,吸收肥料以前、中期最多,占總肥量75%,采取增施有機肥、注意底肥與追肥、磷肥與氮肥相結合,底肥以牲畜欄糞及廄肥等有機肥為主,667平方米施2000千克有機肥和磷酸二銨15千克,在幼芽破土零星開始出苗時,疏松表層土,每667平方米用10千克尿素肥穴施。
4.用種子量的0.3%的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拌種。在發病初期噴灑70%錳鋅?乙鋁或78%波錳鋅(科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氰霜唑懸浮劑50~100毫升、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1∶1∶200倍波爾多液封鎖發病中心,防止蔓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