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我國種植馬鈴薯有400多年的歷史,但延續至今的仍是65cm的小壟栽培馬鈴薯的種植方式,其平均產量2.6萬kg/hm,這種種植方式造成培土淺,土壤庫容不夠,薯塊易外露,畸形薯增多,同時由于壟距小,植株大,造成壟間淤閉,不利于通風,使濕度過大,形成田間小氣候,極易造成毀滅性病害--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流行,產生大量的病薯,甚至絕產.國外馬鈴薯主產國一般都采用大壟80cm-90cm密植的栽培方式,平均6萬kg/hm,自1997年我們結合生產實際,示范、推廣了機械化馬鈴薯大壟密植栽培技術,經過幾年的技術完善,該技術已經成熟、穩定,比常規種植方式增產20%以上。
一、技術創新點
1、建立了以深松耕作為主體、撈、趟、中耕管理、機械收獲為一體的耕作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方式,該壟距80厘米、株距17厘米,壟距加大后,利于大馬力機械在整個作物生長期進行田間作業。
二、技術主要優點
該技術主要優點是“三高一低”:(1)標準化程度高,由于壟距大,適合大機械作業,利于栽培技術化、生產規范化、操作標準化。(2)土壤墑情高,抗旱防澇、保墑提墑,由于壟大就加大了壟體的土壤庫容,使壟體抗旱和減輕雨水沖刷。(3)產量和品質高,由于壟大整個生產期都可以機械作業,利于分層培土和高培土,避免了馬鈴薯塊莖外露,提高了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4)病害低,防病效果好,由于加大了壟距,使壟間通風見光,減少了郁蔽度,降低了壟間的空氣濕度,能有效的減輕和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等病害的發生,減少損失,增加了產量。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