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貯藏期間的化學和生理變化
馬鈴薯收獲時,塊莖一般含有75%左右水份,在貯存過程中,對溫度、濕度、光照及空氣條件要求很嚴格,如調節不當,分引起生理狀態,化學成份的不良變化。
貯藏期間馬鈴薯生理和化學成分在不斷變化。隨著溫度、濕度、光線的變化,其呼吸強度相應產生變化,因呼吸作用可減少重量6.5-11%,如成熟不足,氮肥過多,單用氯化鉀等則損失重量會更大。隨溫度變化,淀粉含量迅速下降,隨著貯藏時間延長,淀粉含量逐漸減少,其它各種營養和化學成份也會發生一系列變化。
二、貯藏期間的損耗
馬鈴薯在貯藏期間的損耗比較高,一般分為自然損耗比較高,一般分為自然損耗和廢品兩類。自然損耗是因為呼吸和蒸發而引起的水份和干物質的損失,合理調節貯藏條件可使自然損耗降到最低限度。廢品則由腐爛、異常溫度,缺氧和光照等造成,使塊莖推動食用,加工和種用價值。要避免和減少廢品發生,必經嚴防病原菌侵染,控制過高過低異常溫度,調節濕度,空氣和光照,防止腐傷熱、凍害、缺氧窒息、失水等嚴重損害。
三、貯藏的環境條件
貯窖內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熱、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光和通風。
熱:貯存期熱有四個來源包括:原有熱(塊莖自身原有的熱量),呼吸熱(塊莖呼吸產生的熱量),外來熱(窖外空氣流入窖內的熱量)和土地熱(從地下傳導到土壤中的暖流)。其中土地熱是貯窖利用的熱量主要來源。
溫度:貯存與濕度至關密切,在-5℃條件下2小時受凍,4小時凍透,長期在0℃條件下芽生長力減弱,種薯適宜貯藏溫度1-3℃產量最高。
濕度:貯藏期溫度變化安全范圍在80-93%,最好控制在85-90%之間。濕度適當可減少自然損耗和利于塊莖保鮮,過濕易促使塊莖早發芽,形成須根降低食用和種用品質質量,過干則易造成塊莖失水變軟,皺縮失去飽滿度。
通風:可調節窖內空氣流通,通入新鮮空氣,增加氧氣,排除積聚的二氧化碳,保證塊莖呼吸,進而保證塊莖的田間發芽和幼苗健壯。
光:對種用薯貯藏雖然關系不大,但也有一些影響,貯存條件不好能創造一定光照條件,使表皮變綠,有一定抑制病菌侵染,抑制幼芽健長形成短壯芽,利于產量的提高。而加工商品薯則不宜光照,以免茄素增加而降低品質。
四、貯藏期的管理
入窖后嚴格實行科學管理,通過調控貯窖溫、濕度、通風換氣,倒窖等措施,防止病害,凍害造成的腐爛,不皺縮、不生芽、根據食用、加工、種用保證不同需要的優良品種。
1、倒窖
要經常檢查窖溫的變化和病害時發生情況確定,當堆中原來很低升到8℃以上時,應及時查明原因,設法控制,如因病爛發熱及時倒窖。當溫度正常,堆中發現3-5%感染軟腐病,10%以上感干腐病,3-4%以上凍爛時應即倒窖。倒窖時將感病及凍爛薯塊全部挑凈。在貯藏期間發現上述情況可倒窖1-2次。如果在入窖前經過一定時間晾曬通風,入窖時嚴格挑選,入窖后控制好溫、濕度也可不必倒窖。
2、溫濕度的調控
第一,窖的調控:原則上使窖溫保持在1-3℃為宜。初入窖時注意防熱,當窖外溫度降到-5-10℃時堵上窖門,每天中午短時間通氣,立春前在堆上和窖門和氣眼上加放草或植物莖桿保溫,以后天氣轉又要防止熱氣傳入窖內。
第二,堆溫的調控:在窖內堆高一般在1.5-2m高以上,5m為宜,在窖深的1/2-1/3間,利于空氣流通。入窖薯最好用網袋盛裝,整齊擺放,留一定空隙。如果散堆則應在窖底挖十字型通風溝,寬深均以20cm為宜,鋪上樹條,留一定空隙,溝與窖壁相接,在堆內要插20cm直徑的通氣把,高出堆高30cm。
第三,通過窖門氣眼換氣制窖內濕度。使窖內濕度保持在80-93%。主要是打春后堆上層塊莖出現水珠的“出汗”現象,會促使病害發生蔓延,通過在堆上鋪草或草簾子,即可解決出汗現象,又可保溫。
五、窖容量計算
窖內塊莖數量應與窖容量保持一定關系。當薯堆高度最大限度為窖深2/3時,可利用窖占窖容積的65%,一般每立方米塊莖重為650-750公斤,塊莖越大,單位容積重量越輕,反之則越重。只要測出窖容積就能計算出下窖容量。計算方法:窖總容積×(650×0.65)=適宜下窖量(公斤)
如:窖長10米、寬5米、深4米時。
適宜下窖量=(10×5×4)×(650×0.65)=84500公斤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