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27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連日暴雨,讓他的藍莓損失慘重。行情走低,他的生意被內外夾擊。一層不起眼的果霜,為何能讓他峰回路轉,賣價翻番?還引起消費爭論。看貴州省麻江縣的張浩,如何用小創意打開大市場,一年收入800萬,比別人多賺一倍的錢。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
2018年8月16日,記者見到張浩的時候,他的心已經揪到了嗓子眼。
8月,本來應該是采摘藍莓最忙碌的時候,可連日來貴州省一場接一場的大暴雨,讓采摘工作根本沒法進行。
張浩的藍莓有很多都已經熟透了,可山里的雨越下越大,他心急如焚。
張浩:這邊好走,走這里。
今天一大早,張浩就匆匆趕到果園。
張浩:最怕采摘季下雨,十天半個月真是沒辦法。
記者 沈子莉:這還沒摘呢。
張浩:你看顏色深的都已經熟了,打到地上去了。
記者 沈子莉:你看都打掉了。
張浩非常心疼,這些都是已經成熟的藍莓,被大雨這么一打,落得滿地都是。他告訴記者,像這么大個的藍莓,行情好的時候,一顆都能賣到近5角錢,可現在,有很多都已經報廢了。
張浩:下雨損失太大,樹上的果子要去掉一半。一天幾百畝地至少損失幾千上萬的。
張浩的藍莓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特別暢銷,他這個占地400多畝的藍莓園一年能收入800多萬,產值是當地同行的兩倍,平均每畝地都能比別人多賺一萬多元。不僅賣價比市場高出了80%,達到1百多元一斤,就連這種淋過雨,品相不好的次果,他也能賺錢。
張浩是當地的致富能人,可今年的大雨已經讓藍莓損失了將近一半,接下來他究竟該如何應對,又怎么才能做到比同行多賺一倍多的錢呢?
對水果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下雨不能摘果,淋過雨的藍莓又酸又澀,還不易保存,可采訪時,張浩卻有點等不及了,他想趕緊找人把藍莓給摘下來。
張浩:不摘也得采摘。掉到地上,甜度大,這時候如果不處理,產生很多果蠅,雨季會繁殖更多,它可以過冬明年開春活了變成病蟲,第二年處理起來更麻煩。
掉到地上的藍莓要趕緊清理,由于藍莓是分批次成熟的,同一串上的果子也有青有紫,常常要十幾次才能摘完。
張浩:8成熟期成熟不同時期的都有。這種軟的必須摘了,趁他還在樹上,摘下來當加工果放凍庫,也就是十幾塊錢一斤。
這種淋過雨又熟透的果子,本來只能低價處理,最多賣十幾塊錢一斤,但張浩卻有他自己的辦法,讓這些品相不好的藍莓都能身價翻番,附加值還能提高4、5倍,所以即使淋著雨,也趕緊要把藍莓給摘下來。
張浩今年53歲了,從前他在上海做飲料批發生意,本來對農業一竅不通,可2009年,一款用藍莓做的果汁卻讓他發現了商機。
張浩:500箱一個月賣完,會斷貨,09年最少都是70-80一斤,又抗輻射對視力好,所以覺得高端有前景。
張浩覺得要是能直接去種藍莓肯定能賺大錢,但2009年之前,我國只在東北地區有少量的藍莓種植。2010年,張浩到貴州旅游,他無意中聽說,貴州省麻江縣培育出了一種能適應南方種植的高山藍莓。這種藍莓雖然個頭較小,但口感好,味道甜,當地政府正推廣,只要前來投資就免費發苗,還提供技術支持。
張浩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就投資200多萬在麻江縣建起一個400畝的藍莓基地。
貴州山里常常下雨,今年正好趕上了藍莓的采摘季,此刻張浩心里非常擔心藍莓外面的一層果霜,他說這就是他賺錢的秘密武器。
張浩:基本果霜沒了,就還有一點,果霜一打掉,價格減半都不止。
原來,在快成熟的時候,藍莓表皮會自然形成白色的果霜。這層果霜不僅能判斷藍莓是否新鮮,還直接決定了它的賣價。
記者 沈子莉:果霜有那么重要嗎對于你們來說?
張浩:當然重要,采購商給消費者展示有果霜感覺很新鮮。從采摘包裝運輸我們都要保存果霜。但這下雨沒辦法,多數都沖掉一半了,看到這樣的,采購商給不出價格。干了以后果霜也沒有,本來7、80,沒有果霜也就是十幾塊一斤。
沒想到一層不起眼的果霜,竟能讓價格相差好幾倍。然而在當地,這果霜卻被傳得神乎其神,甚至還有人說,藍莓主要的營養成分都集中在果霜上,這難道是真的嗎?
為了留住果霜,張浩想了很多辦法。
下午,天氣放晴,就在大伙兒摘果之前,他還特意給每人都發了這樣一個東西。
張浩:這是指套,套3個手指,摘果不是拽的,是輕輕轉,它不會傷到果肉,果粉也不掉。
摘藍莓是個技術活,不僅藍莓表皮容易刮破,如果不戴指套,這層果霜輕輕一擦就沒了,還容易留下指紋,影響賣相。
張浩說他的藍莓賣價之所以能比市場價高出80%以上,果霜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經銷商 王慶:驗果要求果粉 , 還要果粉多,看起來新鮮。
經銷商 李騰:有果粉代表無損傷,大部分消費者有果粉才買,沒果粉久不買。
在業內,無論是經銷商還是種植戶都非常重視果霜,然而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這層果霜究竟是什么東西,是好是壞,他們根本就搞不清楚。
有些人買回去就洗掉了,但有些人又還專門要把這果霜給吃下去。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麻江縣街頭,記者就隨機采訪了幾位路人,得到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
記者 沈子莉:藍莓平時吃的時候洗嗎?
市民:洗。
市民:現在不洗,回到家洗,樹上摘下來有灰。
市民:這個白霜是好的,擦掉就不好了,營養就在上面,都不洗。
市民:白霜應該有營養,還有v c。
那么,這層果霜究竟是什么東西?它為何對價格有如此大的影響,又到底該不該吃呢?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藍莓辦主任文光忠:營養價值沒有,只是白色的保護層,甚至是微生物集合體,主要營養在果皮。一般不打農藥,所以能直接吃。
雖然果霜沒有營養,但它看起來新鮮,賣價自然就高。
藍莓種下后3年才能掛果,張浩思路很明確,他要把藍莓賣到大城市去賺錢。為此,他專門成立了銷售團隊去跑市場,可誰知第一筆訂單就讓他賠了20多萬。
2013年,藍莓行情正好,一位西安的客戶一次性要9噸藍莓,僅批發價就給到了50多元一斤。張浩很想留住這樣的大客戶,他精挑細選,趕緊打包發貨,可誰知對方收到貨以后,卻把他罵了個狗血淋頭,說有一大半的藍莓都已經壞了。
張浩:我說不可能,拍照給我看,結果很多箱子扁了,藍莓水汪汪的,一車就損失20多萬。
明明打包的都是好果子,又用的是專業冷鏈車,怎么能壞這么多呢?就在張浩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沒想到當地有同行說,他們運出去的藍莓也出事了。
種植戶:在貴州運輸問題很嚴重,藍莓最多保存一個星期,像這種好的運輸途中一個急剎就碰撞,出水,傳染一片,用冷藏車運車熄火空調打不開,一車果就廢了。如果發貴陽2小時到完全沒問題,時間長了保證不了。
由于貴州山高路遠,直到現在,很多藍莓種植戶還是只敢在當地銷售,或者賣往鄰近的云南四川等地,一斤藍莓也就20多元,根本賣不上價。
張浩:剛下來還好一點,有時候幾塊都在處理。
張浩非常郁悶,整整2年時間都沒敢再往外賣果。不過現在,他已經發明出了一個獨家神器,不僅讓藍莓在上海、北京乃至全國都暢行無阻,賺到當地人賺不到的錢,還把藍莓賣到了最高1百多元一斤。
原來在一次逛超市的時候,張浩就是從這些雞蛋殼上找到了靈感。采訪時他給了記者這樣一個東西。這就是他模仿裝雞蛋的盒子,給藍莓定制的最新包裝,目前在市場上,還是獨一份。
藍莓被這樣一顆一顆放在小洞里,各有各的地方,看起來非常特別,可是,就這么一粒一粒地裝藍莓,究竟要多久才能裝上一斤呢?
張浩說他也沒計算過時間,索性今天就讓大伙兒來個現場比拼。
張浩:挑果比賽,看誰快,都要大果,123開始。
裝果比賽正式開始,大伙兒手上各顯奇招。
有抓起一把,像這樣直接亂撒的,有老老實實,這樣一粒一粒裝的,這位大姐雙手并用,速度非常了得。那么裝完這么一盤究竟要用多長時間呢?
張浩:他弄好了50秒,整好60個,一秒鐘一個,一分鐘一盤。
這樣4個盤子,能裝1斤藍莓,如果按今天的速度,1斤至少要裝4分鐘。而傳統包裝,這么輕輕一鏟就進去了。相比普通包裝,張浩的這種方式,因為費時費力,剛開始的時候也遭到了員工們的反對。
員工魏成河:覺得很麻煩,大批量發貨怎么辦,不能實現。
張浩:這個包裝好處就是,萬一有一個壞了,它不會影響周圍的,這個間隙正好卡住支撐,上面壓不到底下,
記者沈子莉:我感覺是不是還挺通風的。
張浩:對四周空氣流通,沒有封死,有空氣流通果子就不容易壞。
原來,藍莓之所以壞是因為,它的表皮特別容易破損,只要一顆損壞出水,擠在一起就會相互傳染。而市場上價格高的藍莓,一盒里的壞果不能超過3個,還要帶著果霜。實在是因為貴州路途遙遠,不可控因素太多,張浩才想出了這么一個辦法。
可是藍莓有大有小,放在這么硬的塑料盒里搖搖晃晃,難道就不會被碰壞嗎?
張浩:不會撞壞,你看雖然包裝硬,但下面很軟。
記者沈子莉:對,下面感覺很柔和。
張浩:如果裝大果有大果的規格,孔大一些,小果就小一些,分得比較細。
這樣一個塑料盒,成本還不到1角錢,客戶收到貨后,不僅能把每一顆藍莓都看得清清楚楚,它還很防摔。現在張浩再也不用依靠冷藏車運輸,他用這種防摔盒,產地直銷,省去了中間商的差價,當天摘下來的果子,還能第二天就快遞到消費者的手中。
把藍莓換一個裝法,就讓張浩打開了銷路,2015年他又建立起自己的會員系統,把藍莓賣到100多元錢一斤,當年就實現了銷售額400多萬。
然而,最近兩年行情回落,過去八九十元錢一斤的藍莓,如今也就只能賣到40多元。張浩更是被內外夾擊,在外,有很多知名互聯網企業進駐農業,瓜分藍莓市場;而貴州省內,僅麻江縣的種植面積就高達5萬多畝,比張浩規模大的企業比比皆是。
張浩一共就只有400畝藍莓,過去行情好的時候一年也就收入400萬,沒想到行情低迷之時,他又找到一個突破口,讓銷售額翻了2倍,一年賣出了800萬元。
原來,他的財富就藏在當地苗寨,家家戶戶都有的一樣東西身上。
采訪時,張浩把記者帶到了當地人,劉大哥家的廚房。一走進去,張浩就直接瞄準了這樣一件東西,說是有了它,藍莓的身價能翻4、5倍,那這究竟是什么呢?
張浩:這是蒸酒的鍋,他們當地家家都會做。這是藍莓樹的木頭,剪枝剪下來的。
當地人愛喝酒,也擅長做酒,加上貴州本身就是釀酒的風水寶地,張浩就利用當地優勢,把藍莓也做成藍莓果酒。
在張浩的酒窖里,30多個這樣的儲酒罐就能價值600多萬。
張浩:這一桶十幾萬,這樣300ml的100多元一瓶,如果賣鮮果也就20多元錢,做成酒可以賣100多,利潤很高。
張浩說由于采摘季時貴州經常下雨,像這種淋過雨,果霜被沖掉的藍莓,品質本身沒有問題,但就是賣不上價。現在,把它們都凍起來,做成藍莓酒,不僅不用受天氣和時間的限制,利潤比賣鮮果高了4、5倍。他本來就是做飲料代理出身,利用從前的人脈,又把藍莓做成果干、果醬,甚至藍莓開花時,也養蜂采蜜,一年又能多收入400多萬。
在行業里每突破一點點,就離成功又邁進一步。采訪時張浩正忙著給藍莓剪枝,他說如今藍莓地產量比過去提高了一倍。原來,由于貴州多山地,土地利用率不高,過去一畝地也就產五六百斤藍莓。但從2015年起,張浩對種苗進行選育,優勝劣汰之后,不僅通過剪枝、施肥等科學管理,把藍莓產量提高了一倍,達到每畝1000多斤,他還測量出了一個80厘米的黃金圈,說在這個范圍施肥,效果最好。
張浩:大概70-8-厘米的地方,正好是須根生長到的部位,施肥就是要在這一圈以外。過去不懂,在樹根下面挖個坑就埋了,施肥效果沒有撒開的好。
現在,張浩又進行產業升級,每逢6月到8月這3個月的采摘季,還能多賺至少100多萬。
原來,他基地所在的位置,離貴州省著名景區西江千戶苗寨,和郎德苗寨不遠,暑假期間,這里每天都要接待上萬名游客,張浩就和旅行社、房車俱樂部等組織合作,讓游客也來他的基地采摘、體驗,靠吸引這些具有購買力的人群,他足不出戶就把產品賣了出去,2017年實現銷售額800多萬。
就在結束采訪的時候,張浩告訴記者,即使今年下雨,藍莓減產,但通過多元化經營,將風險分散,他上半年已經實現收入600多萬。接下來,他還將深度開發藍莓產品,定制特色小眾旅游路線,為藍莓產業注入新的元素。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