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2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他賺錢很有一套,卻寵著兒子半年花掉50多萬元,惹來非議。都說他要養出一個敗家子,他卻如何打開新的市場,讓銷量翻番?玉米芯,玉米皮,玉米桿,別人隨手扔掉的廢料,他卻從中發現商機。他如何變著花樣賣玉米,不但果實能賺錢,廢料一年也能賣出一億多元?
7月18日,王棟一早就趕到這片玉米地里看玉米的長勢。
王棟:你看這個玉米,又亮又均勻,又豐滿。
記者黃哲穎:它這顏色挺花。
王棟:這叫彩糯,它里面有紫色的,黃色的,白色的。
記者黃哲穎:那怎么看它長得好還是不好?
王棟:就是看這個部位,從根部到頭部都長得比較豐滿。
記者黃哲穎:它得看頭尖上長得好不好?
王棟:就是。要是(頭尖)長不豐滿的話,留一部分,我們就叫次品。
這天,王棟公司的500多位員工要在四個村子搶收200多畝的玉米。王棟說,他的這些玉米可不一般。
王棟:你掰一顆吃。
記者黃哲穎:你這玉米粒還真夠緊的,不好掰。能吃出來粉粉的感覺。不是那種特別的甜。
王棟:特別甜的那種叫甜玉米。甜玉米的含糖量偏高一點。我們這種叫甜糯玉米。
王棟口中的甜糯玉米是鮮食玉米的一種,和普通玉米相比更甜更糯,價格也更高。
王棟:我們的標準是15厘米長。
記者黃哲穎:那你怎么知道它長到15厘米?
王棟:我們經常做這個,一看就知道。你看量一量。
記者黃哲穎:隨身帶把尺子啊?
王棟:是的,所有我們公司基地的經理(都隨身攜帶)。正好18厘米。
長度15公分以上的玉米,價格最高一根可以賣到4元。15公分以下的玉米,一根賣價不到1元。今天這片地里的玉米必須采摘完畢。玉米采摘的時間很關鍵,早一天太嫩,加工之后賣相不好。晚一天太熟,影響口感。而王棟有一套辨別玉米采摘時間的獨門秘笈。
王棟:這個玉米的老嫩程度是最香的時候。今天必須得采收。
記者黃哲穎:要求這么嚴,隔一天都不行啊?
王棟:隔一天都不行。
記者黃哲穎:您怎么判斷它今天非得采摘不可呢?
王棟:第一看,看這個的顏色,有一種嫩的感覺,顏色不是很深。再一個手感,捏完以后有彈性。它這個感覺汁液很豐富。有漿液的時候,口感最好。到明天這個時候,顏色就變深了。漿液少了,淀粉含量就高,淀粉含量高,消費者口感不好。
一看成色,二用手推,說起來簡單,但掌握這分毫之間的奧妙卻是王棟10多年的經驗積累。如果晚采摘一天,玉米地將會有很大的損失。
王棟:我們要求得非常苛刻。今天采收的(玉米)出成品率是70%,假如到明天就是60%,后天就變成50%。
一畝地大約長玉米3500穗,晚采摘一天,200多畝地,就得損失十四萬多元。每年7月-9月是采摘玉米的旺季,這也是王棟最忙的時候。
記者采訪的第二天,王棟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德勝堡村的玉米地上出了狀況。王棟火急火燎地趕過去處理。一到現場,王棟看見這位村民情緒顯得有些激動。
王棟緊跟上去想要解決糾紛,沒想到村民反映更加激烈。一番了解,王棟才弄明白村民發火的原因。
王棟:他剛才講的是什么,讓收購鮮食玉米的車走這里邊,這里邊有草地,壓(玉米)少一點。現在是什么?現在是有幾個農民,從中間開道,壓的這個面積比較多一點。
原來是鄰近地塊的玉米收割完,運玉米的車從這位村民家的地里經過,壓壞了他家的玉米。所以村民攔住了車要討個說法。
記者黃哲穎:現在這邊的車走不了啊?
王棟:現在這邊的車走不了。上面那塊地已經都采摘完了,準備裝車。
車上的玉米是這位村民的,眼看著天就要下雨,玉米運不出去,很是著急。
德勝堡村村民:十分地著急,我也沒有辦法,天氣快要下雨了。
記者黃哲穎:你現在地里還剩多少要(裝車)收回去?
德勝堡村村民:還剩二畝多地。
記者黃哲穎:如果二畝多地收不完的話那咋辦啊??
德勝堡村村民:晚上再來地里看著,該怎么辦啊,要不然得弄丟了。
王棟最終和村民協商,按照玉米的收購價格,賠償損壞的這塊地里的玉米,化解了村民的怒氣。搶收玉米的過程中,王棟經常要處理各種狀況,保障各方的利益以及玉米的順利采摘。
現在,王棟的鮮食玉米基地面積有一萬多畝,他靠賣各種各樣的鮮食玉米,一年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元。但這只是王棟財富的一小部分。玉米芯、玉米皮、玉米秸稈,這些別人瞧不上眼,隨手扔掉的東西,王棟卻從中發現了更大的商機,他把這些廢料做成了一個年銷售額達到一億多元的產業。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棟年幼失去母親,父親患有重病,哥哥智障,從小經歷過貧窮和辛酸,他知道要改變命運只能依靠自己。王棟在村里開了這家大米加工廠,十分勤奮努力,到2007年,大米加工廠一年的銷售額就有500多萬元,王棟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牛人。
村民王戰品:全村老百姓沒有說他不好的,也就是說我們村的驕傲。
然而,2007年的一天,王棟卻突然放下賺錢的大米加工生意,要去種植鮮食玉米。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種植鮮食玉米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這里種出來的鮮食玉米皮薄肉厚,口感甜糯,產品很有優勢。
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楊才:張家口萬全區地處陰山的腳下,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處,土壤肥沃,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種植糯玉米有機化合物合成多,糖分合成多,所以比較香甜可口。
王棟覺得做鮮食玉米生意前景很大。
王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都知道吃粗糧,玉米里面有粗纖維,并且我們的玉米口感也很好。朝陽的一個產業。
王棟決定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一家鮮食玉米加工廠,他把從村里承包的600多畝水稻田改種植鮮食玉米。可是當時,萬全區鮮食玉米加工企業就有10多家,王棟進入鮮食玉米行業晚,他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
2008年6月的一天,有朋友到王棟家做客,臨走時,王棟特意給朋友帶了些速凍玉米作為特產。可誰知道路途遙遠,天氣炎熱,朋友到家后這些速凍玉米全壞了。這盡管是一個壞消息,但讓王棟有了一個靈感。
王棟:來好多客人都喜歡吃我們這兒的玉米,帶的時候特別不方便,帶回去就壞了。當時我就想我們這么好的一個產品,為什么不搞一個常溫的(玉米),便于攜帶。
當地的玉米企業之前銷售的幾乎都是速凍玉米。速凍玉米是將鮮食玉米快速冷凍后再冷藏,一是可以延長玉米的保質期,二是可以保證口感,但是速凍玉米要求必須冷鏈運輸。王棟決定研發一個新產品——常溫玉米。他要將玉米做成像罐頭一樣可以在常溫下運輸和保存。王棟想要靠常溫玉米在企業競爭中贏得先機。然而研發常溫玉米并不容易。
王棟:有的發黑,就好像我們烤紅薯烤糊了。
公司的員工侯桂芳:真的是下了血本,真毀了不少。看到那些玉米比較心疼。
公司的員工李樹田:那上萬條的玉米,多少開支?一萬條玉米得多少錢啊?
一次試驗就需要千上萬條的玉米,不成功就得倒掉,王棟也很心疼。
王棟:我也非常可惜,一條玉米掙兩角錢,一角錢,(我得賣)多少玉米。看準的事一定要堅持往下做。我就是這么一個個性。
7年時間,試驗了200多萬根的玉米,到2015年,王棟終于研發成了常溫玉米。常溫玉米的成功,也成為王棟下一次財富爆發的有力支撐。
王棟:維達力,你好。
維達力,你好。
現在到了你所要的玉米品種的基地,你看。
7月25日,記者采訪時,王棟正在玉米地里和一位俄羅斯的客戶進行視頻連線。
王棟:現在這一片是200多畝,今年的長勢特別好。讓你看看穗心。
視頻里的這位叫維達力,今年向王棟訂購了500萬條的玉米,是王棟合作多年的老客戶。2008年9月,就是維達力帶著這位翻譯找到王棟,希望王棟給他們種植適合俄羅斯市場需求的玉米。
翻譯員黃斐:(俄羅斯客戶)買的玉米都是18公分,胃口比較大,吃得比較多。
這種玉米叫萬甜2000,是俄羅斯人喜愛吃的一種大個頭的玉米。王棟答應了俄羅斯客戶的要求。他連忙找來一部分農戶開始嘗試種植這種新的大個頭玉米。王棟一想到他將生意做到了俄羅斯,以后還能做到全世界,干勁十足。
可等到秋天,玉米成熟的季節,王棟到地里一看,驚呆了。
王棟:顆粒不是很豐滿,特別是頂尖的那一部分,脫尖的程度特別大,我們的產品無法向俄羅斯的客戶交代。
這邊王棟看著這些長得不達標準的玉米,一個勁發愁。那邊種植這種大個頭玉米的村民怨氣也很大,很多種植戶都堵在了生產經理的家門口,要求賠錢。
公司的生產經理 郝訓秧:什么人也有,70%都埋怨你,賣不上錢了,我兒子馬上就要結婚了。沒錢了,要買樓房你看怎么辦。
村民李義:大家的意見就比較大,像我們花了這么多功夫,再賣不上好價錢,我們農民就吃虧了。
原來問題就出在王棟公司收購玉米是按照玉米的條數算錢。
王棟:像過去(收購玉米)都是按條數算,這個小的也是算一條,這個大的也是算一條,(玉米)個頭長大了,(一畝地)總的數量要減少。個數少農民有意見。
王棟收購個頭大的玉米和個頭小的玉米,都是一個價格。這種玉米個頭是大,可是一畝地玉米的條數卻少了。一算下來,村民們反而賠錢了。大家都不樂意種,自然就種不好。
王棟聽到村民的抱怨,覺得咋也不能讓村民吃虧,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決定從按條數收購改為按重量收購。這樣更加合理,也點燃了村民的種植熱情。
現在王棟將當地的玉米出口到俄羅斯、韓國、美國等國家,并根據不同國家客戶的喜好,調整種植的品種和產量。
王棟:這種玉米我們出口俄羅斯。他們非常喜歡這種大一點的(玉米),他們要求(玉米的長度)在18厘米以上,顆粒特別大,特別飽滿,像吃肥肉一樣。這種產品給韓國準備的,它比俄羅斯的小一點,比中國的大一點。18厘米左右,(玉米出口)到韓國以后,他們消費者是刷上醬再吃。這種產品是出口美國的,口感也特別好。
到2014年底,王棟的鮮食玉米基地面積達到6000畝,國內外玉米的總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而不久,王棟將抓住一個機會迅速擴大國內的鮮食玉米市場。
王仕京是王棟的兒子。 2015年,王棟將從南京讀大學畢業的兒子叫回了老家,想要他跟著自己一塊做玉米生意。當時,王棟想要依靠傳統的銷售方式拓展全國市場,卻碰到了困難。
王棟:經銷商說是你們的玉米價格高,人家東北的和山西的(玉米)跟我們差多少錢?一條(玉米)相差兩角差不多。
王棟認為自己的玉米成本高,品質好,不愿意降價出售。王棟無功而返,他急需尋找新的方法打開市場。當時網絡電商正在興起,王棟想到了兒子。
王棟:當時我讓我兒子搞網絡銷售。年輕人對網絡銷售接受的能力快一點。
然而不久,王棟的兒子干的一件事在整個公司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公司的員工 侯桂芳:一根玉米,成本是一元五角或者一元六角,它的運費核算下來高,想一根玉米兩三元錢,誰去吃啊?
公司的員工張繼梅:你是不是可以賣出去,而且走那么遠的路,玉米的質量和口感是不是弄壞了。
原來王棟的兒子組建了電商團隊,要在網絡上銷售玉米的做法,遭到公司管理層很多人的質疑。雖然王棟研發的常溫玉米方便運輸,但是玉米的價格低,重量沉,網上購買運費占了價格的一半,消費者能樂意嗎?王棟心里也沒底。而在當地,很多鮮食玉米的企業,也都想嘗試網絡銷售,但都仍在觀望。
河北省張家口市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總經理 曹勇:認為是趨勢,但是誰也不愿意深邁這一步。就是大家不愿意投入得太多。
然而兒子整理的一份數據報告最終讓王棟下定了決心,先投入10萬元,開始嘗試線上銷售。
王棟的兒子 王仕京:玉米在網絡上面,別的一些企業的玉米產品,(銷量)每年都在翻番的增長。
王棟:我是感覺到行,一個是我們的產品行,一個是面對全國的高端消費群體,所以我很有底氣。
雖然王棟信心滿滿,但花錢的速度卻遠遠超乎了他的預料。
王棟的兒子 王仕京:我覺得十萬元錢,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一眨眼就沒了。我覺得當時是心里邊有一些虛。
王棟:一開始給他打了10萬,不到十二三天的時間,錢就花完了。又給他打了10萬,打完10萬元以后,又沒有幾天,又過一個禮拜時間差不多,又要10萬元,又給他打10萬元,就是一鼓作氣地往里面打錢。
10萬元,20萬元,30萬元,半年的時間,王棟在電商陸續投入了50多萬元,可是網站上玉米的銷量絲毫沒有起色。很快,一些風言風語在公司傳得沸沸揚揚。矛頭直指王棟的兒子。
公司的員工 李樹田:我們這還敢靠你。你這不正兒八經成了敗家子,把錢投進去了,什么也沒得到。
公司的員工 侯桂芳:就好像石頭扔進大海,看不到希望的那種。
王棟寵著兒子瞎花錢,養出一個敗家子。這些議論如同巨石,壓得王棟的兒子喘不過氣來。他覺得自己沒有臉面對父親,連吃飯都不敢和王棟坐一桌。
王棟:他見我到回家里吃飯,他端一碗飯去另一個房間里吃飯的。我的心情也是特別不好受。
王棟的兒子 王仕京:沒有臉再面對他。對不起家里面人,對不起家里人給我這些支持。我覺得真是活不下去的那種感覺。
王仕京想要放棄,但沒想到父親卻跟他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王棟的兒子 王仕京:他就說既然你這條路是你選擇的,不管我們之前投入了多少,其實對你來說都是一些經驗。這個電商是一個以后未來發展的趨勢,我覺得你應該堅持下去。
王棟:我的難受不能讓他們看見,我就鼓勵他們,一定要堅持。我的紅線就是100萬,到了100萬,砸到100萬的時候,成功就算成功,成功不了我也認了。
有了王棟的支持,兒子沉下心去改良網站布置的各個細節,調整活動和廣告。果然,網站的訂單銷量逐步增加。
王棟的兒子 王仕京:前兩天是比如說10單20單,過兩天三天,50單60單,讓我感到特別的欣慰,我覺得是找到一個方向了。
到2017年,王棟公司的玉米一年的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元,其中線上玉米的銷量占到總銷量的一半,并且利潤比傳統渠道提高大約15%。
公司的員工張繼梅:看事情特別準,我們覺得不可能,但是等事情做完以后,覺得這個事情王總說得確實有道理,我們覺得挺佩服人家的。
河北省張家口市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總經理 曹勇:眼光比較專注,也比較領先。這么多企業能先走一步的,肯定是比較有魄力的人。
但對王棟來說,銷售玉米只是他財富的一部分,他更大的財富來自于別人瞧不上眼的這些玉米廢料。他是如何從這些廢料中發現商機,做成一個年銷售額一億多元的產業的呢?
2012年,王棟往何家屯村派了幾輛收破爛的拖拉機,很快,王棟的這個舉動成了村民熱議的焦點。
村民 王春有:肯定都出來笑。以前沒人要的東西,現在都賣了,他肯定高興。
村民 鄭軍:價錢給得好,廢品我變成錢了,高興。
村民 劉建華:扔的東西變成錢了,那不高興,好像白撿的錢。
王棟要收購的不是啥稀奇東西,正是讓村民發愁沒地方放的玉米芯。
萬全區有種植這種普通玉米的傳統,主要當作飼料用,萬全區種植面積大約有20多萬畝。以前村民家脫了玉米粒的玉米芯都是留著自家當柴火燒,現在日子好了,用上了液化灶,玉米芯到處堆放,扔在垃圾堆也沒人撿。
村民瞅著沒人要的東西突然能賣錢,一畝地能多出200多元的收入,都喜出望外。可看著這一車車被拉走的玉米芯,大伙都很好奇,王棟要這些玉米芯干什么用呢?
村民 鄭軍:錢多了怎么這么花,買它這個干啥用。
村民王春有:咱們的玉米是干啥去了,咱們不值錢倒掉的東西,人家拿走了,還給咱們錢。
這里就是王棟用來加工玉米芯的地方。王棟說不要小瞧這些被人扔掉的玉米芯,那里里外外都是能賺錢的寶貝。
王棟:你看這個玉米芯,看里面這個白色的部分,加工出來是像黃金色一樣,里面外面全能賣,全是錢。(里邊這部分加工后)價格更貴,一千五六百元一噸,外面這部分(加工后)高的價格是1400元一噸,低的價格是1200元一噸。
王棟用玉米芯里面白色的這一部分加工生產的產品,一噸最高能賣到1600元,外面黃色的這一部分加工生產的產品,一噸最低能賣到1200元。王棟加工玉米芯一年的產量大約有5000多噸。那他用這些玉米芯到底做什么了呢?
王棟經過四年的研究,終于研發成了這套設備,成功將玉米芯加工成飼料添加劑廠需要的產品。
王棟:我們這個產品就是用玉米芯,外面最硬的部分(加工)出來的產品。這種一千四百元左右一噸。這種就是用玉米芯白色部分生產的產品。它們用于生產飼料添加劑,作為飼料添加劑的載體,吸附微量元素。
王棟將玉米芯加工成飼料添加劑的載體,玉米皮賣給養殖大戶,玉米秸稈做成青貯飼料,通過變廢為寶,王棟做成了一個年銷售額達到1億多元的產業。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