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8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他曾是資產上億的房地產商,財大氣粗,幾百萬都入不了他的眼。但在菜市場里,他卻為了買一點蘑菇都要跟人討價還價。原因很簡單,如今的他身陷困境。為生意焦頭爛額之時,女兒撒嬌任性,非想吃到最愛的那一口美味?唇K省興化市的好爸爸余長生,如何愛女生財,絕處逢生。
前段時間,樓市是大家的一個熱議話題,咱們今天的主人公余長生就是一位房地產開發商。為滿足女兒想吃的一口美味,他意外發現商機,挽救了生意,還把普通的魚、蝦、螃蟹賣出比市場上高好幾倍的價錢。
2017年5月21日,記者見到余長生的時候,他正在河邊收魚。余長生賣魚在當地很有一套,像這樣普普通通的花鰱、草魚,到他手里不僅能賣價翻番,光靠賣魚余長生一年都能收入1千多萬。
然而,每次收魚,他都要把所有的魚全部拉上來。拉上來的魚,余長生還不一定全要,得讓人跳進河里去,一條一條手動挑揀。上千條魚擠在一起,不是擦傷就是碰傷,沒一會兒,河里已經攪得全是血水,這讓漁民們非常揪心。
漁民:“都受傷了,死了一大半,很心疼。
“100斤要損失5斤,至少死了5%。”
不惜冒著把河水變成血水的風險,余長生究竟要找什么樣的魚呢?為了抓緊時間,他決定親自下河去找。
余長生不會抓魚,只能添亂,撲騰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抱穩一條。
記者 沈子莉:“怎么抱”
余長生:“抱小孩一樣。”
原來,余長生要找的就是這種十斤以上的大魚。這些魚不過也就花鰱、草魚,品種并不稀奇,反而因為個頭大,肉質粗,在市場上并不好賣,
記者:“這是草魚?”
漁民:“草魚,這么大的不好賣,就賣給余總,他的價錢出得高。給別人3元,給他7、8元”
原本3元錢一斤的魚,余長生不僅要花7到8元的價格去收購,他還能在這基礎上再賣出翻倍的價錢。這樣一、兩筐魚賣給他,漁民就收入了1萬多元,所以即使捕魚時,其他魚會跟著受傷,大家也愿意賣魚給他。
漁民:“高興,賣了1萬多,他拿去賺錢多,我們也賺得多”
高價收購還能再翻倍賣出,靠著這賣魚的本事,余長生2016年一年時間就實現了銷售額一千多萬。
一千多萬對于普通人來說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但是當地老百姓告訴記者,一千多萬對于余長生來講,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錢。他30多歲時就身家過億,在上海市經營碼頭、辦鋼材廠,還在老家江蘇省興化市從事房地產開發,曾經是鎮上的首富。
朋友 張文中:“很有錢,資產上億,這方圓很有名氣的最大的老板。”
余長生:“2011年以前,三四百萬對于我來說應該是個很小的數字。”
然而,記者前去采訪的時候卻發現,現在的余長生似乎和大家所說的不太一樣了。
這里是興化市戴窯鎮的一個菜市場,每天早晨不到6點,余長生就要來這里買菜,由于他每天都來,這里的商販們對他非常熟悉,可從來花錢都大手大腳的余長生,現在卻連買一點蘑菇都要跟人討價還價。
余長生:“為了省錢啊。”
記者 沈子莉:“那邊的比較劃算。”
看著眼前的余長生,記者不禁有點納悶,他是幾百萬都不放在眼里的鎮上首富,怎么會為了一點小菜在這里跟人討價還價呢?在他的身上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里是余長生曾經斥資3千多萬開發的樓盤,像這樣的樓盤,他在當地還有3個,余長生說就是這些華麗的房子把他拽入了深淵。
記者 沈子莉:“這是別墅,還沒賣出去嗎?”
余長生:“這房子421平,還有好多沒賣,平常不來這里,看到心痛。2011年我的資產有一個億,就這幾年縮水了一半”
面對房地產行情的衰退,余長生非常心痛,其實早在2011年,他就預感到了房地產行業的危機。余長生的老家江蘇省興化市有一半的土地都在養殖大閘蟹,2011年余長生想借助養大閘蟹轉行,就在當地承包了800多畝蟹塘。
對于養大閘蟹余長生是個門外漢,他就連大閘蟹一生要經歷十幾次換殼都不知道。拍攝時,還被幾只小螃蟹給反咬了一口。
記者:“被夾了,怎么辦”
余長生不會養蟹,第一年就賠了100多萬,2012年他又專門花高價請人管理,可誰知螃蟹養好了,卻趕上連續兩年的市場飽和,大閘蟹的價格一路狂跌。
余長生:“殺價,不能接受,在北京300元的到我們這里30元都不到。30元都賣不出去我又要虧100多萬了。”
本來還想靠著養螃蟹轉行,可不到3年就虧了400多萬。余長生的蟹塘一直都是靠他的鋼材廠在支撐,可是那幾年鋼材廠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加上房地產行情越來越差,他在外面還有3000多萬的應收貨款拿不回來,事業接連失敗,余長生沒有可以周轉的錢了。
余長生:“最困難的時候家里的工人都等米下鍋,賣房子賣車。”
至今余長生都還清楚地記得,2014年10月的一天,他發完工資后,身上竟然連一百元錢都掏不出來。余長生從前是鎮上最富有的人,年近 50了,卻要面臨破產,他的內心非常失落。那時候,他沒有告訴家人,本想一個人扛下去?删驮谒χ教帨愬X的時候,沒想到女兒竟然打電話回來說,想吃大閘蟹。
余長生:“她說想吃大閘蟹,我女兒最愛吃大閘蟹。”
余長生的女兒在國外讀書,她當時并不知道家里的情況。在國外吃不到大閘蟹,又嘴饞得不行,就只能打電話回家跟爸爸傾述。
余長生:“非常喜歡我女兒,回來每天都睡不著要給她買吃的。”
余長生很疼女兒,但生意已經讓他焦頭爛額,實在是沒功夫管別的事了。女兒在這個節骨眼上想吃大閘蟹非常不是時候,況且要把大閘蟹寄到國外也不現實。本來女兒也只是打電話回來撒撒嬌, 沒想真的吃到大閘蟹。余長生又正著急籌錢,忙得實在抽不開身?墒且驗樘珢叟畠海是時刻惦記著這件事。作為父親,余長生想盡力守護女兒的心愿。
可是家里徒有一池塘的大閘蟹賣不出去,要怎么才讓她吃到心心念念的大閘蟹呢?
想來想去,余長生想到一個即將會改寫他命運的辦法。
在余長生的老家興化市戴窯鎮有做蝦醬的傳統,他平時做得一手好菜,干脆就模仿著蝦醬的做法,先把大閘蟹洗凈、上鍋蒸熟,再將蟹肉和蟹黃一點一點掏出來。切上蔥、姜、蒜、辣椒,放進油鍋爆炒。等煸出一陣陣香味之后,倒入準備好的蟹肉和蟹黃一起熬制。幾分鐘之后大閘蟹獨有的香味就呼之欲出了。余長生再加入了當地人喜歡吃的黃豆醬一起翻炒,就這樣創造出了一道滿懷父愛的手工蟹肉醬。
余長生:“這是做給我女兒的,雖然很繁瑣,但我還是用心做。”
當年余長生就是把大閘蟹用這樣的方式,送到了女兒嘴邊。雖然制作過程很繁瑣,但沒想到,這道父親做給女兒的美味,竟然在國外大受歡迎,女兒的朋友們都對它愛不釋手,這讓余長生感覺非常自豪。
余長生:“都說好吃,我也沒做過什么大廚,能做得這么好吃我也很高興的”。
反正家里的螃蟹也賣不出去,余長生又做些蟹肉醬送給親戚朋友們品嘗,誰知評價都很不錯,家里的孩子們還想在微信上幫他試賣。
余長生:“自家做的私房醬,能賣出去嗎?試試吧,總比賣20元一斤的蟹強”。
那段時間,余長生做醬,老婆和兒子就負責剝蟹,全家人從早到晚都忙個不停。蟹肉全靠手剝,有些部位還不能吃,很多人就連吃大閘蟹都嫌繁瑣,但余長生卻要把肉一點一點全剝下來。為了看看大伙兒剝蟹的速度有多快,采訪時,余長生找來4位師傅,進行現場比拼。
余長生:“今天做一個比賽,看誰剝得塊。”
剝蟹比賽即將開始,專業工具一應齊全。
余長生:“三二一開始。”
隨著余長生一聲令下,4位師傅動作飛快,剪蟹爪、掏蟹黃、挑蟹肉、攆蟹腿,剝蟹不但要講究速度,還要看誰剝得干凈。
員工:“好了”
余長生:“第一名三分鐘。”
勝負很快就有了分曉,余長生開始檢查比賽結果, 一只大閘蟹把肉全部剝干凈,最快要3分鐘時間,而出肉率還不到重量的40%。
記者 沈子莉:“蟹肉其實很少,就這么點,成本挺高的。”
一位熟練的工人,一天只能剝出不到2斤蟹肉,不僅大閘蟹貴,人力成本也很高。手工剝蟹雖然繁瑣,但保留了大閘蟹的肉質和口感,2014年余長生在微信上試賣,第一個月就銷售出了3千多瓶。
余長生:“賣88一瓶,我都嚇了一跳。”
兒子 余新玉:“很新鮮,好奇。”
消費者:“沒菜的時候拌飯吃。”
余長生做的蟹肉醬既可以拌飯吃,和著面條、饅頭吃,也可以用來炒菜燒菜。不僅味道鮮美還很方便,因為當地本來就有吃蝦醬的傳統,所以大伙兒很快就接受了余長生的蟹肉醬。沒想到,本來是因為寵愛女兒,才做出來的醬,竟然讓余長生在資金最困難的時候找到了一線商機。通過半年的微信試賣和市場調研,他打算靠手工蟹肉醬再次創業。
余長生:“國內水產醬還幾乎是空白,市場前景好,直接賣給消費者,不在讓人牽著鼻子走。”
2015年,余長生賣掉自己鋼材廠的所有設備,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個食品加工廠。他開了自己的網店,又把蟹醬賣進超市,當年就實現了銷售額800多萬。終于不用再發愁大閘蟹賣不出去了,然而生意才剛有了起色,余長生卻又突發奇想,讓員工往自己的蟹塘里喂魚,而且還到處去收購當時沒人愿意養的草魚。這又是要做什么呢?
采訪時,余長生說只要跟他去超市看一看,就明白他為什么這么做了。
2017年5月23日,余長生正在超市里舉行一場免費試吃活動。他把自己生產的手工蟹肉醬裹在饅頭里分給大伙兒試吃,沒一會兒就擠滿了看熱鬧的人。
記者 沈子莉:“好吃嗎?”
消費者:“好吃,辣辣的,還能吃到蟹肉蟹黃。”
余長生給自己的蟹肉醬定價68元一瓶,大伙兒試吃起來都很帶勁,可真到了要掏錢購買的時候,有人卻開始猶豫了。
消費者:“68一瓶有點貴,一般的也就10元,再加 10元也能接受的”
超市里的醬料大多都在10到20元之間,余長生的蟹肉醬價格不占優勢,為了開發出相對平價的產品,他又把小龍蝦也做成醬。給小龍蝦剝殼全靠手工,加上小龍蝦本身成本也高,價格還是降不了太低。余長生就想到把魚肉也做成醬,然而給小龍蝦和大閘蟹去殼容易,可魚身上有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刺要怎么去呢,他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
朋友:“我們想不現實,小孩吃了卡住了怎么辦。”
市面上有做魚丸、魚肉松的企業,通常都是用機器把魚肉和魚刺打碎,可這辦法在余長生這里行不通。
專家:“用機械省時省工,但就沒有口感,最多是魚肉味的豆瓣醬。他現在是要魚肉醬,能吃到魚肉。”
要想吃到魚的肉質纖維,余長生能想到就只能用手工。可是一只魚身上誰也說不清有多少根魚刺,用手要怎么才能去得干凈呢?為了實驗,他買來各式各樣的魚進行解剖。
每天早晨余長生都要親自去菜市場買菜,他精挑細選不說,還要跟人討價還價。為了研發魚肉醬,余長生也顧不得什么企業家形象了,那段時間,他不是在菜市場買菜就是在廚房里熬醬。
兒子:“說余長生瘋了,沒事干每天都在家里熬醬。房地產也不管了,鋼材廠也不管了。”
現在,余長生的魚肉醬已經成功上市。首先他要選用這種十斤以上的大草魚。把魚清理干凈之后,上鍋蒸煮 ,蒸的火候就是關鍵。余長生說這是他實驗了成千上萬次才得出的經驗。既要魚骨輕輕一拎就能分開,還要不失魚肉的細嫩。
余長生:“頭和腳都去了,我給你展示一下,一拉起來了。”
記者 沈子莉:“好大,還是一根完整的魚骨,比我的手指還長。”
目測這樣一根魚骨就有一百多根刺,那么一整條魚到底有多少根刺呢?
余長生:“這一條魚大概有500多根刺。”
記者 沈子莉:“能挑干凈嗎?”
余長生:“可以,挑得一根不剩。”
最有難度的就是像這樣的小刺,全得靠人工仔仔細細,一根一根地拔下來。
記者 沈子莉:“大概多少分鐘能處理一條。”
員工:“10分鐘。”
記者 沈子莉:“刺最多的在什么地方?”
員工:“尾巴這里,最小的刺有一厘米左右。”
經過反復操練,員工們已經對哪個部位刺多刺少了然于心。但為了以防萬一,余長生僅清理魚刺就設置了5道程序反復檢查,最后還要用手把魚肉撕成米粒大的小肉粒,既不破壞魚肉纖維,又防止了有漏掉的魚刺。
現在,魚肉醬已經成為余長生銷量最好的產品之一。
當初,余長生是懷著對女兒的愛,才挽救了生意,走上做手工醬創業之路,F在,他把普通農產品進行特色加工,不僅賣價翻了3到5倍,還在養殖過程中實現了魚、小龍蝦、大閘蟹混養的模式。魚放進蟹塘里,一邊游動,一邊吃掉多余的水草,活水凈化。小龍蝦則可以和大閘蟹錯峰上市,平衡了單一養殖的風險。
2017年,余長生又和大學生創業中心合作,讓大學生也來銷售他的產品。他利用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特點,能夠迅速讓產品打開市場。同時余長生也拿出部分銷售收入,成立了助學基金。
教授:“學生在這里做真實的創業訓練,拿出銷售額的一半非常難得,回報社會。”
現在,余長生又把產品制作成這樣的即食小包裝,2016年,他的企業已經實現年銷售額上千萬元。
總結余長生其實就是3招制勝,魚蝦蟹混養讓他增產增收;把傳統農產品做成手工醬,打通了上下游產業;又從別人瞧不起的草魚身上下手,并且跟學校的創業中心合作,不僅讓他拓寬銷路,還巧妙地打開了市場。采訪時,余長生告訴記者,在當今這個社會,他認為只要肯動腦筋,就不怕沒有錢賺。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