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視頻
通常,每年的4月20號過后,池塘里的鱉才會漸漸蘇醒,結束冬眠,5月份鱉也才會陸續上市,但是,當記者3月19日到嘉善市漁民村采訪的時候卻看到,養殖戶吳引家的池塘邊已有收購商在那里等著收購她養的鱉。
收購商 李巧林:“外邊要光滑,要養了5年以上的,這個肉就好吃了,你看,背是光滑的。”
記者:“要是養了3年的就沒有這么光滑。”
李巧林:“3年的我們肯定不要,這只是3年的,這只是5年的,這只5年的背上就沒有鼓出來的,就光,這只就鼓出來了。”
鱉,俗稱甲魚、團魚、王八等,中醫將鱉作為藥用動物,而李巧林收購的鱉主要銷到上海、蘇州等城市的餐館,餐館對他提有要求,只要養殖時間在5年以上的鱉。因為鱉還在冬眠,不能放水,吳引珍只好用腳踩的方式來抓鱉。
記者:“這一早就下水抓鱉了。”
丁柵鎮漁民村村民 吳引珍:“對,一早就下去了。”
記者:“好像不是太好抓。”
吳引珍:“對,不太好抓。”
記者:“你怎么抓,有什么技巧沒有。”
吳引珍:“沒有技巧,就是人下去用腳踩踩,踩了以后就抓上來了,腳踩著了再抓起來。”
盡管這樣抓鱉很費勁,但吳引珍卻很樂意,因為忙活一上午,她雖然只抓了50多公斤鱉,但卻賣了7千多塊錢。
吳引珍:“一般情況1斤的賣70元,2斤的賣80元,3斤的要賣100元,5斤 6斤的2008年賣到140元,一般養4年到5年才可以出售。”
人工養鱉分為溫室養殖、淺水養殖、仿生養殖三種,漁民村采用的是仿生養殖的方式,這種方式類似于野生養殖,鱉的生長周期在4年以上,但盡管這樣,2002年全國甲魚市場下滑的時候,他們的鱉還是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漁民村村民 陸瑞強:“小鱉,就是鱉苗只賣6角,7角1個,效益不太理想,商品鱉只賣40元錢1斤。”
那時,養了4年的仿生鱉跟養了半年的溫室鱉價格一樣,1公斤只賣80元,這嚴重打擊了漁民村養殖戶的積極性。
吳引根,漁民村的村支部書記,村里的甲魚養殖大戶,經過再三思考,將目光投向了離嘉善只有2個小時車程的上海。
上海對各種農產品的需求量較大,是周邊城市打開產品銷路的一個有效切入口,經過對當地市場的考察,吳引根對養鱉的前景又充滿了希望。
丁柵鎮漁民村支部書記 吳引根:“上海市民都愛吃草雞,草鵝,問問他們愛吃什么樣的甲魚,他們說最好就是像野生一樣的,最愛吃這種。”
這一下,吳引根恍然大悟,原來上海市民愛吃的正是自己村里養的仿生鱉,回來后,受上海人愛吃草雞、草鵝的啟發,他沒有急于到上海賣鱉,而是想到了一個本地的土特品種--六塔鱉。
吳引根:“本地鱉就是六塔鱉,這只是臺灣鱉,六塔鱉裙邊厚,硬一點,裙邊厚,這只臺灣鱉裙邊不硬,比較軟還薄,軟得不得了,這只裙邊寬,這只裙邊窄,吃甲魚就是裙邊最好吃了,肥,鮮美。”
鱉肉味道鮮美,是一道名貴的中外菜肴,尤其是鱉背面圍緣柔軟的裙邊因富含膠原蛋白,口味好,更是受到消費者的稱道,而裙邊是否寬厚也是他們挑選鱉的一個主要標準。
酒店行政主廚 許德良:“我們最主要吃的就是裙邊一類的,這種是最好的,這個地方最好,肉質最嫩,最好吃,吃起來最油膩,有那種滑的感覺。”
漁民村的村民養了近20年的鱉,過去吳引根所養的品種既有臺灣鱉,也有六塔鱉,通過對上海市場的了解,他改為以六塔鱉為主要養殖品種,為了保持六塔鱉裙邊寬厚的優勢,吳引根打算用自家的公母六塔鱉相互交配,使它土的特性更加突出,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被村里一個叫曹阿留給阻止了。
漁民村村民 曹阿留:“這樣搞下去會造成近親,近親繁殖種子要退化的,發病率高,在個體方面這樣下去很小。”
曹阿留,外號老甲魚,村民們這么叫他并不惡意,只因他在村里養甲魚的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而吳引跟因為養殖數量多,又被村民叫為小甲魚,為了避免近親繁殖,曹阿留提議,與吳引根交換種鱉搞繁殖。
曹阿留:“那大家有好處的,因為同樣的他也提高效益,我也提高效益。”
第一次,兩家人經過精心挑選各拿出300只種公鱉進行交換。
曹阿留:“挑好的,挑過來,我們都要挑這樣的鱉過來,背面有三角形,這樣的鱉比較正宗,養出來的商品鱉裙邊厚,寬。”
半年后,小鱉出生了,因為杜絕了近親繁殖,成活率達到80%以上,并且小鱉的裙邊又寬又厚,達到了吳引根的預期要求。在他和曹阿留的帶動下,漁民村的村民也效仿著互換種鱉進行繁育,并把改良后的小六塔鱉放到水深3米的大塘里仿野生養殖。
吳引珍:“1年1只甲魚要吃五六塊錢的食,成本。”
記者:“1年的成本1只甲魚才五六塊錢。”
吳引珍:“對,它就是吃得少 1年只要吃5個月,到10月中旬就不吃了,冬眠了。”
六塔鱉生長緩慢,養殖周期至少在4年以上才能達到出塘標準,雖然,它的養殖成本低,但是在最初的4年里卻見不到效益,而溫室鱉養上半年就能出售,怎么做才能改變這一局面,調動起村民的養殖積極性,吳引根有了一個辦法,把螃蟹和鱉放在一起混養。
吳引根:“螃蟹退殼的時候,被鱉給吃了,所以不好放在一起養。”
螃蟹和鱉,平時都在池塘的底部活動,一山不容二虎,螃蟹一退殼就成了鱉的美餐。螃蟹和鱉混養失敗后,村里急忙找來水產專家進行講課,這一下才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漁民村村民 陸瑞強:“利用水體空間,魚和鱉放在一起養,把單位面積的產量提高了。”
魚、鱉混養,互不傷害,鱉在水的底部活動而魚則在中部和上部運動。2003年初陸瑞強在自己15畝的養殖水面里投下了魚苗,年底,他1畝池塘的魚賣了3千多元錢,而更讓他欣喜的是,魚鱉混養,還歪打正著的為鱉提供了一個更適合它生長的野生環境,因為,一個池塘里如果單是養鱉,沒有其它的動物跟它爭食,時間長了,鱉缺少活動,會影響它的口味。
陸瑞強:“利用魚鱉混養,給它創造一個生態環境,和野生環境一樣的,鱉給它喂天然餌料吃,養出來鱉的口味跟野生一樣的。”
現在,漁民村的600畝水面全都采用魚鱉混養,這樣養出來的鱉肉質緊,口感好,加上改良后的六塔鱉,裙邊寬厚,又是土特品種,已成為上海、蘇州、南京等市場的搶手貨,2007年銷售量達到17萬公斤,每公斤價格平均在160塊錢以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