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記者:“今天收到黃鱔了嗎?”
楊正業:“ 沒有,他不賣,我怎么辦呢,我今天來好幾次了。”
找上門的買賣卻不做,讓買主在一旁干瞪眼,這讓我們有些捉摸不透。
汪金小:“這個時候不賣,因為這個時候賣,我就傻瓜了,因為我還買人家的呢,買進來,因為這個時候比較便宜,放到倉庫里這是穩賺的,進到倉庫里等著它升值那多好啊,這還不向股票還會貶值,這個會一直升上去。”
經銷商王正業今天沒能收到黃鱔原本很失望,但當他弄清汪金小不賣的原因之后,胸有成竹的走了。
第二天,楊正業一大早就跑來找汪金小,可另我們沒想到的是一夜之間他們的角色就發生了對換,黃鱔經銷商從昨天的買家搖身一變成了今天的賣家。
楊正業:“這個最低要賣給你13元錢,這個黃鱔發到南京去價格還高。”
汪金小:“那13元錢你太貴了吧,你在老百姓那里買也就10元錢一斤。”
楊正業:“我們11元錢收的,要根據市場行情來。”
楊正業昨天弄清汪金小囤積的用意之后,連夜發動周圍農戶去河塘捕撈黃鱔,他想趕緊趁機收購起來轉手賣給汪金小從中賺取差價。當汪金小看到楊正業收來的正是自己求知不得的黃鱔苗時,沒有壓一分價錢全部成交了。
汪金小:“它在這里冬眠的時候就幾乎適應了環境,明年一開春,氣溫已上到15攝氏度,自然就出來吃食了,那我養殖期就比別人要長。”
汪金小18歲高中畢業那年,因為偷竊被判入獄。18年后出獄時,他已年近不惑,經過一路詢問才找到家門,然而眼前衰敗的景象使他更加茫然。
汪金小:“我剛回來,還沒到家時,以為父母都在,弟弟家,自己家的條件都很好,和別人家都一樣,樓房什么都一樣,結果回來一看,這房子這個樣子,人家都那個樣子,特別是父母都不在了,心里說不出是什么味道。”
家中一貧如洗的現狀,和村子里的人們異樣的眼光,幾乎把汪金小逼上了絕路。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一位過去的朋友出現在他的面前。
夏澤根:“他回來的第二天,我把他接到城里來,跟他聊了一下,問他想做點什么事。”
汪金小:“我說就是養黃鱔,他說要多少錢,我說要三,四千元錢吧。”
汪金小:“當時一看利潤那么高,當時他上面寫了,一年就發大財,一年就賺好幾十萬。”
報紙上所說的賺大錢對于汪金小來說實在是無法抵擋的誘惑。他小心翼翼的將報紙保存了一年多,出獄時,這是他帶回家的唯一物品。然而當他說要養殖黃鱔時,村子里的人都感到很詫異。
汪長小:“人家養不成功,你能養成功啊,大家都這樣講 ,人家個個都是另眼相看,就說他是不務正業嘛,就說他不走正路。”
汪光明:“就說他不務正業,他不走正路,用我們的土話就是他不走正路的,你就是搞歪門邪道。”
所有人的反對并沒給汪金小帶來絲毫動搖,他帶著朋友借給的4000塊錢,按照報紙上的地址找到了武漢那家種苗公司,以每斤60元的高價購買了40斤種苗。可是這些優質黃鱔種苗還沒等到進家門,就出了問題。
盡管還沒開始養就損失了一半,但汪金小還是固執的在家中唯一的屋子里建起了養殖池,開始黃鱔養殖。
汪金小:“就那么十來斤黃鱔,每天那個池塘里的河蚌被我弄的差不多,弄一次少一次,弄一次少一次,弄了一個月左右就沒有了。”
其 實很早以前當地人就知道黃鱔每斤能有10元左右的高額利潤,不少人也都嘗試過養殖,但飼料問題是困擾所有養殖戶的難題。如果飼料問題得不到解決黃鱔之間就 會發生大吃小的現象。為了保住僅存的十幾斤種苗,汪金小開始廢寢忘食的到山上四處挖蚯蚓。可是到頭來他的黃鱔還是所剩無幾。
汪金小:“到是有幾條,就是非常大,大的有七、八兩,當時我就弄了一條出來吃,也是生氣了吧。我說把這個黃鱔弄出來吃掉,當時弄了一條,一條就一大盆。”
此時的汪金小從朋友那里借來的錢已經所剩無幾,再去武漢購進優質種苗已經不可能,他只好在當地自己捕捉野生的黃鱔苗,試著養養看。
這時候汪金小才知道目前人工繁殖黃鱔的技術在我國還是個難題,一直被自己視為寶貝的種苗其實就是普通的野生黃鱔。由于自己的無知讓朋友的錢白白打了水漂,他為此感到深深的自責。同時養殖的失敗,使他的處境變得異常艱難。
汪金小:“人不能失敗,一旦失敗了,人家就都同你疏遠,就是你自己也不好意思開口到人家那借,就是借了,開口人家也不會給。”
汪光明:“人家都講他還錢是還不起的,你借錢給他就是送錢給他用。”
出獄后的自卑和養殖的失敗,使汪金小感到更加的孤獨,為了節省開支他每天只吃兩袋5毛錢的方便面,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如何解決黃鱔餌料的問題上。有天上廁所時無意中的發現讓他萌生了一 個大膽的想法。
汪金小:“我發現蠅蛆從廁所角落里爬,我看都是大的蠅蛆,我想能不能把他們拿來喂黃鱔。”
汪金小想,用手撈蠅蛆既不衛生,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如果能讓蠅蛆自動從糞便中分離出來的話,那日后黃鱔的餌料問題就徹底解決了。于是他開始有事沒事的就往廁所跑 。
汪金小:“臭肯定是臭,但當時會不好意思,人家覺得你蹲在廁所里干嘛,特別怕人過來,怕人上廁所。”
汪長小:“他蹲在廁所里撈蠅蛆,大家都說他養黃鱔已經成病了,他養不成現在已經成了神經病了。”
原 來蠅蛆在化蛹前都會自動從糞便中爬出來,尋找干燥的地方。汪金小按照蠅蛆的這個習性,設計了蠅蛆自動分離池,在池子的四個角放置塑料桶,蠅蛆在需要化蛹前 就會沿著池壁尋找干燥的地方,當趴到角落時就會掉入桶中,達到蠅蛆分離的目的。黃鱔的餌料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第一批黃鱔養殖成功了,村子里的人們開始對 汪金小另眼相看,但是家中僅養一池子黃鱔,賺到的錢又能有多少呢。
汪長小:“人家又開始講閑話,你這么一點小池子,養黃鱔只能養活你一個人,又不能養活一家人,所以你搞這個東西還是沒有用。”
汪金小:“我跟誰都講我到縣城里養黃鱔,是因為那里發展空間大,其實縣城的發展空間哪有農村大呢。要水沒水,要地沒地,我去那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有錢的老板看見我蠅蛆分離的技術,投資讓我擴大養殖規模。”
既然要用蠅蛆分離技術吸引投資人,那最關鍵的就是到哪里能弄到大量養殖蠅蛆原料。于是汪金小找到了當地最大的豬場老板曹的川。
曹的川:“ 后來那天他找到我 ,說要買豬糞,我心里很高興,我說你真是好人,這個地方臭的要死,我不要錢,你趕快拿走。”
汪金小在縣城的養殖場順利的建起來了,可是幾個月過去后,期盼已久的投資商卻總也等不到,有些沉不住氣的汪金小決定自己先帶著一百多斤黃鱔去南京考察一下市場,順便靠兩地之間的地域差價,賺點錢維持眼下的生活。
汪金小:“我們了解到南京市場當時的價格,是每13元錢到 14元錢,我們這里收是7元錢,我當時想賣11 元錢到12元錢總可以吧,一問他說1塊錢一斤,我一聽以為我聽錯了,一下子就傻了。”
汪金小:“賠800多元錢,如果連路費一起有1000多元錢,不過1000多元錢那是對我是很大的數字 。”
此時的汪金小開始意識到,要想靠養黃鱔賺錢,光有技術是不夠的。回到彭澤后他開始主動與經銷商取得聯系,但經銷商提出的收購條件卻把汪金小一時給難住了。
汪金小:“他那時侯他說要來收,得有500斤,我說有啊,其實我這里沒有,我就趕緊去收購,就是我這里1斤都沒有,我都想辦法要把這黃鱔弄到手,當時我就這樣想,就是虧本都要做。”
這次汪金小靠收購到的五千多黃鱔,不僅和大客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也為自己將來大規模養殖尋找到了銷售途徑,同時這筆生意也讓他賺到了平生以來的第一筆錢。
汪金小:“我從銀行取了7萬,枕在腦袋低下睡了一夜。”
汪金小:“他那次到我這里來過以后,第二天就不讓我拉豬糞了。”
曹的川發現豬糞用途之后,也想留著自己培育蠅蛆搞養殖,所以當汪金小提出可以出錢買時,他還是拒絕了。盡管豬糞沒了著落,可是彭澤科技局的局長卻找上了門。
胡玉才:“他當時是這樣的,不想讓我們知道他在干什么,當時不希望我們進去看。”
汪金小:“其他人來我可能還熱情一點,因為我認為是有錢的人來啦,一說他是科技局的局長,我說政府能拿錢給我啊。”
汪金小冷淡的態度,非但沒有嚇跑科技局局長,反而蠅蛆分離技術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由于養殖黃鱔在當地一直是一個難題,科技局決定扶持汪金小搞大規模養殖,并且幫助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在那里既可以大規模搞養殖,還可以開辦豬場,解決豬糞問題,一舉兩得。
汪金小:“這房子一開始不漏,等到后來,畢竟是油布氈子,過了一段時間,太陽一直照,一曬的話,慢慢的就漏了,一下雨那個狗就爬到我被子上面,全部是泥巴,有時候狗同我一起睡,我在這睡著了,它在這邊,毛絨絨的東西,什么東西啊,一看狗。”
創 業肯定是艱苦的,但對于早已飽經艱難的汪金小來說,這些算不了什么。經過兩年的開山建設,如今他投資近百萬元,擁有土地680畝,生豬存欄200多頭,擁 有黃鱔池1000多平方米,擁有員工43名,每年直接經濟收入八十萬元。汪金小給這里起名叫“回歸山莊”,同時大家也開始親切的稱呼他為“汪莊主”。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