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林鑫的妻子 張樹秀:“你拍他們。”
林鑫:“要個別地跟她講。”
記者:“要單獨交流。”
林鑫:“對。”
盡管林鑫好言相勸,但妻子依然不理不睬。林鑫對妻子的態度有些生氣,板起了嚴肅的面孔。妻子并不買帳,干脆走開了。
記者:“怕你媳婦不?”
林鑫:“那不是怕。”
林鑫的妻子 張樹秀:“找我干嗎?”
林鑫:“你看找你干嗎?真是。”
在林鑫和記者的再三勸說下,妻子終于向記者道出了實情。
林鑫的妻子 張樹秀:“我是從小在城里長大的,要我喂豬了,肯定是,不管是面子上各方面,我覺得過不去,心理上。”
林鑫平時不善言辭,一幅文弱書生模樣。但他僅用2年時間,就辦起了一個年出欄2300頭的養豬場。并發起成立了慈利縣養豬合作社。 現在合作社已經發展了1600多名社員,合作社年出欄商品豬28萬多頭。林鑫成了當地有名的“豬司令”。盡管如此,也難以解開妻子心中的疙瘩。
林鑫出身農家,大學畢業分到縣外貿公司當經理,還娶了城里媳婦,成了全村人羨慕的對象。可1998年,他卻辭職下海。林鑫一直想回老家創業,但苦于沒有合適的項目,就和妻子在縣城開了個農機小店,每年也有幾萬元的收入。
2004年,林鑫得知,父親和弟弟在老家養的80多頭商品豬,一出欄就賺了一萬多元錢。從小生長在農村的他,沒想到養豬還能賺這么多錢。林鑫了解到,當年的豬價比以往都高,并且每年春節前夕,豬肉的價格還會上漲,如果在春節賣豬,肯定能賺更多的錢。
林鑫:“當時就認為養豬,大有可為。就想著自己搞個豬場試一下吧。”
林鑫不顧妻子反對,投資20多萬元,在老家象市鎮建起了養豬場。他要養一批在春節前就能出欄的豬。仔豬的價格比商品豬貴一倍還多,一般買 20多斤的仔豬,飼喂5、6個月就能出欄。時間已經是11月中旬,為了快速出欄,趕上春節的好行情,林鑫想到一個主意——買100斤左右的架子豬。
林鑫:“當時進的那個豬,就像這個樣子的。那個大的100多斤,小的就有80多斤。”
林鑫花了比普通仔豬高三四倍的價錢,買回了210頭架子豬。本想著把這些基本長成的豬育肥后,能快速出欄大賺一筆,沒想到他的如意算盤卻落空了。活蹦亂跳的架子豬一拉回家,竟全都病倒了。
林鑫的妻子 張樹秀:“那個冷天的,氣溫比較低。再就是技術不到位,就出現了那個大批大批的豬死亡。”
看似常見的問題,卻讓門外漢林鑫一籌莫展。剛買的210頭豬就死了70多頭。
林鑫把希望寄托在剩下的100多頭豬身上。但希望再次破滅。生病減慢了架子豬的生長速度,沒有趕上春節出欄。
養殖戶 鄧揚新:“賣的時候就下跌了,他把這個仔豬引進來,只有兩三個月,市場價格就開始就滑坡了。”
林鑫的妻子 張樹秀:“那么多錢甩出去了,你慘不慘,心不心疼,屋里一家人都整病了。那個豬仔死了以后。再給別人銷售的,都不行的,要挖坑把它掩埋,深埋。心情都,吃飯都沒有人弄了,沒有人做飯吃。”
事業剛起步就遭遇挫折,妻子埋怨,周圍人同情。而這個時候,林鑫卻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他要擴大養豬規模。
林鑫:“中國人餐桌上都離不開豬肉,這個價格低迷怎么的都只是暫時的。它有“波峰就有波谷”,你只要把這個“波谷”挺過去。抓住機會,都是能夠賺錢的。”
2005年春天,林鑫拿出做農機生意積攢的所有資金,投下50多萬元,擴建了占地2000多平米的豬舍。又引進了30頭種豬,開始自繁自養。有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林鑫認真學習摸索養豬技術,很快就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養豬能手。
2005年下半年,林鑫自繁自養的第一批商品豬就要出欄了。這個時候的市場價格已經回升,達到了5.5元一市斤。滿懷欣喜的林鑫只等著收購商上門,把豬賣個好價錢。而等來的又是失望。
林鑫的妻子 張樹秀:“小販的話宰老百姓。比如說有200多斤的秤,他可以宰到只有100多斤。”
林鑫:“那個價格,一頭豬相差500、600吧。”
出現這樣的情況,林鑫很不甘心,可一時又找不到買主,只能忍痛賣豬。事后他了解到,收購商上門收豬,壓價,斤兩不準,是常有的事,而大家又很無奈。
養豬戶 譚先球:“你不賣不行呀。沒有這個熟客呀,你不得不賣給這些販子呀。喂豬喂大了成本花大了。”
當地養豬的多,但規模都不大,生豬出欄后,只能靠小販上門收購。2006年初,林鑫做出了一個決定,自己做法人,成立養豬合作社。以自愿入股的形式把養殖戶聯合起來。
林鑫:“用這個資源優勢占領市場,資源統一不起來,不能統一對外銷售,就沒有競爭力。養殖戶一個個單槍匹馬的闖市場就不容易。”
自家養豬妻子就已經不滿,現在林鑫又要大張旗鼓地成立合作社搞養豬,她更加反對。
林鑫的父親 林邦珍:“大多數女人都這樣,來送錢的還賬的,她高興些,那找她要錢,要拿錢出來。那肯定不高興。”
養豬戶 譚先球:“兩個人就鬧別扭,就不說話。她也不理他,商量問題也不理睬他,就那樣的。她就采取了冷淡的態度。”
合作社成立以后,由專人負責生豬銷售。還為養殖戶統一提供仔豬和飼料,并給予技術服務。到了年底,合作社還按照社員入股情況進行分紅。
養殖戶 譚敦早:“方便,你不用配料。通過幾次加工,育肥料飼料、藥物都加進去的,你拿回來就直接喂。”
養殖戶 譚先球:“不愁豬仔得病,如果得病了,我通過養殖合作社,它有防疫員,那這個電話一打,他就來了,這個技術能夠過關,防疫疾病,它這個能夠做到保證。”
合作社成立不久,就有1600多戶養殖戶入股。林鑫的養豬合作社很快就打響了名氣。
養殖戶 譚先球:“知道這里有一個瘦肉型的養豬基地,所以客商也比較多,幾千里還有到這里來的。”
生豬收購商 陳興國:“肯定買就方便了,減少了很多麻煩,不必要自己到每一家去找,有一個組織統一給你組織過來。”
掌握了穩定的豬源,也就掌握了主動權。合作社有專人跑市場負責賣豬,收購商很難再作手腳。
慈利縣農村經濟管理局局長 余友平:“形成了規模,客戶會主動的找上門來統一收購,在價格上也可以談判,地位是平等的。”
養殖戶 鄧揚新:“我們賣出的豬價,比我們自己原來賣的要高得多。一般情況下,一頭豬要多40、50元錢。”
林鑫:“出現了疾病死亡,一些自然災害呀,像那個洪水呀,把那個豬舍沖垮了,那個豬沖走了,再一個雷電什么的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80%,按市場價。”
疾病風險可以規避,市場風險卻不是靠人力能減弱的。2006年9月,生豬市場出現低迷。豬賣不出去,很多人不愿意再養豬,甚至有人要賣母豬。然而豬價下跌,沒人愿意買種母豬,而母豬當作肉豬來賣,就算價低也很難賣出。
養殖戶 寇自林:“都不愿意吃母豬肉。他要知道是母豬肉,他根本就不要。”
養殖戶 林邦勝:“一般聽說吃母豬肉容易發病,所以就不吃。”
2006年11月的一天,養殖戶寇自林找到林鑫,請他幫忙賣掉自家的30多頭種母豬。按照合作社和養殖戶們簽訂的合同,林鑫只負責回收商品豬,可是他卻以高出市場母豬的價格,收購了寇自林的所有母豬。
養殖戶 寇自林:“市場收母豬價格便宜。一般2元錢一斤。像300、400斤的豬,就是600多元錢。”
寇自林:“我們買了1900元。”
林鑫以高出市場3倍的價錢,陸續收購了70多頭養殖戶的種母豬,這讓一向反對他養豬的妻子更加不理解。
林鑫的妻子 張樹秀:“那是最低谷的時候,別人都是往外賣,他收進來。你養豬你不是把錢都摔到水里面了。”
林鑫:“她有些事不是一下子能夠理解,她也是想不那么遠。”
收購種母豬,減輕了養殖戶們的負擔,贏得了信任。更重要的是,林鑫擴大了自己的養殖規模,等市場價回升時再出售自己的商品豬。這一次,他果然沒有算錯。
養殖戶 鄧揚新:“今年養豬,下半年是最理想的,今年的利潤,超歷史。像上半年的價格,生豬價格是滑坡非常大,2元多錢一斤。現在我們的毛豬價格,賣出的是5.1元錢一斤到5.2元錢一斤的價格。”
慈利縣象市鎮黨委書記 楊錦:“我們覺得很有利于我們農民,結合起來,組織起來,進行規避市場風險的一個優秀的組織形式和途徑。”
林鑫的養豬王國逐漸構建起來,盡管妻子礙于面子,不愿在公眾場合露面,但她的態度已經有所改變,經常到養豬合作社來幫忙。這是林鑫最大的欣慰。
編導:許威 戚晉 攝像:孫彥峰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