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余新鎮,大片大片的農田都用窗紗網圍著,里面種著一種叫苦荬菜的牧草,這本來并不是什么名貴的草,為什么要用網圍起來呢?難道這苦荬菜還有其它用處?
余新鎮永利村村民 傅阿明:“在下面呢,能看一下嗎?可以看,怕太陽曬,怕高溫。都在草下面。”
難道這苦荬菜的下面真有什么寶貝嗎?
余新鎮永利村村民 傅阿明:“早上太陽出來蝸牛就自己爬進去,晚上就爬出來了。”
余新鎮永利村村民 傅阿明:“可以賣了,一兩多了。”
傅阿明養蝸牛已經十幾年了。1994年浙江師范大學生物系在余新鎮建立蝸牛養殖示范基地,成功培育出白玉蝸牛,從那時起,傅阿明和許多農民一起開始養白玉蝸牛,當時主要是賣給一些走村串戶的經銷商。陸亞林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收購收購活蝸牛的。
經銷商 陸亞林:“每天早晨收好以后,上海每天有一定的量的,前幾年少一些,3年以前,每天有六七百斤就夠了。”
養殖戶 傅阿明:“緊張的時候他們就過來,貨多的時候他們就不過來了,就是這樣。”
經銷商 陸亞林:“我們就是賺一點差價,賺不了多少錢的。”
因為一直沒有深加工和當地活蝸牛市場的不穩定性,加上有些蝸牛養殖戶靠炒種牟取暴利,十多年間,余新鎮的蝸牛養殖一直都沒有得到大規模的發展。到了2002年,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這一年余新鎮的蝸牛養殖戶一下子多了起來,張根榮和朱雪祥都是那時候開始養的。
養殖戶 張根榮:“今天400多斤。”
記者:“那你多長時間交一次?”
養殖戶 張根榮:“一般一個月三四次。”
養殖戶 朱雪祥:“我以前在外面干活的,看人家養的好我也養蝸牛了。”
記者:“養蝸牛都在哪兒養?”
張根榮:“這里面也有,后面也有。”
記者:“能進去看一下嗎?”
張根榮:“可以可以。”
2002年春天,在經銷商沈福良的鼓動下,許多農民都開始養起了蝸牛。他就是沈福良,2002年初他接到了臺灣兩個貨柜蝸牛凍肉的訂單,上馬了一條蝸牛凍肉標準化加工生產線。
沈福良:“當初四噸的蝸牛,折合鮮活的蝸牛的話,有20多噸,我的貨過去的時候。”
沈福良擔心臺灣的訂單做下去的話,活蝸牛供應不上,就和朱雪祥等500多戶農民簽訂了回收合同,動員他們養起了蝸牛。
沈福良按合同收購了所有的蝸牛,沒有想到,等他把這些的蝸牛加工好湊成兩個貨柜,準備在2003年春天發往臺灣的時候,受非典的影響,臺灣的訂單被迫取消,4噸蝸牛凍肉都積壓在冷庫里。成了沈福良的心病。
錢一名在上海經銷水產品已經十幾年了,非典過后,他原來一直經營的蝸牛凍肉竟然斷了貨。9
上海蝸牛經銷商 錢一名:“我們在上海專門有水產門市部,因為現在大家逐步對蝸牛的認識提高了,它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需求量是一年一年提高,比較緊缺。”
上海經銷商 錢一名:“找了有半年多時間,就是養殖蝸牛的人家一家一家進行篩選,各地方加工的我們看了看都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而2002年沈福良接到臺灣的訂單后,盡管合同最終沒能履行,但他的加工車間,在臺灣客商的要求下建得比較規范。當2004年3月錢一名找到了沈福良,考察了他的加工工藝后,很快就和他達成了協議。
沈福良:“跟大的公司接軌上以后,供應商,采購商,他們都要求比較高,所以我蓋了這個標準化的車間。”
錢一名和沈福良建立關系后,靠他在上海的銷售網絡,每年往上海銷售蝸牛凍肉200多噸。一噸凍肉需要6噸活蝸牛。蝸牛的高需求量重新燃起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2004年,傅阿明把家里的五畝多田全部養上了蝸牛。
傅阿良:“這田都是全部養了這幾塊田,很簡便,每天下午5點鐘喂一次就行了,我已經有50多了,我們兩個人,還養了母豬,還養了蠶寶寶,還養蝸牛,還管小孫子,一年掙十幾萬,他們都搞了。”
養殖戶 張根榮:“有的人家養了十來年了,我們是從04年開始養的,他們開始收我們就開始養的。”
蝸牛養殖基地技術員 沈祥林:“我們這個種蝸牛放下去,一般要35-40天生蛋,一般我們是15天換一次泥,這個蛋要靠人工扒出來,自己孵化出來了。蝸牛慢慢地大起來,再分箱分開來。”
2005年起沈福良又推出了蝸牛罐頭、麻辣蝸牛等即食產品。這是在加工法式焗蝸牛,是一家全球性的餐飲集團專門定做的。現在,沈福良每天能加工一萬斤活蝸牛,他的妻子每天早上都要到村里去收購。
目前余新鎮所在的南湖區蝸牛養殖戶已有4000多戶,年產蝸牛7000多噸。主要銷往大中城市的高檔餐館酒樓、西餐館等處,蝸牛產品要真正成為百姓消費的日常菜肴還需要進一步地引導。
上海經銷商 錢一名:“目前還在一個引導期,好多人家還不習慣,吃的還不是太多,西餐館已經習慣了,國內一些年紀輕的白領吃的也比較多。”
鎮農辦主任:“就是請廚師,嘉興也有過來的,大家都做一個蝸牛菜,大家來品嘗,比誰做得好,現在基本上就是向社會推出的大餐品種有十幾個品種。”
編導:吳興民 攝像:程詩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