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養殖戶 劉素娥:“后悔呀,咱家就屬于后悔了,現在我也跟那邊規規矩矩的多好呀。我是有點后悔,我沒往那邊去。”
讓夫婦倆犯難的不是觀賞魚,而是塊地方。這就是石景寬、劉素娥夫婦倆說的那塊地方,其實這是塊養殖熱帶觀賞魚的基地,現在已經有350家養殖戶在這里集中養殖。夫婦倆就是因為沒有進基地養殖觀賞魚而遺憾。
養殖戶 劉素娥:“大伙兒在一起,談談魚呀,誰家的品種多、全,都能互相交流一下,完了就是來買魚的,他必定是養魚基地,面積大呀,也有這種知名度,人家就都奔那地方去。”
黃大叔:“咱們村里頭領導說,你們這一家一戶的比較散,能不能統一往一塊兒湊一湊。”
村主任是挨家挨戶的通知,說鎮里要建500畝的觀賞魚養殖基地了,每戶人家可以租兩畝地,每畝每年300元租金,但條件只有一個。
養殖戶 劉素娥:“到那邊去,必須得養魚,干別的不行,所以養殖,養魚基地。”
消息一傳出,村子里卻沒什么動靜,家家戶戶都關起門來算起了自家的小賬。
記者:“當時像你這樣觀望的人多不多?”
觀賞魚基地養殖戶:“多,不少。”
突然要擴大規模,村民們一時手足無措,沒養過魚的不敢養,養過魚的又怕二次投資,想投入的怕政策變化。村里人都采取觀望態度。石景寬、劉素娥夫婦倆覺得自己當時的效益不錯,不想二次投入,也就放棄了進基地擴大規模的想法。
養殖戶 劉素娥:“我那個地上就不能往那么挪了,自己家的,那邊是租的,一年給租地錢,完了我這邊我投資這么大,也投資了10來萬,就別往那邊去了。”
基地觀賞魚養殖戶 黃永鋼:“登門來了,不夠賣,客戶剛開始的時候,貨源爭得都吵架,我要這個魚了,他說我要這個魚了,那時候貨源緊缺。”
黃永鋼有20年的養殖經驗,庭院養殖束縛了他的手腳,他積累的大量客戶根本派不上用場。
基地觀賞魚養殖戶 黃永鋼:“他同樣花那么多車費,路費也花那么多,但是呢,他多帶回魚了,品種多了,他就多賺錢了。”
吃了虧的黃永鋼決定進入了基地,養魚規模從30平方米擴大到200平方米,他也因此成了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沒見到滾滾鈔票的村民還是不趕輕舉妄動,零零落落的有50戶搬進了基地。
石全成:“當時給我第一個感覺,就是觀賞魚這個新型產業,可能是里面的利潤空間相當大了,作為一個交易市場,它可能也有一定的,甚至不可估量的經濟財富。”
看到鎮政府建完基地建市場這么大手筆,經商多年的石全成一下嗅到了商機,當年就投資500萬元建了個占地17.55畝的市場。市場一建又掀起了一撥農戶進基地養魚的小高潮。劉學平就是2003年5月進入基地的養魚戶,他主要以養殖七彩魚為主。
記者:“這個小魚為什么貼媽媽身上?”
劉學平:“吃奶呢,它要是如果不吃奶的話,它就長不了了,就得死了。”
劉學平:“分泌那種黏液,這個魚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小魚必須得吃它母乳分泌那個黏液,才能成大,你喂任何東西都不好使。”
記者:“那我聽說有的人養魚都把小魚撈出去,怕大魚吃小魚呀?”
劉學平:“那是下仔那種魚,這個是什么呢,是擺仔的魚,你看這個,這是擺完仔以后,它6天才成熟,6天起飛以后,它就跑到大魚身上去了,它吃奶得吃多長時間呢,也得6天到7天時間。”
劉學平是當地養殖熱帶觀賞魚規模較大的一戶。由于七彩魚比較嬌氣,他采用缸養的形式,便于觀察。2003年5月他投資15萬元在基地建起了漁場。
本以為占盡天時地利的劉學平并沒有迎來市場上的八方賓客,因為僅僅維持了6個月的魚市竟歇業了,魚市的老板也被傳得了精神病。
劉學平:“我這個院,滿院是一萬平,我站在辦公室里,從東往西看,整個這個大院里可能就有二三十個人。”
原來魚市剛剛開業,老板又是個門外漢,根本沒有客戶基礎,新鮮感一過,農戶們根本無人問津,堅持了6個月的魚市面臨歇業的危機,毫無心理準備的石全成也承受著心理壓力。
石全成:“我就突然間感覺到好像崩潰了一下,頭腦就是任何語言,任何聲音,在我的耳邊我都聽不到,包括任何的情景,我眼前我也看不到,可以說是悶棍。”
石全成:“養殖戶說了,市場不論在哪兒,在哪兒能賣出魚,我就到哪兒,批發商也說了,市場不論在哪兒,我在哪兒能買全魚我就到哪兒。我感覺我必須得抓住一頭。”
市場有買有賣,賣的就在自家后院,重點是如何把客商引過來,石全成決定將市場將市場里出租的店面改為免費休息室,供遠道而來的客商休息。2004年10月,魚市重新開業。因為客商要進行周末交易,為趕早班車回家,他們就自發形成了周二后半夜交易的獨特時間。
石全成:“你看現在下半夜兩點多鐘了,就是有的業戶在昨天周二的下午,基本上在晚間五六點鐘,有的六七點鐘,就來搶占這個賣貨的地點來了。”
記者:“您是哪兒的客戶。”
記者:“什么時間過來的?”
大連客商:“我都是從家走是12點多鐘吧,到這兒也就是四五點鐘,完了他這兒提供我住宿,10點來鐘,他們開始上貨了,我們就起來開始抓貨。”
營口養殖戶:“基本上當地有抓的,沈陽有抓的,天津來抓的,反正各個市吧,咱遼寧省各個市基本都來這兒來抓。”
記者:“在營口不能賣嗎?”
現在不僅外地的客商來鞍山買魚,連外地的觀賞魚養殖戶也來到這里賣魚了,這里成了一個東北三省觀賞魚的中轉站。常年駐扎在市場的馬來西亞客商蘇鳳昆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
蘇鳳昆:“過了北京,鞍山,沈陽,哈爾濱,12塊,13塊一公斤,費用也很高昂。”
記者:“這一斤12、13是按什么算的?”
蘇鳳昆:“它不管的,它就是過了北京,它就要你貴,你從廣州到北京2.1一公斤,到沈陽要12塊,13塊有時候,所以成本很高。”
劉素娥:“現在你只要有這塊地,當時是一分錢不花,現在就能賣到三四萬。”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