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村民:“那可比現在漂亮,當年那也是一朵花呢。”
丁乃民:“好看,當時在南方回來時長得又白又胖,可好看了,不像現在這累得黑瘦了。”
追求劉玉梅的小伙子排成了隊,丁乃民卻沒敢去湊那熱鬧,當時他已經25歲了還沒人給介紹對象,村里人對他的評價可不那么好聽。
村民:“東游西逛,不正經干活,別人都說他二流子。”
丁乃民不務正業,家里又窮,當時住的是兩間土坯房。他做夢也沒想到,千挑萬選后,劉玉梅卻把繡球拋給了他。
劉玉梅:“我愛他,我先追求的他,傻人你讓他去干壞事,他也干不了,想干壞事的人他一定就是頭腦夠用。”
丁乃民:“特別驚訝,尋思這終于有人看上我了。”
劉玉梅主動追求丁乃民的消息傳開后,村子里立即炸開了鍋。
村民:“認為有點不太合適吧。”
不管別人怎么看,劉玉梅大膽地和丁乃民談起了戀愛,并且開出了一個條件,讓丁乃民改掉惡習正經干活,以后過上好日子。
丁乃民:“我不讓她失望,步入正軌,把將來的生活走下去,一定走出一條明光大道。”
劉玉梅:“我認為他能做到,反正我用我一生的幸福,往他身上押寶。”
記者:“正當村里人對丁乃民和劉玉梅談戀愛議論紛紛時,1998年3月,兩個人突然在村子里消失了。他們去了哪里?今后的生活會怎么樣呢?”
(六年后)
村民:“就好像說神話里的故事似的,沒有那么高,沒見過那么高的茄子。”
村民:“你再干不成,好幾萬元扔了,往后日子怎么過?”
村民的譏笑丁乃民沒有放在心上,他盤算著這回自己一定要爭口氣,再不能讓人小瞧了。
丁乃民:“我肯定不能讓他看我笑話,不管怎么為難我肯定把它搞成功了。”
丁乃民:“后來真不長了,開一個花掉一個花,它就不結果了。”
好好的茄子怎么突然就不長了呢,丁乃民仔細進行了檢查,可是根本找不到原因,這讓他心急如焚。
丁乃民:“你一旦失敗了,那肯定丟人,那得多少人恥笑你,說你看凈瞎搞,在外面干幾年回來凈瞎整,能整了嗎?”
記者:“其實,丁乃民并不是空口說瞎話,2米高的茄子他原本是親手種出來過的,那么夫妻倆在外出的幾年里究竟經歷了什么事情呢?”
丁乃民:“正常的話采收期就是兩個月,它就是不停地摘,摘一茬還有,摘一茬還有,從栽上到完事就是8個月,當然羨慕了,看人家把那菜摘出來往商販那里一賣,回頭就換成錢了,誰不眼熱啊。”
丁乃民一打聽才知道,人家是用野生茄子品種日本“托魯巴母”和本地茄子進行嫁接,采摘期長達8個月,畝產達到1萬多公斤,植株也能長到2米高,還特別耐寒。丁乃民想到老家因為氣溫低,冬季用普通溫室種植茄子很難成活,反季節茄子都要從外地購進,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丁乃民:“想法就是想學會了自個兒干。”
丁乃民:“偷著學。”
因為有技術含量的環節這個農戶都不讓別人插手,丁乃民和妻子商量,來個分工合作,劉玉梅專學怎么嫁接,丁乃民學習授粉和管理。一個月后,劉玉梅這里先有了收獲。
劉玉梅:“取它們倆最合適的地方,這樣把它這個根部去掉,它倆的斜度必須一致。要是切的角度好了,成活率占90%,要是切的角度不好,成活率占50%至60%。”
為了學好技術,丁乃民夫婦倆白天干活,晚上還回去交流。1999年6月,丁乃民在農戶家里吃飯時意外地發現,最后一茬戶主留著自己吃沒有人工授粉的茄子是有籽的,此時他才明白,給茄子打的授粉藥里還混有控制茄子無籽的藥。但是每次授粉都是戶主配好藥再讓丁乃民打,怎么弄清配方呢?他想到了一個辦法。
記者:“藥外面的包裝袋?”
丁乃民:“對,包裝袋,拿回去自個兒再看去,當時你要拿起來看的話,它肯定得懷疑你。”
為了多攢點資金,丁乃民夫妻倆直到2004年才回到老家,他們結合當地氣候情況,建起了自己改造設計的大棚。
丁乃民:“一面是塑料薄膜,后面全是墻,墻后面使勁堆土,堆土都是在2米高吧,厚度是在1.5米,它們有一個坡度吧,上面放一些玉米秸或者稻草什么的。”
丁乃民:“它就是管腐爛病的,在人家那地區冬季暖和可以放放風,通通風,因為這地方氣溫還是低,棚老是關著,就是長期悶著,就像人缺氧那種情況造成的。”
丁乃民立即給茄子打了藥,在天氣好時還給茄子棚通通風,茄子的病完全控制了。
記者:“2004年11月,丁乃民收到了他的第一茬茄子,嫁接后的茄子個頭比較大,一般每個都在1斤半左右,最重的可以達到了2斤。丁乃民決定把他的茄子送到縣里的蔬菜批發市場去銷售,那么這種在本地市場上從來沒有過的大個茄子銷售情況會怎么樣呢?”
商販:“當時他拿這個茄子是比較大,不過我們這兒一開始認識不了,小一點的比較好推銷一點。”
商販賣慣了外地的小茄子,丁乃民的大個茄子比外地茄子每公斤低2角錢他們也不看好。丁乃民和妻子商量,要找出自己大茄子的優勢作為賣點。
劉玉梅:“種這個品種就是大的,二斤一斤半左右那樣,好削皮。”
劉玉梅認為,茄子大好削皮,這對于每天用菜量較大的賓館飯店來說很適用。2004年12月,丁乃民背著茄子來到縣里的一家賓館,一進門他就幫廚師削起了茄子皮。
賓館廚師:“一盤菜削一個就夠,以前需要三到四個,又費時間又浪費得多一些,茄子的質量比較好,無籽,利用率也挺高的,肉質也特別好吃。”
這家賓館當場和丁乃民達成了供貨協議,每公斤出價比外地茄子高出2角錢。茄子好削皮讓丁乃民找到了突破口,他把銷售方向從零售市場轉向了賓館飯店。
村民:“他說就是他說的吧,不可能那就是不可能。”
村民:“沒見到成果呢,誰敢跟他種啊。”
丁乃民想發展農戶種植,形成規模后自己再做銷售,可因為以前在村里名聲不好,村民們并不放心跟著他干。推廣受了挫,丁乃民并不著急,從不出門的他突然天天往外跑起來。一個月后,他以0、4元一粒的價格從遼寧省一家種子公司買回了1000粒茄子種。
丁乃民:“介紹說它株高在3米,產量在1.5萬公斤,就是布利塔,荷蘭引進的新品種,我就想嘗試一下,以株高來吸引更多的人。”
鎮政府領導:“咱們鎮里看了比較好,往縣里和市里也報這方面材料,縣里市里記者知道以后,也多次到這兒來采訪。”
通過媒體的報道,丁乃民和他的茄子一下子出了名,吸引了全市各地的很多種植戶來參觀學習。
參觀農戶:“這一棵秧子結多少茄子?”
丁乃民:“這一棵秧子結七八十個,你看這原來結的都是茄子,這都是茄子,這都摘完了。看咱的茄子,它都是無籽茄子。
丁乃民:“沒有籽,你看里面的瓤沒有籽,你吃著還甜呢,可以生吃,可以試嘗。”
參觀農戶:“沒籽,確實好吃,真不錯呢。”
參觀農戶:“一棵秧都是結七八十個果,你像我們自己家種那個,那果還不大,一棵秧也就弄幾元錢,人家這一棵秧就弄二三十元錢,這比我們的差多少?”
茄子出了名,要茄子的人也找上了門,現在想要到丁乃民的茄子可得費點周折了。
丁乃民:“盡可能一會給你找點吧。”
紫茄子的個頭并不大,單個重量只有300多克,水分也比綠茄子要少,原本丁乃民只是想用茄子秧的高度吸引人的眼球,至于這種茄子怎么銷,他還真沒認真想過。不過出乎他的意料,現在紫茄子可比綠茄子賣得好。
商販:“飯店一般都是燒茄子,削皮的,在咱農村來說就是燉菜,燉茄子,比那綠茄子水分少,燉出來特別好吃,面糊還是滑溜的。”
現在,已經有8個種植戶跟著丁乃民種起了茄子,種植面積達到40畝。2006年4月,丁乃民被評為“通遼市十大杰出青年農民”,以前這個被稱為二流子的人終于揚眉吐氣了。
丁乃民:“在新聞媒體方面,電視畫面上咱也露面了,見著我都管我叫老板了。”
記者:“不一樣了?”
村民:“還是有頭腦唄,還能干。”
丁乃民出了名,最自豪的還是他媳婦--劉玉梅了。
劉玉梅:“現在你看人家茄子種好了,事業也干大了,可不像以前那樣二流子了,真沒看出來他是一個這樣的人,老百姓這樣評價,我聽了心里非常高興,也非常自豪吧,證明我的選擇還是正確的。”
編導:張輝 攝像:張華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