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致富經:老爺們 女漢子 賺錢一個賽一個(20171020)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龍王壩村,7年前還不通水電沒有公路。2010年他回到家鄉,讓這里變了模樣。窮村搖身一變,成了很賺錢的旅游勝地,他到底有啥高招?她從沒穿過裙子,一般女人做的事情,她一樣都做不好。但干起事業來,一不怕苦,二不怕難,62歲還發現了新商機,3年接下上億訂單。他們倆都因為一個心愿創業,是什么心愿支撐他們前行,收獲鄉村里的財富?
焦建鵬:哪位誰上去幫他拉拉牛,犁地的這個人走的時候要走到這個溝里面。
說話的人就是焦建鵬,他正在給大家講解黃牛犁地的要點。還沒等他講完,有人就著急想先體驗一把。
拍照、體驗,焦建鵬僅用兩頭牛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這些游客都是特意從西吉縣城來這兒游玩放松的。除了黃牛犁地這種現在幾乎都看不到的鄉村耕作外,大家發現,只要隔幾周再來,焦建鵬總能折騰出一些新的花樣。
折樹枝,做柴火,為了燒紅這些堆起來的土塊,大家要忙活整整一個小時。
土塊一點點變黑然后變紅。這時候就可以滅火,封洞口了。
員工:土還熱著呢。能行,能行。來打來,一。土豆呢,土豆呢。
原來,焦建鵬是讓大家用這種老方法燒土豆。土豆和燒紅的土塊一起封在洞里,整整燜半個小時,游客們就能來享用美味了。
記者:以前見過這么吃嗎?
游客:見過,見過,就這么燒著吃。
記者:有多長時間沒這么吃過了?
游客:好幾年了。
記者:多長時間?
員工:小心燒著。
記者:燙不燙?
游客:不燙,生著呢。
記者:熟了熟了。您剛剛說多長時間沒吃過了?
游客:二十幾年都沒吃過了。
記者:二十幾年?
游客:十八年。二十年前吃過。
記者:是不是小的時候這么吃過?
游客:恩,就是的。
記者:這種顏色最好?
游客:恩,就是的。它是燜在里面的,燜熟的,這種最香了。
游客:特別好吃。
燒土豆出來一搶而光,連焦建鵬自己都吃得開心。除了吃土豆、做農夫,這里還可以喂黑山羊、摘草莓、看皮影戲等。靠著這些農家體驗,焦建鵬的鄉村游越來越火,甚至成為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較有名氣的旅游村莊。
西吉縣是全國貧困縣,六年前的龍王壩村曾經缺水、缺電,沒有公路。就是因為焦建鵬回村建設,才有了現在的美麗鄉村。他不僅因此被選舉為村主任,甚至被政府當作創業典型四處推廣。
對于焦建鵬來說,他從沒想過自己會當上村主任,甚至在這兒經歷許多意想不到的風波。而這一切,竟全因為一片沒人要的樹林。
2002年,焦建鵬大學畢業一年后回到西吉縣創業,主攻電腦銷售、印刷、廣告宣傳。2009年時,一年的銷售額甚至能超過一千萬元。
2010年4月,家人發現,他老是開車往山上的村里跑。他調查過,生態食品現在售價越來越高,林下養雞絕對是低投入高回報的項目。他想拉朋友一起投資,卻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
朋友張敬揚:對林下經濟這個概念不是很明確,當時也心里沒底。我還說你想好了再做。
大家的反對讓焦建鵬有些動搖,直到他看到了這個房子。
焦建鵬:這就是他們原先的老房子。
記者:這房子能住嗎?這炕都是這樣的。這就是原來特別貧困的人家。你當時回來也是看到這個?
焦建鵬:我是看到以后,在這邊來做的。
現在這間房子已經被當作雜物間了。2010年時,就是看到這戶人家,讓焦建鵬十分心酸。當自己在縣城里面大魚大肉的時候,村子里竟然還有人這樣生活著。焦建鵬決定為家鄉做點事情。
焦建鵬:想到這個林下經濟能做,也是看到村子里又有這個條件,又能解決好多人的就業問題。我就覺著這是一個三方都可以互贏的一個東西。
帶動大家伙富起來,這成了他的一個心愿。為了方便車輛進出,焦建鵬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2010年8月,眼看公路馬上就要修好,焦建鵬投入20萬元開始收林地養雞。可上山后的焦建鵬卻發現,雞竟然全都死了。
焦建鵬:拉了500只雞苗,一淋雨感冒掉,全部死掉了。我們又再發現找這個好的品種。
兩個月沒上山檢查就出了大問題。焦建鵬一點都不敢怠慢,立刻更換品種,四處對比。這時候,他發現了珍珠雞。珍珠雞適應野外環境,不容易感冒。而它的雞蛋也結實,放在室外風吹雨淋都不會壞。
2011年4月,第一批珍珠雞終于可以上市銷售了。然而,六個月的辛苦換來的卻是一場空。
焦建鵬:我們想著,我們做高端客戶,跟酒店還有批發市場對接,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問題來了,拿過去以后人家不認可。因為我們不能證明我們這個雞跟普通雞有什么區別。因為大家嘗了以后才能感覺這個雞品質好不好。
好不容易把雞養活,銷售上又出現問題。焦建鵬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辦法,不僅讓銷售額直線上升,甚至還幫他打通了一個新的產業。
焦建鵬:我幫你,我們三個人來。你這樣,你那邊。
游客:我這邊堵。
焦建鵬:我在這邊等著它。我抓了半天也沒抓著。
記者:不好抓?
焦建鵬:不好抓。
游客:那邊平。
焦建鵬:它林子里邊養這個雞(不好抓)。
游客:那邊平,我們去那邊。
游客:來,我們三個一起,來。一。
游客:爪子怎么這樣?哦,這個還是這樣的?
焦建鵬:它珍珠雞的爪子就是這樣。
游客:就是這樣?
焦建鵬:你看跟咱們普通雞不一樣。
游客:這樣的,你看。沒見過吧?我們都沒見過。
記者:沒見過啊?
游客:真沒見過。是不是挺漂亮?我覺得挺漂亮。脖子長長的,還有點點。我想拿回家讓我閨女看看。
記者:為什么呢?
游客:我閨女還沒見過這種動物呢,就是這種飛禽啊,還有這牛啊羊啊,我閨女還沒見過呢。我想帶回家讓她瞧瞧。
這就是焦建鵬想出的辦法,搞活動讓游客實地體驗抓雞。抓住的雞和撿到的雞蛋都可以打折帶回家。公路修好后,從縣城開車到龍王壩村只有15分鐘的路程。好多城里住的人都愿意周末來帶些雞和雞蛋回家。
游客:自打出城后就基本不知道農村是啥樣的。都在城里長大的,都不知道。所以有這么一個好的環境,可以讓城里的孩子都體驗體驗。
記者:那你這兩只都帶走嗎?
游客:都帶走。
焦建鵬:我們把一只雞的銷售變成了好多雞的銷售。上次有個游客過來以后,他一下子帶走了20只雞。
來抓雞的人越來越多,焦建鵬覺得,如果能在村子里開個餐廳,那珍珠雞的銷售問題就不用愁了。2014年他精心設計的3000多平方米的餐廳也得以正式開放營業。他把餐廳里面種滿各種花草,在每個吃飯的包間里安置西北的大炕,主推有著寧夏特色的八寶茶、攪團、土豆羊肉等菜品。這些都深得游客的喜愛。
游客:飯店里有炕的沒有啊。
游客:沒有啊。沒見過。就像炕啊,就像這大碗的菜,一般的酒店碗都這么小,這碗這么大。這都是西北的特色。
2015年初,讓焦建鵬意外的是,自己竟被選舉為龍王壩村的村主任。這樣一來,他的肩上就多了一個重任,讓整個村子富起來。
焦建鵬決定,要將所有看上去土的體驗發揮到極致,吸引大家回歸田園。他開始帶領村民改造老房子,做成放滿各式農具的民宿,并且在山上建起了窯洞賓館。
整個龍王壩村400多戶村民,現在不僅能在家門口賺錢,也有了更多時間享受生活。
經過六年的努力,焦建鵬終于讓原來的土村莊煥然一新。
焦建鵬的心愿就是要讓家鄉的村子富起來,這也是他創業的動因。在浙江省湖州市,有一個人創業,也是為了一個心愿。所以她在62歲的時候還在發現新商機。
這是位于浙江省長興縣呂山鄉的荷博園。游客聽說記者來采訪打造這座荷博園的人,引起了他們的好奇,要現場猜一猜記者要采訪的人到底是誰。
記者:你看這些人哪一個像老板?
游客:他們都說挺著肚子不是老板就是伙夫。他肯定是老板。
記者:你覺得老板有沒有在這里面?
游客:那個。
記者:為什么你覺得她是?
游客:看上去他像。專業一點。
讓游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建造這座荷博園的人就是她,徐大山,一位66歲歲的老太太。看著眼前這個種荷花的老太太,誰也想不到她就是湖州園林綠化行業的領軍人物。徐大山做什么事情都喜歡和工人們一起做。下藕塘挖藕,這就是66歲的徐大山每天要做的事情。每挖到一顆藕,她都很興奮,恨不得把挖到的每一根藕,都對著鏡頭展示一遍。
徐大山:心里很開心的。我拿都拿不動。這個你看,大不大。
記者:這個是挺大的。
徐大山:最大了。這個很嫩。藕頭生吃。這樣把它掰斷。這個就嫩。這個冒出來是個荷葉。
一說起藕來,徐大山就是個行家。為了讓記者能嘗到新鮮的嫩藕,她一上岸就用膝蓋把藕給劈斷了。
徐大山:看見了吧。很脆,很脆一下子崩開來。
記者:你剛剛說這個藕頭是最好吃的是嗎?
主人公:很甜的,甜的滋味只有我自己知道。進到喉嚨里,不信你嘗一下,這個沒有啃過。
記者:這個沒啃過。
主人公:甜不甜啊?
記者:這個很脆啊。
徐大山干起粗活來樣樣精通,要是讓她拿個針線縫縫補補,絕對是會撂挑子的。
徐大山:拿針就不行了,女人的活我一樣都不行的,拿針好象拿鐵錘一樣的,鐵錘一樣重的,因為我不習慣做的。我做不來的,就是女人做男人的事情。
用現在的話說,徐大山就是一個女漢子。這個女漢子做了二十多年的苗木綠化。2013年,62歲的她又在荷花上發現新商機。
徐大山看起來爭強好勝,在記者采訪時才知道,徐大山這么拼,跟她一個埋藏了多年的心愿有關。徐大山的這個心愿到底藏著什么商機?她是怎樣在心愿實現后,讓財富不招自來的呢?
留了幾十年的短發,從來沒有穿過裙子,喜歡把上衣扎在腰帶里面。這就是66歲的徐大山。
徐大山:那么就是這樣想的,一定要像男孩子一樣去做事業。
從那時起,她就開始從衣著打扮上,向男性化靠攏。徐大山也確實做不好普通女人做的事情,直到現在,她連一件衣服也疊不好。
記者:那平時像這樣的家務您干嗎?
主人公:不會干的,我寧可把它搓攏,丟下好了。做不好的,自己要出汗的,做這個活。
家務活徐大山干不了,做事業再難她都不怕。
2013年,徐大山聽說湖州市長興縣有一個濕地公園綠化工程招標,也正是這個大工程中,不起眼的一個小項目,讓徐大山看到了新的商機。
徐大山:我們這個招投標的時候好象70元錢、80元錢一個平方,我給他(購買成本價)20元錢,這個不是賺了,賺了很多,我想這個利潤空間肯定很大的。綠化現在競爭力太大了,這里(種植荷花)到底還是偏門。
她要迅速抓住商機,把荷花產業給做起來。這時徐大山已經62歲了。
徐大山決定打造一個占地500畝的荷博園。徐大山知道這個項目做起來,就離實現自己的心愿不遠了。這一下,光投資就得2000多萬。
如何能讓荷博園短時間見效益呢。
徐大山順勢在荷博園里種了100畝菜藕,以短養長,當年就能見效益。她想做深加工,增加藕的附加值。徐大山看上的就是當地一種用藕做的傳統小吃——熟藕,也叫桂花糖藕。
徐大山:那如果你深加工,那是無窮無盡的,無窮無盡的,深加工,一斤藕只要十幾元錢一斤,對吧。一段,一段,一個藕就有六七段,你賣賣不是要很掙錢很掙錢。
普通女人擅長的事情徐大山都做不來,針線活也沒有做過,鍋碗瓢盆更是不沾。那么熟藕是要找誰做呢?
有段時間,一個叫吳桂強的人,在藕塘里干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一雙眼睛在盯著自己。吳桂強是當地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長,他出名不是因為他種的藕好,而是因為他手上有一個做熟藕的配方。
吳桂強:這個灌米不需要灌得太多。
以前吳桂強手上的藕不好賣,最低的時候,才賣到兩三元錢一斤。他的藕能賣出去,就完全靠他手上的這個方子。這次被人跟蹤,是不是有人又沖著他的配方來的呢?原來這個一直暗中觀察吳桂強的人,就是徐大山。徐大山打算與吳桂強合作,一起做熟藕的深加工。經過觀察,徐大山覺得吳桂強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熟藕一上市就賣到了10元錢一斤,通過酒店、餐館、超市銷售出去,一下子就在當地打出了名氣。通過賣熟藕,徐大山的荷博園在沒開張的時候就賺到了錢。
8月22日,荷花節如期舉行。
為了能吸引人氣,徐大山還在荷花節上舉辦了抓泥鰍的親子比賽。家長和小朋友兩個人一組,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抓到的泥鰍數量多。
裁判:我們的比賽時間是10分鐘,用手抓,我們是體驗最原始的感覺。
家長:撈的有么有,小勺撈的。現在沒有小勺了。現在就是空手抓了,現在。沒有工具。
就算沒有捕捉泥鰍的工具,就算下著大雨,參賽者的熱情卻一點都不減。
家長:最主要是帶小孩來玩,
小朋友:而且在雨中抓好有情調。
記者:你們是不是也順便體驗一把了。
家長:多少年沒抓過了。多年輕,感覺自己多年輕。小時候都用腳踩踩踩。小時候泥巴挖下去,有個洞,挖下去撈出來的。
隨著大家的一聲歡呼,抓泥鰍比賽開始了。
泥鰍就在眼前,可就是抓不住。
站在岸邊的徐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直接把自己抓泥鰍的秘訣給說了出來。
徐大山:小朋友加油,兩個手捧起來。小朋友們。把泥鰍捧起來。
有了徐大山的妙招,大朋友小朋友們抓泥鰍變得得心應手 ,選手們拿著抓到的泥鰍一一清點之后,勝負揭曉。
記者:你抓了多少只、
參賽小選手:129只,第一。這么厲害,你第一次抓嗎?第一次抓。
第二:第二名。第二名這么厲害。你抓的多還是你兒子抓的多。我兒子。帶小孩子耍,開心。
獲得前三名的選手都得到了5斤泥鰍作為獎勵。徐大山想盡了花樣招攬人氣,2016年是徐大山的荷博園第一年收門票。門票68元錢一張,這個票價在當地票價不低,可還是吸引來了3萬多游客。光門票徐大山就收入了200多萬。這其實是她財富計劃的冰山一角。
她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來到荷博園,通過講解員讓更多的人了解荷花能夠凈化水質的功能。
污水辦:荷花調節水里的總氮總磷,然后,可以增加水體中那個溶解氧,對水質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
徐大山做的這一切,都和她一個埋藏了多年的心愿有關。她把我們帶到了一條小河邊。這是一條陪伴著徐大山成長的小河,這條河給徐大山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如今徐大山兒時的樂趣早已不復存在。
徐大山:抓魚,我很會抓魚的,我像個男的一樣的,都會抓魚的,現在這個魚都抓不到了,魚很少了,以前很多的。就是水溝很臭,也沒魚來了,都死掉了。
當徐大山知道荷花能夠凈化水質的時候,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用她的這個本事來改造這條小河,讓河水重新變清澈,讓河水又能養小魚。
記者:這個水是很清的。
主人公:還可以了。比以前好多了。清起來,那么過幾年,過一段時間肯定這個魚也會來了,也會過來的,肯定的。
自從徐大山有了用荷花搭配水生植物做污水凈化的本事以后,通過荷博園造勢,她在河道水質凈化領域的名氣越來越大,她的訂單也從浙江、安徽等地一個一個地來。從2015年8月份荷博園開業以來,到2016年10月,徐大山已經接了十來個訂單,訂單總額達到了1.5億元。這才是她建荷博園的真正用意。徐大山希望看到更多的河道能變清澈,希望現在的孩子們也能體會到她兒時抓魚的樂趣。
焦建鵬和徐大山,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心愿去創業的。在心愿逐漸成真的同時,他們也迎來了財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