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致富經:一公斤魚365元 稀奇魚賣出稀罕價(20171031)
他養的魚十分特別,出水即死。這些魚一公斤能賣到365元,因為品種罕見,讓很多人感到驚奇。 這樣的魚,一年時間,他就賣出290多萬元。看28歲的年輕小伙包圓,如何養出稀奇的魚,賣出稀罕的價!
記者來這里采訪包圓,一見面,這個28歲的小伙子就說,要撈一網魚給記者看看,他說他的魚一公斤就能賣到365元,這讓記者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樣的魚呢?
包圓:來看這個,這種魚原本是金沙江里面的江魚,先介紹一下。
包圓想抓幾條魚給記者介紹,但這些魚非常靈活,很難抓到。
在包圓養的這些魚里,最兇猛的是這一種。
包圓:你看長得像那種豹紋一樣的花斑。
記者:就是這樣,一條一條像豹子那種的花紋。
包圓:這個是被稱為是金沙江里面的老虎,最兇猛的魚類。它的嘴特別大,它專門吞小魚的,二十多公斤的這種金沙鱸鯉,(它的嘴)一個拳頭都可以放得下。
包圓養的這些魚,都是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流域上游的冷水魚,以前只有野生的,它們對生長環境非常挑剔,出水即死。
包圓:你看像這種一出水,就特別(活躍)。
記者:剛出水的時候。
包圓:對,剛出水的時候,就特別活躍,愛動。
這條魚剛出水的時候還很活躍,結果離開水不到兩分鐘,就開始呼吸急促。
包圓:你看像現在,過了一分多鐘,它就呼吸已經很急促了,看著就快要死了。
等再把這條魚放回水里的時候,就已經翻白肚皮了。
現在,包圓一共成功馴化了15種野生魚,這些魚都是出水即死,很多人都不敢嘗試人工養殖。
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高級工程師 宣廷孝:因為它們生長的環境,都是在山澗、溪流里面,水質特別清澈,一點污染都沒有,所以我們進行人工馴養的時候,就比較難,必須要符合它在天然水域里的生長環境。
包圓,這個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讓那些在養魚行業里,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老江湖們,都很佩服,因為他做了一件很多人想干但不敢干的事兒,他不僅把這些魚都養成了,而且一年時間,就賣出了290多萬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包圓:這種魚在大山里面,要走進那種急流水的環境當中,去找它。
記者:能有嗎?會不會有?
包圓:有可能有,就看運氣了。
采訪的時候,包圓帶著記者來到一條河邊,他說這些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在人工馴化之前,喜歡生活在這樣的急流水中。以前當地人不敢養,是因為這些魚一旦離開這樣的環境,就活不了了。
包圓:這種魚都是只會逆流而上,就像人一樣,都是勇往直前的,不會喜歡那種隨波逐流,它性格不是那樣的性格。
包圓的性格,就像這些魚,喜歡迎難而上。正是因為這股子不屈不撓的韌勁兒,包圓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沒人知道,他是怎么把這些出水即死的魚,馴化成功的。
包圓:就是平時,要有幾個朋友一起來的話,我們就會在這種河灘上面,打這種石頭來比賽,就看誰打得多。
以前包圓是個見到水就興奮,有幾塊石頭就能像這樣,玩一上午的大男孩,然而2013年,一場意外突如其來,徹底改變了他。
包圓的母親 柳蘭香:他哭了,抱著頭,像這種抱著頭,低著頭,他說這個事情要怎么辦?
包圓的表妹 張興平 :那天晚上到第二天的時候,我看他頭發都白了好多,就是一夜之間。
包圓的朋友 胡世慶:從一個小孩,突然就變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那樣。
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這些能賣365元一公斤、稀奇少見的魚,包圓是怎么養出來的,又是怎么賣出稀罕的價格呢?
黑場
記者:今天你這收獲怎么樣?
包圓:太少了,野生魚的品種是越來越少了。我給你看一下,這個就屬于一種高原上的鰍類。它就是喜歡在十五六攝氏度這種水溫,冷水環境中(生長)。
撈魚摸蝦是包圓從小就喜歡做的事兒,他的家在牛欄江邊,是金沙江的一條支流。
從3歲開始,包圓就跟著父親到江里撈魚摸蝦,他對這里的水和魚非常有感情。
包圓:你看像看到這條河,這種急流水,摸一下水溫,我說這里面肯定是有冷水魚的,我就跑下去撈兩網,我就喜歡有時候用釣魚竿釣兩竿,或者用那種魚網撈幾網看看,還有沒有魚,有哪些品種。
包圓的父親在曲靖市沾益區科技局工作,因為工作原因,父親一直在尋找云南珍稀野生魚的種魚,進行孵化育苗實驗。包圓覺得,三江流域的野生魚種珍稀少見,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更重要的是,這些魚越來越少,他想通過人工馴養,繁衍、保護這些野生魚種。
包圓:怎么說,也是帶著一點感情色彩,就是說還是希望把這些魚,去找到這些種魚,把這些種魚找到之后,實現一條變兩條,兩條變千萬條,就是孵化出來,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2012年3月,父親成功把金沙江里的一種野生魚孵化出魚苗,這讓包圓看到了人工養殖野生魚的希望,他打算把這件事當成事業來做。然而,聽說包圓要養這些出水即死的魚,周圍的親朋好友都很不好看。
包圓的朋友 胡世慶:從我們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這種魚,出水就死了,這些魚是不可能養得活的。
包圓的表妹 張興平:你沒有那個能力做下去,那么多困難,然后又沒人支持,他會不會成功,我也在想,我也在想他能不能成功。
不管質疑聲有多大,包圓都堅持要養這些野生魚,他一天能花十幾個小時搜索這些魚的相關信息,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忘記吃。
這些珍稀魚種,包圓是怎么找到它們的呢?采訪的時候,他帶著記者去尋找野生魚。直到現在,包圓一直在找野生魚的種魚,他想豐富自己的養殖品種。
包圓:現在我們要找到這種魚,就只能去那種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有懸崖峭壁的那些地方,就是很少有人來打擾它,才有可能(找到)。
財富險中求,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尋找,包圓說,在這片河流附近,很可能有他想找的野生魚。
包圓:我看對面那種地方就屬于(有野生魚的地方)。像這些魚,一般水流要湍急,它就喜歡在那些地方戲水,一般它喜歡啃食那些巖壁的青苔,有餌料然后又有棲息的地方,環境又相對來說比較安靜。
這里會不會有包圓想要的珍稀野生魚呢?他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地籠,放好魚餌,準備去守株待兔。
包圓:現在還有點危險,你們拉好,你看,這種地方水流特別湍急。
記者:怎么能看出來湍急?
包圓:你看這種漩渦,你看到了嗎?這個地方水是特別深的。
船停穩之后,包圓開始找地方放地籠。
記者:感覺好危險。
包圓:這個水還挺深的。
記者:怎么能看出來水深。
包圓:你看,這種拉力特別強。
記者:你這個繩子是幾米長的?
包圓:15米。
記者:15米的繩子。
包圓:對。
記者:那現在等于說這個地方的水,肯定不止15米。
包圓:現在我感覺差不多已經快到底了。
記者:慢點,慢點。
包圓在石洞里找到兩個位置,分別放下兩個地籠,他說地籠要在這里放一夜,等明天早上再來看有沒有收獲。
包圓:要是還能找到我心目中想找的那種魚,我的財富至少可以實現每年三千萬元的產值。(如果找到的話)兩條變成千萬條魚苗,然后魚苗我還可以再仿照這種野生環境,來規模化地養殖它,那我就可以實現幾百噸的產量。
包圓能不能捕撈到他想要的種魚呢?
第二天早上八點多,記者跟著包圓去收地籠。
包圓:你來試一下看看。
記者:我試試。(繩子)拉不動,會不會有魚?
包圓:你看這個地方的水流是特別急的。
記者:真的拉不動,會不會有魚,感覺像有魚,是水的原因嗎?看看有沒有。有嗎?沒有。
包圓:還有那一網。
第一個地籠里沒有魚,第二個地籠里會有嗎?
記者:剛才那一個里面沒有魚,這個心里有沒有預期?
包圓:沒有預期,像這種情況太多了,你要找到那種真正的珍稀的品種,是不容易的。
記者:是嗎?
包圓:對。
記者:看看這個里面會不會有魚。有嗎?
包圓:沒有,連小魚苗都沒有。
像這樣一無所獲的情況,以前也經常出現。記者只是跟著包圓找了一次野生魚,就覺得不容易,包圓說這根本不算什么,以前他們去找種魚的時候,更加艱險,有時候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包圓的父親 包慶敏:最難的一次,是我們剛從那個地方過去,比較狹窄,下了一場雨以后,最后是滑了一跤,差一點點就滾下懸崖了,幸好是剛好拉到一棵樹,抓住了。
字幕:3年時間,行程6萬多公里,走遍云南的30多條河流,找到15種野生魚。
當地人不敢養這些野生魚,就是因為種魚難找,找到了難養。而包圓的決心很大,父親又有技術,找到種魚之后,他就開始進行人工馴化。經過反復實驗,包圓發現,想養活這些魚,最關鍵的是水溫,他帶著記者現場測量了野生魚自然生長環境的水溫。
記者:現在室外的氣溫是28.7攝氏度,我們這里所有的魚,生存的水溫都不能超過20攝氏度。
記者:不能超過20攝氏度。
包圓:對,20攝氏度以下,都屬于冷水魚,超過20攝氏度它就活不了了。
記者:那像這個水溫呢?
包圓:量一下看。
記者:這個水溫降得很快。
包圓:對,我們現在找的這些冷泉水,幾乎都是15、16、17、18攝氏度左右的。
包圓把野外的冷泉水引到養殖場,給魚提供和野外相同的水質和水溫。2013年3月,在父親的技術指導下,包圓成功把云南裂腹魚孵化出了魚苗,包圓現場給記者看了看什么是云南裂腹魚。
包圓:你看肚子,最特殊的就是它的肚子,你摸一下。
記者:這個就是陷進去的,有一條裂痕在這兒,明顯能看到。
包圓:這種魚的起名就跟它肚子上的裂痕有關系,所以起名云南裂腹魚。
魚苗孵化成功,這讓包圓十分興奮,大家眼里不可能養活的魚,讓他看到了賺錢的希望。然而,2013年7月的一個晚上,一個突如其來的危機,澆滅了包圓心里剛剛燃起的希望。
包圓的表妹 張興平:就是一夜之間,頭發都白了好多好多,然后當時,怎么說,我跟他感情特別好,我就特別心疼他,然后當時,他轉過來的時候,我就流淚了。
包圓:前期的這么多努力,有高興也有失敗,但是這一次,真的是,打擊可以說是滅頂似的。
那個讓包圓一夜長大的晚上,到底發生了什么?
2013年7月的那天晚上,一場大雨突然降臨,沖毀了引冷泉水的水溝,泉水無法流進養殖場,很多魚苗都翻白肚皮了,父親巡塘的時候發現情況不妙,趕緊喊包圓,當包圓到養殖場的時候,眼前的一幕讓他的腿都軟了。
包圓:本來之前這個滿池子是魚苗,是不是,就相當于水溝倒了,水流不進來之后,第二天(看到的)全部是白肚皮,全部翻白肚皮。
在當地,當時這些魚苗賣5元錢一尾,一個晚上,包圓就損失了價值70多萬元的魚苗。這對創業剛見成效的包圓來說,打擊是致命的,大雨過后,包圓的情緒很低落,他一個人開著車在山里轉,轉到天黑才回家,躺在床上也睡不著覺,整夜失眠。家人發現,放佛在一夜之間,包圓的頭發白了很多。
包圓:那種就是,眼神里看不見任何靈氣或者希望,就感覺好像一個死人一樣。
但是這些野生魚長得特別慢,三年才能達到上市規格。為了找種魚,包圓已經花了60多萬元,而養這些魚,一年還要再投100多萬元。包圓已經彈盡糧絕了,下一步他該怎么辦呢?
2013年年底,包圓到這里找野生魚,這個叫李騰海的人跟他搭訕,包圓一問,發現李騰海也是養魚的,兩個人越聊越投機,聽說包圓找到了15種野生魚,李騰海非常看好他。
包圓的合作伙伴 李騰海:(養野生魚)這個事情是比較辛苦,也比較有耐心的人才能做得來,所以我覺得他能把這些很稀缺的物種,都收集起來能養好,我就覺得他是個養魚很可以的人,所以我才和他接觸。
2014年4月,李騰海出資金,包圓提供魚苗和技術,兩個人達成合作,還在攀枝花新建了150多畝養殖基地,這讓包圓絕處逢生。
包圓:你看這種魚,想抓住它(都很難),特別愛動。
2016年9月,包圓養的第一批魚可以上市了。魚是好魚,但市場上很少有人賣,怎么能讓大家知道自己的魚呢?包圓想做宣傳,但他卻沒什么錢,這可怎么辦呢?接下來他還真的想到了一個不花錢的招,一年時間,就把他的魚賣出了290多萬元。
包圓:來,看一下,你摸一下這個魚鱗。
記者:這個魚好靈活。
包圓:你看,蒙著眼睛,你可以摸一下。這個魚看似有魚鱗,但是它已經沒有魚鱗了。
記者:這個魚鱗好光滑,你可以拿出來讓大家看一下,這個真的連鱗片都沒有。
包圓:這個我要拿個什么東西來裝。
記者:能看到嗎?這個完全(摸不到)魚鱗,全都是很光滑的。
包圓:對,你摸的都是很光滑的,它在急流水當中,已經是把鱗片都進化成隱性鱗片了,魚鱗已經長到肉里面了,但你吃這種肉,就是吃不出魚鱗,就全是肉了。
包圓把十多種魚全都定價365元一公斤,價格定得這么高,親朋好友擔心賣不出去,都替包圓捏了一把汗。可包圓倒好,不出去跑市場找客戶,反而對拍照上了癮,天天在養殖場拍照拍視頻。
照片
這些都是包圓拍的照片,他不斷琢磨怎么才能把自家的魚拍得漂亮,有時候為了選個好看的背景,甚至能花三四個小時。一個月后,客戶竟然主動找上門了,就是他,馬振原,這家云南土菜館的經理。原來,包圓把拍到的照片和視頻配上文章發到朋友圈,這就是包圓想出來不花錢的招。馬振原就是通過朋友圈看到了包圓的魚。
云南省昆明市某餐廳經理 馬振原:現在的消費者,大魚大肉,什么山珍海鮮,都吃膩了,很多人都懷念這種比較原生態的(食材),這個比較生態的(魚),剛好就跟我這個地方搭配,所以我就一直跟他交談這個事情,后來讓他來看了我這里,然后我們兩個人覺得,一定要做好這個事情。
包圓養的這些魚,最能體現它們味道鮮美的吃法就是原汁原味。
把魚處理好,準備好配料,油熱之后,放入蔥姜,加鹽,爆炒出味。然后把魚整條放入,煎至兩面微黃,再倒入礦泉水,等水沸騰,就能出鍋了。雖然價格比較高,但來嘗鮮的消費者絡繹不絕。
消費者:湯汁很可口,肉質也很鮮美,這個魚的話,肉質比一般的魚,比如草魚,要好一點。對于這種魚肉的話,這個價格應該不算貴。
包圓養的魚,出水即死,他又是怎么把魚運到客戶那里,并且保證鮮活呢?
包圓:就是四五秒鐘的時間,它就能缺氧,(出網后)然后要立馬再注水,注水。這種魚運輸就是要增氧,還要制冷,然后速度還要快。
每當有客戶下訂單,包圓就跟父親在家把魚打包好送過去。
包圓:你好小新,我要去昆明篆新農貿市場。
小新:已找到農副產品、水產市場、位于新聞路270號,您確認要導航到該地嗎?
包圓:對。
小新:即將開始導航。
2017年5月,包圓在昆明最大的農貿市場開了一家自己的專賣店,截止到10月,一共賣出了600多公斤魚。
每年秋季,包圓都會把孵化出的一萬多尾魚苗再放回大自然,他跟記者說,養魚賺錢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做法,讓這些珍稀魚越來越多,讓三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