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一天下午,銀行門口一對夫妻行蹤詭異,背上兩口麻袋里,竟然是170多萬元現金。存錢燒壞點鈔機的消息一天傳遍全城,可一個月后,銀行卡里的170多萬元錢不翼而飛。為了賺錢,他們在高原上養了一種會飛的雞。銀行卡被動了手腳,他們的財富卻突然爆發。從1年銷售額100多萬元到上千萬元。到底是誰動了銀行卡的錢?千萬財富又是怎么來的呢?
今天的這期節目,記者來到了神奇的雪域高原上,可一來就聽說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甘學東100多萬元放在銀行卡里,可一個月之后錢竟然不見了,這讓他的腦子一下子就蒙了。
2007年12月的一天下午,甘學東到銀行去轉賬?奢斆艽a時卻驚然發現,卡上170多萬元不見了。甘學東慌忙又輸了幾遍密碼,一查,錢確實沒了。
甘學東:我都蒙了趕緊回來找她,問她那個錢呢。
銀行卡還在,可錢沒了。甘學東心里懷疑,拿錢的人就是妻子益西卓嘎。
甘學東:肯定是她拿了。問她這個錢上哪去了,她一直不吭氣支支吾吾的。
益西卓嘎支支吾吾的態度,讓甘學東更加懷疑。
甘學東:是不是她自己私藏起來了,越想越生氣。
朋友:如果這個事情放在我身上的話,我肯定比他還氣憤,日子就沒法過了。
記者:那你沒想過自己家都過不下去了
益西卓嘎:我反正不后悔。
無論甘學東怎么問,益西卓嘎就是不說錢去哪了。甘學東特別生氣,不光因為這170萬元錢賺的特別不容易。甘學東更害怕的是,他們夫妻倆在當地特殊的賺錢生意,恐怕是被人盯上了。
時間地點: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恰當村
益西卓嘎:你看,藏雞都在那里。
記者:在哪呢
益西卓嘎:在樹林里頭,有白的紅的花的。這邊。
現在甘學東已經不再計較妻子益西卓嘎曾經做過的事。每隔一段時間,倆口子就會來挑幾只漂亮的藏雞?纱迕駛儚牟恢浪齻優槭裁磥硖綦u。
甘學東:給咱們的土雞找個漂亮的老公。
記者:找老公?找個漂亮的大公雞?
卓嘎:對啊,你看都是花的。
記者:剛剛跑過去一個特別好看
卓嘎:白的紅的花的
甘學東:看到漂亮的咱們就把它選出來抓回去。
原來,甘學東和益西卓嘎來挑選漂亮的大公雞,是給家里的母雞找對象?蛇@個對象,它有點野。
藏雞長期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它們還能快速奔跑。幾個人在小樹林里追了半天也沒追上一只雞。
甘學東:趕到圈里去了。
記者:外面實在追不著啊。
益西卓嘎找人一起把藏雞趕進了圈里?稍谌,要想捉到它們也沒那么容易。
記者:又飛啦?
甘學東:飛了。
最后,有更多的人幫忙才捉到了藏雞。
記者:這幾個是嗎
這幾只大公雞都是養了3年以上的藏雞。卓嘎以每只70元錢的價格,買下了4只大公雞。幫忙抓了半天雞,卓嘎還多給了養雞的老阿媽20元辛苦費。
這幾只藏雞都是益西卓嘎挑選回來的種公雞。為了保持野性,益西卓嘎專門在養殖場里給它們圈了一片小樹林。
可它們天天光想著怎么逃跑。
這幾位跑不動了,干脆上了樹。
而這兩位,互相一看不順眼就立刻打了起來。
這位穿白大褂的,別看打架不行,可它脾氣還挺大。
藏雞是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小型雞種,它們的毛羽不僅豐厚,而且顏色鮮亮。藏雞還保留了獨特的外形特征。
有的藏雞冠子是單層的,有的就比較特殊。像一朵大雞冠花。
記者:三層你看,中間還有一層。
甘學東:藏雞的這種冠子特別多。還有冠子比這個層數還多的。比較獨特。
除了特殊的雞冠子外,藏雞腿上還藏著一樣武器。
記者:這個特別像狼牙。這個尖特別尖,特別鋒利。像牛角的感覺。
甘學東:這個就是它的飛爪,它年數長了才長起來。
卓嘎:爬樹肯定很管用。
這些獨特的外貌特征,讓藏雞能夠在高寒缺氧的高原上生存下來?稍诋數剞r戶們并不愿意養雞。
在益西卓嘎老家,記者看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牛圈羊圈。更有意思的是,家家戶戶的院墻上,都貼滿了這樣的東西。
卓嘎:貼的那些牛屎,曬干以后放在這里,留著冬天取暖。
雖然這些牛屎餅是牛屎做的,可它們并沒有什么味道。
記者:好像是沒有味道。
卓嘎:沒有味道。
記者:是草味的。
卓嘎:它干凈的很,牛也不亂吃,它光吃草。
以前一只雞養三年才賣二三十元錢,一頭牦牛養三年能賣上萬元錢。農戶們覺得養雞不如養牛羊劃算,就很少養雞了。甘學東還發現當地人不養藏雞,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1996年,漢族小伙甘學東愛上了愛笑的藏族姑娘益西卓嘎。為了心愛的姑娘,甘學東留在了高原上。可結婚后才發現,倆人有很深的矛盾,因為吃飯吃不到一塊去。
卓嘎:剛開始時候我們藏族的面疙瘩他也吃不了,后來吃習慣了以后就好了。牛肉干他就是不吃。他覺得這個是生的,就不敢吃。
不僅牦牛肉干吃不了,藏族同胞常吃的酥油茶和糌粑,甘學東也吃不習慣。忍了很多天后,甘學東決定去市場買只雞偷偷改善伙食,可發現市場上只有凍雞肉。
甘學東靈機一動,想起來有一次回卓嘎老家,見過有人養一種能飛的藏雞。甘學東花了25元錢買來一只藏雞,可一吃就后悔了。
甘學東:那個肉吃起來像嚼牛筋一樣,咬都咬不動。牙都受不了。
原來,藏雞養上3、4年個頭才能長大,可個頭長大了,肉卻老了,所以當地沒人愛吃藏雞。可這卻讓甘學東和益西卓嘎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
甘學東:當時我們也解了過當地市場,特別是在拉薩一天賣出接近兩萬斤雞,正好是夏天可能也是消費的旺季。還有日喀則,我們山南的,總共加起來一天最起碼賣出三萬斤左右的雞。大部分吃的是凍雞肉。我們當時想如果我們把這個雞養出來,肯定也能掙到錢。
甘學東調查發現,當時整個山南市幾乎都沒有人規;B雞。只有拉薩、日喀則這種大城市,市場上才有少量的新鮮雞肉,還都是從內地高價運輸來的。內地一只四五十元錢的肉雞,運到高原上能賣到1百多元錢。要能在當地實現規模化養雞,可是獨一份的賺錢生意。
2003年年初,甘學東和益西卓嘎花了30多萬元蓋了雞舍,又從湖北引進了200多只土雞苗,叫青腳麻雞。這種雞出肉多、長得快,養4個月就可以長到近6斤?绅B了兩個月時候,雞莫名其妙死了。一問專家才知道,雞得了腹水病。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畜牧站站長)
邊巴次仁:主要原因是我們這邊氣候的原因,缺氧,干燥。
在青藏高原上,有多姿多彩的山體,陡峭險峻的峽谷,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可美景之下,生存條件卻沒那么友好。在這里,太陽輻射強,空氣干燥稀薄,晝夜溫差大,而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氧。
高原反應是高原地區獨有的常見病。記者到來海拔約為3500米的山南市,身體一下子就感覺到不適應。
記者:就覺得渾身都發冷,頭特別痛。鼻腔里都有血塊。
卓嘎:還要多喝水。
記者:昨天一照鏡子,我都覺得嘴都是紫色的?雌饋硖貏e嚇人。
甘學東:就是缺氧。
記者還在養殖場,見到一位剛來高原沒幾天,高原反應特別嚴重的工人。而高原反應最嚴重的是攝像記者,他每天都要扛著重達20斤的攝像機進行拍攝。
高原上的氣候條件,對所有的生命體都是考驗?梢嫖髯扛聟s想出了解決雞得腹水病的好辦法。她要給家里的內地母雞找個當地的藏雞男朋友,讓它們自由戀愛,看看這樣生下的雞寶寶能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蛇@個辦法卻讓甘學東哭笑不得。
甘學東: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覺得好笑。然后她說你看我們倆不也是,你是漢族,我是藏族,咱們倆在一塊不是挺好的嘛,雞在一塊肯定也好,我說雞跟人不一樣,她說那肯定可以。
慢慢的,內地來的母雞和高原上的公雞還真談起了戀愛。一個多月后,母雞產蛋了。卓嘎又幫著雞媽媽孵化出了小雞寶寶。
這種雜交藏雞既能適應高原的氣候條件,又保留了肉雞生長期短、個頭大的特點,并且肉質細膩,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卓嘎:通過這個方法,我們也賺了錢。
到2007年年底,益西卓嘎和甘學東的養殖場,每年能出欄近三萬只雞,一年銷售額 170多萬元。
2007年年底,170多萬元收了回來,全部都是現金,為了不被人發現,兩口子可算動了一番腦筋。
卓嘎:我記得有好多20元的新的。
甘學東:一打一打的。
記者:有20元的 有100元的,什么樣的都有是嗎
甘學東:都有,有50元的20元的。
卓嘎:到銀行門口,我讓他先在車上看著錢,我就進去把保安叫出來。
甘:保安一過來,站在車門口,我們就把錢背下來了,她背一袋我背一袋,就往銀行跑。
記者:怎么背的?
甘:用這個裝的錢。
記者:用這個裝錢啊?
卓嘎:保安還跟我說,我幫你拿吧。我說沒事我自己來,就這樣走了。
甘:就這樣背著。
這個存錢的舉動已經很小心翼翼了,但是現金數目太大,一抬進銀行就轟動了全場。
卓嘎:他們說你們這么多錢,差點把我們的點鈔機都搞壞了。
存錢差點把銀行點鈔機燒壞了的事情,很快在當地就傳開了。當地人都知道益西卓嘎和甘學東養雞賺了錢?伤麄兠刻爝是照常抓雞賣雞,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當地出了名。
每天天還沒亮,甘學東就起來抓雞了。
記者:這都養了多長時間?
甘學東:這都接近100天了。
記者:100天就可以出欄了嗎?
甘學東:可以出欄了,沒有雞的時候,更早都可以出欄。
趁著甘學東忙活的功夫,幾只雞竟然逃跑了。
記者:跑了。
甘學東:這個是不好抓的公雞。
記者:這個還跑得挺快。再喊個人抓嗎?
甘學東:喊個人過來吧。這個不好抓。白瑪,跑了兩個。把那兩個抓回來。一個跑到那個角上去了。
記者:還有一個。哎逮著了。
甘學東:還有一個。
記者:眼疾手快。
今天這一車雞都是供應本地的山南市場。
甘學東:3200多斤雞。
記者:每天都有這么多嗎?
甘學東:每天幾乎都有這么多,夏天比這個更多。
記者:夏天多的時候能有多少?
甘學東:多的時候有四五千斤。
記者:一天?
甘學東:一天。
記者:能消化掉這么多
甘學東:沒問題,有的時候比這個更多,中間還有補貨的時候。
不僅甘學東和益西卓嘎靠養雞賺了錢,連帶農貿市場上賣雞的小販也賺了錢。
小販1:每天賣100多只雞
記者:賣得快嗎?
小販1:還可以吧。
小販2:這里3只,那里4只。
記者:一下子賣出去這么多啊
小販2:很多工地上要買。工地上的老板和餐館。
每天甘學東就知道埋頭抓雞賣雞,可沒想到,有人背地里早就在他的銀行卡上動了手腳。
2008年年初,甘學東要去買飼料?扇ャy行轉賬時候卻發現,卡里賣雞賺的170多萬元錢沒有了。
甘學東:怎么會沒錢,當時我都嚇一跳,我趕緊打電話問她,她就支支吾吾,她說有什么事回來我跟你說吧
甘學東沒敢聲張,趕緊跑回了家?蓻]想到,一進門就驚呆了。170多萬元錢變成了白花花的一堆欠條。錢都被人從益西卓嘎手里借走了。一向好脾氣的甘學東也憋不住發火了。
甘學東:脾氣上來了,就控制不住,就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摔了,包括那邊原先有一個老電視。
甘學東的朋友楊正貴:要做事,拿不出來錢,這個放在誰頭上都很生氣,如果這個事情放在我身上的話,那我肯定比他還氣憤,日子就沒法過了。
主人公:所有廚房里面的東西,所有的東西拿出去扔在院子里面,用車子碾過來碾過去,把它壓碎,氣得他,又不敢打我,他也不會打我,罵我我也不吭聲,我也不跟他說什么,他就沒辦法,把東西扔在院子里,用車子踩來踩去
記者:你沒想自己家都過不下去,都跟你鬧離婚了。
主人公:當時也沒想過,借的時候也沒想過,反正我不后悔。
別人家有錢都想蓋新房子,可益西卓嘎和甘學東為了養雞,先是在小樹林里住了一年帳篷,然后又搭起了簡易鐵皮房。好不容易賺了錢,可錢都讓人借走了,養殖場的雞眼瞅著就要斷糧了。這么多錢都去哪了呢?
記者:都聽說你賺錢了。賺錢的消息怎么傳得這么快。
主人公:怎么說,反正好事肯定都知道
這些都是我隨便記,他們沒有打欠條,都比較熟。我就想他們不用打欠條,肯定會還的那種。這些 3萬元的,1萬元的,1萬元都是。這5萬元的,5千元的,4千元的,5千元的,有5千元的,3千元的,2千元的。
自己家也過不下去了,2008年1月的一天,甘學東逼著益西卓嘎去要賬。可益西卓嘎出去轉了一天,錢一分沒要回來,卻琢磨出了一個賺錢的招數。到2008年年底賣出了近30萬只雞,數量是前一年的近10倍,銷售額突破1000多萬元。
原來,要賬失敗當天,益西卓嘎回到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益西卓嘎做通了丈夫甘學東的工作,然后找到當地農牧局,說她可以提供養雞技術,跟農戶合作養雞。
農牧局幫助聯系了益西卓嘎老家和其他村里十幾戶愿意養雞的農戶,還提供了項目補貼。卓嘎提供2個月大的雞苗和養殖技術,農戶養上兩個月,卓嘎再回收。現在幾乎每天晚上,益西卓嘎和甘學東都要去農戶家里收雞。
記者:你一個人能抓這么多
甘學東:一只手能抓6個,不好抓
記者:看起來很好抓
甘學東:不好抓,燈太亮更不好抓。
甘學東:只有抓雞的腳,只有抓它的腳才好抓。
看到很多籠子還沒裝完,記者也上手幫忙抓雞。
記者:抓個大公雞試試。這是個什么?公雞。這是個公雞。
甘學東:你看那個冠子。冠子大,是公雞。
今晚抓的這些雞過了秤,農戶們明天就能拿現錢。
甘學東:現金結賬,這400來只雞能賺接近1萬元錢。
次旦央宗:是挺輕松的,冬天去打工也沒地方去。還是養雞好。
索朗旦增:養了三次,第二次就蓋了個新房,我就打算去賺更多的錢。
2008年,益西卓嘎成立了合作社,帶動山南市更多的農戶養雞賺錢。2009年,卓嘎還當上了西藏自治區科技特派員,向整個西藏自治區的農戶傳授養雞技術。
2017年,除了山南的養殖基地,益西卓嘎和甘學東還在昌都建了現代化的肉雞和蛋雞養殖基地。目前,兩個基地年出欄160多萬只雞,一年賣掉750萬枚雞蛋,年銷售額突破2500多萬元。
可當時的170多萬元錢,益西卓嘎到底都借給誰了呢?
這是益西卓嘎的姑姑,80多歲了,每天還要出去撿牛糞回來燒火。這個每次見到益西卓嘎都愛笑的孩子已經三歲了,可他的個頭只有一歲孩子那么大。
主人公:有些人家里面,老人生病或者小孩病了或者家里特別困難,他不困難不可能找你借錢,我的想法就是,他有錢的話他絕對會過來還給我的,他沒錢你再去要也沒有,他沒有你去要,干什么呢。我心里這樣想。
益西卓嘎的合作社累計帶動了3000多戶養殖戶,遍布整個西藏自治區,平均每戶每年靠養雞增收1萬2千多元。
而農戶們也用另一種方式感謝了益西卓嘎,他們推選卓嘎當上全國人大代表,為自己發聲代言。
卓嘎:人活短短幾十年,掙再多的錢死了也帶不走。還不如多幫一點活人,現在的人,多幫一點他們的話,那是一件好事情。
在神奇的雪域高原上,益西卓嘎和甘學東將五彩的藏雞財富,送到了藏族同胞手里,也將通往夢想的天路,在每個人的心里,越修越長。
益西卓嘎和甘學東不僅把養雞的技術教給了農戶,目前還在山南市和昌都市農牧局的支持下,打造特色藏雞品牌,讓五彩的藏雞走出雪山飛下高原,讓農戶手里的藏雞都能賣上好價錢,讓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致富經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1:17—21:47
致富經重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3:42—14:12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