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四個姐妹,四種性格。她們在大姐的帶領下,一起從大城市辭職返鄉創業。當地蘋果滯銷,她們卻有妙招,一個蘋果就能賣到9.9元!從剛起步到年銷售額500萬,從500萬到2500,短短三年時間,她們實現了財富裂變。四姐妹創業,確實不一樣!
在山東省蓬萊市有這么四個姐妹,她們原本都在大城市工作,卻在大姐的帶領下返鄉創業,賣起了蘋果。這四姐妹性格各異,卻能根據各自的性格各司其職。創業短短三年銷售額就達到2500萬。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四個姑娘湊在一起也是特別熱鬧。這不,記者采訪的時候,四姐妹就在地里玩起了蘋果。
這里是山東省蓬萊市的一個蘋果種植基地,在基地里有四個姑娘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把蘋果扔出花樣的這四個姑娘,就是今天節目的主角。
記者:你們覺得誰扔蘋果扔得好。
三姐妹:大姐。她沒事就練這個。
大姐:我是監工的。就是這個團隊的運作,我扔兩下就知道是協調還是不協調。
她們不僅蘋果扔得好,蘋果賣得更好。家鄉蘋果滯銷,一斤賣幾角錢,她們卻能把一個蘋果賣到9.9元錢。三年時間就把銷售額就做到了2500多萬元。
這四個姑娘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呢?
三妹:這個,別直接把摘完的蘋果放筐里,因為就怕這個蘋果把把其他蘋果扎壞了。所以摘完了之后給我。不會干都出去,出去,出去。
二妹:我會干,我會干。
三妹:從樹上摘完了之后,把這蘋果把剪下去,怕把其它的蘋果戳壞了。再往筐里放。
這個指揮大家干活的是三妹,叫田俊影。在基地,是她的主場,她負責品質把控,摘什么樣的果子,怎么摘,她說的算。今天在地里干活的一共有一百多位果農,這些果農也都得按照她的標準采摘蘋果。
然而三妹卻最害怕一個人,那就是年齡最小的四妹,田汶鑫。
四妹:我厲害,反正比三姐厲害。三姐我今天有多少多少單,你必須幫我發出去,然后三姐就說好好好。
記者:她就得聽你的?
四妹:對。
其實本事最大的,還得數二妹,田冬影。今年的蘋果賣多少錢,全都是她說了算。
二妹:蘋果賣多少錢,是我說了算。我會根據線上的價格和線下的價格去結合,所以我就會定出蘋果的價格。這個是直徑85毫米的蘋果,相當于一二級,這種的我們一般裝在禮盒箱里,(今年)大概是12顆99元錢。
二妹、三妹、四妹,原來在北京、上海、山東工作學習,都是因為大姐田春影回到了山東蓬萊,一起創業。
三妹:你可以出去了。
大姐:嗯,我出去。這就出去。
三妹:你看這摔的。你看這個蘋果給弄的。
大姐:這個地盤是她的我就不敢管。我們在供應鏈這邊怎么去做,我就講開頭,她們去執行。這就到人家地盤我就得。
記者:就得小心點。
大姐:學會做人。
地里的活,大姐田春影確實做不好。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這樣的大姐。
田春影:我們這個就是,這個果肉是黃色的,因為它的糖度已經到一定的時候了,我們都是這樣(在地里摘了就吃)。
看起來大姐田春影像是在這個團隊里打醬油的人。其實她是四姐妹的主心骨,她給其他三個妹妹都分了工,在她的帶領下,三個妹妹現在都可以獨擋一面。所以,一到具體的事情上,不管是摘蘋果、發貨還是調車,她還真幫不上忙。
其實這四個姐妹,是一個永遠都拆不散的團隊。
田春影:這個團隊其實不是我組建的,是我媽和我爸組建的。而且已經組建二三十年了。
記者:你們是親姐妹?
田春影:對。我是82年的,是80后。然后這個就是85后,這是90后,這是95后。就是跟她們在一起,我永遠都是00后。
她們四個是親姐妹!親姐妹一起創業,爭吵肯定有,可是她們和好的速度也快。
田春影:在團隊里面,大家多可以去很快地發表自己的建議,去講出來。有顧慮,然后你就打一頓又能怎樣。
記者:反正還得和好。
田春影:對。
田汶鑫:反正就是我們不一樣。不一樣。
田春影:又開始了。我就說今天會一直唱這首歌。
田俊影:是這樣,我們不一樣。
田春影:跟她們不一樣,然后我走在前面。
田俊影:這樣,我們不一樣。
田汶鑫:應該唱,當你老了,頭發白了,把大姐推出去。
田春影:我還可以賣醬油。
四姐妹從2015年返鄉創業,一開始由于不懂農業,吃過盡了苦頭,用她們的話說,經驗都是用錢砸出來的。一提起這四姐妹,當地的村民都是滿滿的感謝。
田爺爺:感謝她們,對我們幫助不少。也是感謝。
遲蓮英:我們有困難的時候就找她們,和她們合作。
這四姐妹為什么要返鄉創業,她們又是怎么把蘋果一個賣出9.9元錢的呢?
四姐妹的老家在山東省蓬萊市,他們從小跟著父母在東北長大。她們紛紛考上了大學離開了家鄉的小山村,在北京上海山東工作。大姐田春影一年的年薪就有40多萬。
然而2014年,大姐帶著三個妹妹一起辭職,回山東老家賣蘋果。首先反對的就是家里人。
嬸子:你回來就回來,一個都夠冒險的了,你把三個都帶回來了,就是真作,你看多好的工作。多安穩,上哪找那么好的工作。大城市人家去都去不了,你去了那么穩定了,你還往回跑。
她們為什么放棄大城市的工作不做,要回到窮山村里創業呢?
2013年,四姐妹的爺爺去世,大家回到山東老家奔喪。處理完爺爺的喪事后,大姐田春影就發現,無論她走到哪里,二爺爺總是跟著她。
二爺爺:你有水果賣不出去,都那樣。你是不是能把水果推銷到你們大城市,上海,為我們老百姓解決解決負擔。
原來,當時村里水果滯銷。雖然每個鎮都有自發的蘋果交易市場。可是當時,果農們拉到市場上的蘋果多,賺到兜里的錢卻少得可憐,一斤只能賣幾毛錢。
二爺爺希望在大城市工作的四姐妹能幫著鄉親們賣賣。田春影就試著利用網絡給周邊的朋友們推銷。
田春影:大家都說我在別人那里買,還不如在你這買。那個時候就開始,到年底了,大家都開始定禮盒,我們就發覺說,我們這幾個人都忙不過來了。我們沒法在家里做了。因為蘋果都在庫里,所以我們就開始想,那我們要不,就想著那我們回去吧。
越來越多的訂單讓田春影動了創業的念頭。家鄉的蘋果品質不錯,關鍵是要建立一個橋梁,把外面的市場和家鄉的蘋果對接起來,讓好東西賣出個好價錢。這個橋梁一旦建立,不但家鄉的蘋果不愁賣,而且還大有商機。
這蘋果要怎么賣,才能賣得有特色呢?田春影把目標瞄準了自家的妹妹們。她打算讓四姐妹組一個團隊一起賣蘋果,這肯定是一個賣點。而且三個妹妹心里肯定也和她一樣對家鄉有一份情懷。
田春影:她們也會對家鄉有情感,這是一定的,如果說招來一個其他人,不認識的,他未必能夠對我們田家,或者田家村,或者說我們整個家鄉,整個山東有什么情感。
大姐做出表率,她先辭掉了年薪40萬的工作,二妹一看,大姐是真要創業了,就決定幫著大姐一起做,四姐妹一個個地動了返鄉創業的念頭。2015年5月13日,四姐妹齊聚蓬萊。剛到蓬萊四姐妹就立馬行動起來。
2015年,蘋果只買到3元錢一斤。在以前行情好的時候,一斤蘋果能賣到6元錢。就是在蘋果滯銷的情況下,四姐妹竟然把蘋果賣出了9.9元錢一個的高價。
真正要創業了,就不能用以前的方式賣蘋果了。他們不想像普通的小販一樣只是靠辛苦賺點差價。互聯網對于她們來說是一種工具,她們要借助這個工具來賣蘋果。她們在各大門戶網站開起了自己的網店,在朋友圈也發起了號召。
她們把目標消費人群鎖定為城市的白領,走高端路線。一方面要做品質做品牌,另一方面要提高蘋果的附加值。從而幫助果農走出困境。
四姐妹的叔叔和嬸嬸種了多年的蘋果,在田家村,叔叔嬸嬸幫她們把蘋果的質量關。
三妹:首先來說從蘋果的口感來看,要有酸甜的口感,然后還要脆甜。皮還要薄。
有了好的口感,還要選大小合適的果子。
三妹:把手指并攏,不要這樣張開。因為張開的話多大的尺寸就很難把握了。這么大的直徑75毫米的。看把手指拿出來,看一下,三根指頭(能包住)。三根指頭(能包住)這樣的規格是直徑75毫米的。然后再大一些是直徑80毫米的,所以看一下,三根指頭多一些(能包住)是直徑80毫米的。直徑85毫米的話,基本上是四根指頭就能包住的。
四姐妹選定直徑85毫米的蘋果。這樣的果大小適中。9顆這樣的蘋果裝一箱,定價在89.9元錢。平均下來,一個蘋果9.9元錢。
她們把返鄉助農的故事放到了網上,她們的初心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在叔叔嬸嬸的把關下,蘋果的品質得到了保證。從營銷到產品。四姐妹都給了消費者不錯的體驗。她們剛返鄉,就打了個漂亮仗。幫田家村銷售出了38萬斤蘋果。銷售額達到了190多萬。
那個時候人手少忙不過來,都是四姐妹自己去地里摘蘋果,自己到冷庫里去打包。有一天四姐妹干完活回家,累的連爬樓梯的力氣都沒有了,但是她們卻覺得像是在過節。
大姐:老三上樓說,我發覺一個事情,我們說什么事情。她說我發覺我們每天都在過節,然后我們說怎么回事。她說咱們在一起,不就是每天過節。
三妹:所以我覺得我們能在一起我覺得就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以前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四姐妹才能團聚,返鄉創業就算再累,她們心里也是高興的。更讓她們意想不到的是,通過她們的宣傳吸引了更多經銷商來田家村收購蘋果。
二爺爺:她一上網,幫著宣傳就都知道了,來的客戶商販還比較多一點。價錢有提高。
四姐妹漸漸走上正軌,她們的團隊也在逐步擴大,團隊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女同事,按照加入的時間順序,從五妹依次排名。
同事:我是五妹,我是六妹,我是七妹,我是八妹。
2016年10月份,又是一年的蘋果季。靠著去年攢下的口碑,蘋果還沒有下樹,在網上一預熱,她們就能每天接到一千多個訂單,沒幾天就積累下來上萬份訂單。一萬多份訂單,100多萬的銷售額,這對于剛創業不久的四姐妹來說是筆大買賣。
那個時候他們想的就是把訂單及時給發出去。然而讓四姐妹沒有想到的是,忙碌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四姐妹按照制定好的包裝標準把蘋果發了出去,可讓他們意外的是,客戶收到蘋果之后,就像石沉大海了一樣,沒有回應。
大姐:通常情況下,今天發的訂單到明天就會有一些反饋。沒有。等。沒有反饋。到第三天還是(沒有反饋)。用我們的話說,怎么鳥無音信。
四妹: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就比較笨,挨個給客戶打電話。就問反饋。
通過電話,四姐妹才知道發出去的蘋果竟然是酸的。這一批蘋果之所以會出問題,是因為這一批訂單量大,田家村的產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四姐妹就找了一家冷庫,從冷庫直接調取了一批蘋果。沒有了叔叔嬸嬸的把關,果然就出了問題。
大姐:我們作為品牌方來講,我們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的。就是這個蘋果什么時候好吃,哪塊地應該先摘,哪個是陽光充足的地方,哪個是沙土地里最好的,我們是應該去分辨出來的。但是當時我們就欠缺這一點。就是完全是我們對蘋果沒有概念。真的就是沒有概念導致的。
流失掉一個消費者容易,再把流失掉的消費者拉回來就難了,這是做電商的一個難點。為了能挽留這些消費者,四姐妹決定自己掏腰包,再發一批口感好的蘋果。
正是這一次,逼著四姐妹快速成長為鑒定蘋果的行家,讓她們兩年時間,實現財富的兩次飛躍。第一次她們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把銷售額做到了500多萬。
四姐妹覺得,要把品質把控做到位。其實做品質把控是最辛苦的。不僅要到老鄉的地里去收貨,還要在冷庫里盤貨。這個職位到底要讓誰做呢?
采摘蘋果的季節,姐妹四一到基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放鞭炮,驅鳥。
大姐:這就是我們驅鳥用的。它進來它就挑最甜的(蘋果)就來吃,吃兩口,就很挑食,吃兩口就走,然后再換一個。吃兩口再換一個,所以損耗非常大。
堅持在鞭炮前點火的是大姐。
田春影:得有一個犧牲的人站在前面,其實問比她們還膽小。我是膽子最小的,在大家膽怯的時候問就得最堅強。
想幫大姐,卻又不敢往前湊的是二妹。
田冬影:我不是最后一個,也不用上第一個。
鞭炮一響,到處躲的,就是最小的四妹。
田汶鑫:我說實話,可害怕了。
四個人里,調皮搗蛋的就是三妹。
田俊影:我是心疼她們,不讓她們干。我爸說我是個男人,我要保護她們。
其實從放鞭炮這件事,就能看出這四姐妹的不同性格。就像三昧田俊影說的一樣,她要保護她的姐姐和妹妹。于是她就主動抗起了品質把控這件事。
這品質把控到底該怎么做?記者采訪的時候跟著三妹到農戶家去收購了一次蘋果。
三妹:還剩十來棵樹,現在剩的都是條紅吧。對。剩的都是條紅品種。
現在三妹田俊影對于蘋果的好壞一看一個準。
三妹:這個是一二級的。為什么說這是一二級的蘋果呢,就是果光的表面非常好,非常干凈,比如說(沒有)任何的磕碰傷,或者是沒有任何的銹,像雞爪紋。這黃色的一大片區域都是銹。然后這是雞爪紋,比較嚴重的這種。還有這種,疤點比較大的,只能是榨果汁的一些果。
這個就是一二級的果。
老鄉們要按照田俊影的要求,把蘋果按質量分成一二三級。收老鄉的蘋果,田俊影還會順帶幫老鄉干活。
其實這一次田俊影不止是來收好果子的,今年氣候極端很多果子還沒有成熟就注定連級也選不上。這些蘋果田俊影也要收。
田俊影:像這種的,比較嚴重的,不能做三級果的,我一般的情況下,把這種四級的直接運到外地,他們做鮮榨的果汁。我渠道開通了之后,大家都能,給老鄉的話(一斤)也能多出來個一角兩角錢。所以這個對他們來說的話也是一筆收入。盡自己的一個能力,能幫一分幫一分,能幫一角幫一角。
幫助老鄉賣蘋果,好果子要賣,壞果子更得賣,這也是她們返鄉創業的初衷。蘋果入庫以前,田俊影還會跟著果農一起去分級。
田俊影:這個壓車,有分量。
記者:每次來收果子都是這么做嗎?
田俊影:對。每次都是這樣的。因為回去的話還要涉及到分級,所以就會跟著一起去。
記者:老叔,你怎么還把她給捆上了呢。
老鄉:最主要是怕她掉下去。
記者:怕她掉下去。
三妹田俊影的工作不是風吹日曬,就是要在零下2攝氏度的冷庫里,基本沒有在辦公室坐著的時間,她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保證蘋果的品質。
一方面老三做著品質控制。另一方面大姐田春影覺得她們應該在種植、采摘、包裝等各個環節建立標準化。這就是四姐妹財富的第二次飛躍,有了標準化,讓她們2017年的銷售額翻了五倍,達到了2500多萬元。
拿種植來說,種植蘋果四姐妹是外行,于是她們決定跟大型的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
他叫張殿凱,是這個基地種植技術的負責人。在這個基地,隨便用鐵鍬一挖,就能挖出蚯蚓。
小凱:蚯蚓,就是地里從來不打除草劑,每年我們家有15個工人,輪著班鋤地,還有我們家用的全是自己發酵的,羊糞、豆餅還有雞糞、豬糞,發酵完了施肥,我們從來不施化肥。所以我們地里的蚯蚓比較多。
這種生態種的植模式就是四姐妹倡導的。她們還希望更多的果農用創新的方式種出好的蘋果。但是有一條,種出來的蘋果要符合她們的標準。就連采摘也有嚴格的時間控制,一定要霜降之后才能摘。
大姐:早上(氣溫)可能在三四攝氏度五六攝氏度的樣子,現在可能在二十攝氏度,十八攝氏度的樣子。所以溫差大概在十攝氏度左右,那溫差一大,這個蘋果,它的糖度就會好一點,所以就會甜,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我們霜降之后摘蘋果,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實是遵循大自然的規律。
現在與四姐妹合作運營的基地面積已經達到了5000多畝。四姐妹還和全國多個冷庫建立合作,保證最新鮮的水果能在最短的時間到達消費者的手上。靠著對品質把控和標準化,通過雙11等網絡促銷活動,四姐妹2017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2500萬元。蘋果是四姐妹主打的水果。蘋果季一過,她們還會幫老鄉銷售其他水果。
返鄉創業這幾年,她們總共幫老鄉銷售了200萬斤水果。在幫助鄉親們的同時,四姐妹也收獲了財富,也體會到了創業的充實和快樂。
四姐妹:我們是田家四姐妹。
家鄉蘋果滯銷,因為一份幫鄉的情懷四姐妹返鄉創業,營銷經驗、農業知識是情懷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四姐妹一路摸爬滾打,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并且通過積累的經驗,又引領老百姓種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幫鄉助農,情懷影響著往什么方向走,而智慧才能決定到底能走多遠。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