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4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王軍偉、何偉
“芒果臨上市前一個月最為關鍵,這時候能否管護好,直接關系到全年的收成!”在廣西田陽縣農林生態脫貧產業核心示范區的芒果林內,一位皮膚黝黑、精神矍鑠的老人向40多位貧困群眾講授芒果追肥、打藥、修剪技術,大家聽得聚精會神,不時發問。
這是近日記者在田陽縣那坡鎮農村地頭采訪時見到的一幕。眼前這位老人叫莫文珍,今年67歲,是遠近聞名的“芒果大王”,也是帶領群眾搬遷、種植芒果脫貧致富的“領路人”。盡管7年前已卸任那坡鎮尚興村黨支部書記,但他卻沒有閑下來。黨的十九大后,莫文珍主動報名參加了縣里組織的“農民講習所”,將課堂搬到芒果園里,用方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手把手培訓村民芒果種植技術。
“現在國家扶貧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既然群眾這么信得過我,我就必須努力奮斗,帶動更多大石山區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新生活。”望著漫山遍野的芒果樹,莫文珍對扶貧事業信心滿滿。
莫文珍原來居住的谷隆屯位于大石山區,九分石頭一分地,人均耕地不足0.4畝,是當地有名的缺水、缺土、缺糧的特困村。1987年,時任村干部的莫文珍帶領首批16戶村民走出大山,搬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畝種植芒果、甘蔗。
“剛開始我們連芒果什么味道都不知道,更不明白怎么種、怎么管,一晃4年還沒掛果。后來我四處拜師學藝,請專家進屯講課、現場指導,才慢慢摸出門道。”莫文珍說。經過近30年摸爬滾打,他成了芒果種植專家,而“小芒果”逐漸做成“大產業”,帶動越來越多群眾走出貧困。
在接下來的10年里,他共帶領全村14個自然屯220戶1300多人走出大山。1996年,莫文珍被評為全國十大“扶貧狀元”;2000年,莫文珍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種一畝芒果年收入超過8000元,可幫助一戶群眾成功脫貧。如今,走出大山的尚興村群眾靠種芒果日子越過越好。記者在尚興村弄蕉屯看到,村民們都住上了“小洋樓”。
莫文珍雖然不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但國家新一輪扶貧工作給他提供了更大舞臺,他在扶貧脫貧路上繼續“發光發熱”。
2016年5月,田陽縣依托芒果特色優勢產業,啟動建設20萬畝農林生態扶貧產業核心示范區,建成后可解決超過1萬名山區貧困群眾和易地搬遷戶就業問題。莫文珍被聘為負責芒果生產的技術指導員。他不僅用自己的故事激勵人,還將芒果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群眾。截至目前,莫文珍已在田間地頭的“農民講習所”辦了數十期培訓班,多的時候一個班學員有200多人。
來自坡洪鎮雙達村的貧困戶黎功東夫妻倆在示范區管護芒果,一個多月時間已經參加了多場講習培訓。“我們來自大石山區,過去沒有任何手藝,來這里做工不但能掙錢,還能學到芒果種植技術,這要感謝老莫。”黎功東說。
現在的莫文珍是個“大忙人”。大女兒莫艷花說:“父親是一位閑不住的人,讓他歇幾天,他會‘生病’的。”莫文珍對記者說:“我一天不到芒果園,心情都不好。我喜歡到芒果地里,也喜歡講芒果技術。要是哪天我不在了,這些技術帶到土里也沒有用。”
莫文珍家門口貼著一副他自撰的門聯:“窮則徒遷告別山村過去,富而思進再創尚興未來”,橫批是“苦盡甜來”。莫文珍說,能為脫貧事業奮斗是很幸福的,他將帶領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讓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這是我的最大快樂!”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