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08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將農戶的信用值與獲得的金融支持掛鉤
廣西巴馬構建“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必須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2017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縣把貧困治理與金融改革相結合,綜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指標,積極探索建立“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將農戶的信用值與獲得的金融支持掛鉤,為貧困地區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進行了新探索。
構建科學信用體系 解決農村發展資金難題
貸款難、貸款貴是農村發展長期存在的問題,資金短缺也是推進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難點。
到底難在哪兒?“難在農戶貸款額度少、需求急、缺抵押、缺擔保。”農行廣西巴馬支行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
鄉村振興不能缺了金融活水。為切實解決資金難題,巴馬縣創新構建“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巴馬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給每個農戶建立“信用檔案”,村民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積累信用分數。
“無形的信用將成為村民有用的資產。”巴馬縣農村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這5項指標,全村信用戶達到70%以上、有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且全村不良貸款率保持在2%以下的行政村,可評定為信用村。
據介紹,巴馬縣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農戶信用評級、授信情況,免抵押、免擔保為農戶發放信用額度內的小額貸款。貧困戶信用額度最高為5萬元,脫貧后能獲得更高額度授信,以起到鼓勵脫貧的作用。非貧困戶中,會隨著信用等級的增加給予更高的授信額度,最高可達30萬元。
更為關鍵的是,信用貸款實現了一次授信、隨時用信、隨用隨貸、循環使用、利率合理,滿足了農戶融資需求,形成了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了精準扶貧和金融改革的有效結合,并通過財政資金的“無償使用”與金融資本的“有償使用”相結合,培養了農戶“信用好、有錢貸、能致富、錢要還”的市場經濟意識和責任意識。
重建鄉村價值觀 深度構建鄉村治理體系
一般而言,農村信用體系傳統上是以改善農戶小額融資為目的,近年來逐步擴大到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巴馬縣做法的獨特之處在于,在信用評分中下調經濟指標權重并引入社會指標,也就是說,通過金融支持這個杠桿和抓手,讓治理變革悄然從經濟領域拓展到了社會領域。
以信用村評定為例。該信用體系將農戶信用與行政村信用緊密聯結,農戶必須踐行市場的契約精神,單個農戶的失信行為將影響全村信用。多位村黨支部書記告訴記者,一旦單個農戶失信,將降低全村的授信額度,并會提高其他農戶的貸款利率,從而形成了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農村“熟人社會”機制,有效增強了村民的集體榮譽感。
“將抽象的治理理念轉化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優化社會治理在鄉村基層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巴馬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差別化金融支持的手段,把對農戶的支持力度與其踐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熱情程度結合起來,從而凝聚最廣大鄉村居民的強大合力,重建鄉村價值觀,形成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優秀自信的文化生態逐漸形成,鄉村社會愈加和諧穩定。據悉,信用體系幫助農民摒棄了陳規陋習,紅色文化、長壽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等優秀文化廣泛傳承,信用認證成為農民的“道德身份證”,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社會風氣在巴馬縣逐漸形成。
找到治貧鑰匙 建立農村脫貧長效機制
對于貧困地區而言,致貧因素錯綜復雜,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但將提升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作為貧困治理的核心目標,是很多地方脫貧攻堅進程中的工作重心。
貧困地區普遍缺乏資金,但不是僅注入資金就能即刻改變貧困現狀。要“輸血”更要會“造血”,說的也是增強脫貧內生動力這個道理。
巴馬縣委相關負責人說,“五位一體”信用體系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來指導扶貧開發,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從道德轉變、價值重塑、生活方式改變、人格提升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引導貧困群眾奮發向上。
“信用體系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勤勞致富的觀念,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自我發展的信心,不斷提高致富的本領和能力,將脫貧由外在推動轉變為內生發展。”巴馬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五位一體”信用體系有效提升了農村金融供給能力,是破解農村貧困治理困境的一把鑰匙,推動形成了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認為,巴馬縣“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本質上是用金融方法將市場的契約精神與農村的“熟人社會”充分結合,探索建立了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全面加強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黨在鄉村的執政基礎,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相關標簽:巴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