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9-03 作者:佚名 來源:重慶日報農村版
楊仕兵夫婦正在采摘自家的鷹嘴桃。
村民交付分揀后的桃子。
近段時間,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漢葭街道下塘社區的鷹嘴桃熟了,村民楊仕兵除了忙著采摘自己家的鷹嘴桃,還忙著指導農戶采摘鷹嘴桃。
楊仕兵是仙姑鷹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當地種植鷹嘴桃,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目前,在合作社帶動下,下塘社區村民通過抱團種植鷹嘴桃,蹚出一條致富新路。
自己試著干
2012年,在廣東務工的楊仕兵看到當地鷹嘴桃口感好、品質優、銷售旺,便萌生了將鷹嘴桃引回家鄉發展的念頭。因為常年在外務工,楊仕兵自己家的土地多數閑置,平整的地塊被附近村民拿去種植蔬菜。
2013年初,和妻子商量后,楊仕兵決定購買一批鷹嘴桃苗,全部栽種在自家地上。“當時就想自己先試驗種植一下。”
“靠老經驗,不行。”談起鷹嘴桃種植,楊仕兵說,由于是第一次種植,其間遇到很多難題。“前兩年修枝整形、施肥,都是請技術員手把手教。”
2015年,第一批鷹嘴桃即將上市。在外地的楊仕兵接到電話,妻子焦急地說:“樹上的桃子,掉得很厲害。”
“那可是再等半月就要上市的桃子!”趕回家看著滿地的桃子,楊仕兵心痛不已,立刻找來技術員幫著解決。
“可惜為時已晚。”楊仕兵說,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心里不是滋味。“不幸中的萬幸是在技術員指導下,找到了病癥。”
2016年,楊仕兵嚴格按照技術要求管理,當年桃子喜獲豐收。“味香、很甜、口感好,一下子受到顧客歡迎,贏得了市場認可。”他說,桃子上市后,供不應求,當年收入了5萬元。“雖然總量不大,但讓我看到了發展這個產業的希望。”
帶著大家干
“2016年,在賺到第一筆錢后,我就開始一家一戶做工作,發動附近群眾一起種鷹嘴桃。”楊仕兵說,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社區的積極支持,他牽頭成立了仙姑鷹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動村民種植。
他說,下塘社區以黨支部為“圓心”,把會技術、懂管理、有思路的黨員組織起來,建立了“支部+黨員+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由黨員帶頭,轉變村民思路。
在具體的種植過程中,農戶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以土地租賃、現金投資、工資入股、勞務入股等多種方式進入合作社。合作社實行建園、種苗、農藥、肥料、技術、銷售“六統一”模式,解決了農戶在發展過程中缺資金、缺技術、缺銷路的問題,降低了農戶參與種植的風險。
2016年,在社區動員和楊仕兵的努力下,有50戶農戶參與種植,面積達到600多畝。后來,陸陸續續有村民參與進來。目前,合作社共發展90戶農戶參與種植,種植面積1000多畝。
在做大鷹嘴桃種植的同時,下塘社區成功蹚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村民發展的致富之路,結束了社區無主導產業、無增收渠道、無村集體經濟的“三無”歷史。
鷹嘴桃成“搖錢樹”
近段時間,貧困戶寧生會的主要工作就是采摘桃子,然后送到合作社進行分級交售。2016年,在社區發動和楊仕兵的帶動下,她家種植了10多畝鷹嘴桃。“去年開始掛果,第一年就收入了10多萬元。”寧生會說,合作社幫忙解決了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難題,銷售不愁,這個產業做起安逸。
楊仕兵說,合作社與居民簽了訂單,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銷售”,2016年發展的600畝鷹嘴桃今年開始掛果,預計產量30萬斤,收入300多萬。“我們的鷹嘴桃主要銷往主城、廣東和浙江等地。”
下塘社區黨支部書記劉艮生表示,接下來他們繼續擴大規模,發展集賞花、摘果、農事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實現鄉村美、百姓富。
相關標簽:重慶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