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9-03 作者:佚名 來源:科技日報
在科特派的幫助下,山東省莘縣蘑菇大棚發展得風生水起。王延斌攝
每隔一段時間,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科技特派員萬魯長都要到169公里之外的聊城市莘縣朝城鎮食用菌產業園轉一圈。那里的農科驛站,不但是這位山東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專家成果的落腳地,更有大量需求等待他去解答。
一頭連著大院大所大專家,一頭連著雙孢菇種植戶,依托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富邦菌業搭建的“農科驛站”正展現出自己的旺盛生命力。數據顯示,短短三四年時間,這個屬于科特派的驛站就培養了20多位科技致富帶頭人,支撐起當地9家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著朝城食用菌產業園達到年產值1.4億元的高位。
農科驛站發揮作用有其內在邏輯。它依托市場主體,深深地嵌入到當地食用菌產業鏈中,并賦予專家、企業、農民三方“內生動力”;以這個驛站為平臺,全國各地的專家、特派員來到這里,少說多做,創建了分級服務體系,以有限的專家培訓出企業技術員和一線技術能手,企業技術員和一線技術能手負責解決農民兄弟的日常難題,疑難雜癥和新技術則交給專家。這解決了“需求太多,專家不夠用”的難題。
從農業大省山東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農科驛站是什么?依托企業搭建的驛站緣何充滿活力?它如何將專家、企業、農民三方捏合到一起?8月中旬,冒著茫茫細雨,科技日報記者驅車前往莘縣朝城鎮食用菌產業園,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技術員和一線技術能手當“紅娘”
十年來,三營里村民宋士朋形成了一個習慣:早晚各一次,到自己的大棚逛一圈,“這樣才踏實”。與其他務工農民不一樣,這位1986年出生的年輕人覺得“外出打工沒前途”,卻迷上了種大棚,從發酵、播種到覆土,種植食用菌的整個流程他都玩得很溜。他坦言,這些都是從鄉村技術員那里學來的。
三營里村支書宋士辛是宋士朋眼中的“前輩”和技術員。他自己通過“搞棚”發了財,“每年一個大棚十幾萬沒問題”,也帶動了一批村民致富。但宋士辛不貪功,從地上種植到“空中種植”,他學到手的每一代技術都源于富邦菌業及其背后的農科驛站專家團隊。
十八年前,放著公務員不干的宋益勝辭職“下了海”。菏澤農校畢業的他選擇了食用菌作為創業的切入點,并推動成立了富邦菌業。技術出身的人搞農業不一樣。宋益勝喜歡“捯飭技術”,通過自己鉆研和外聘專家結合,他把種植模式從地面提升到空中,又研發出“周年化栽培模式”,讓蘑菇從每年出一輪到天天都能出。
這一系列的經歷讓宋益勝領悟到“掌握不了先進技術就賺不了錢”的道理。于是,在山東省科技廳部署農科驛站之初,他就早早地搭建起“驛站”,進而將各地專家的技術通過驛站轉化到每家每戶的大棚里。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技術轉化鏈條:農科驛站專家們深懷絕技,帶著成果而來,但這些“高深功夫”直接落到每家每戶不現實,農民兄弟也未必看得懂,搞得清,于是類似于“技術紅娘”的企業技術員和一線技術能手便出現了。
他們有技術底子,善于吸收新鮮事物,率先吸收新技術,并動身實踐,待到技術成熟,賺了錢之后,轉身成為“意見領袖”,將專家的技術傳遞給每家每戶。科技日報記者在采訪時,有專家提了一個有趣的比喻:農民兄弟們吃上了健康有營養的“雞蛋”(技術),但他們并不知道生下這只雞蛋的“母雞”,卻只知道是技術員把雞蛋給了他們。
打造“專企農共同體”
畫面上,叉車進進出出,攪拌著秸稈飼料,配上一曲輕快甚至搞笑的音樂,成就了科技特派員宋章田手機里抖音的百萬點擊量。作為驛站專家,老宋說:“我不是為了玩兒而玩兒,是為了宣傳我們的技術。”
他的目的達到了。在富邦農科驛站辦公室的走廊上,老宋連同其他七八位科特派的照片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比如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萬魯長,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濟南實驗站站長任鵬飛、聊城市農科院副院長曹修才……
長久以來,搭建一個聯系專家與農民的平臺不難,難的是如何讓雙方真正互動起來。但破解這一難題,不僅僅是雙方的問題。
來自莘縣科技局的食用菌專家虞子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前不久,江蘇省農科院食用菌首席專家宋金娣不遠千里來到這里,實地查看當地蘑菇病蟲害。這不是宋金娣第一次過來。為什么專家會對這里的菇農情有獨鐘?虞子服透露了兩點——
第一,莘縣是“中國雙孢菇之鄉”。近幾年,這個縣已研發推廣了雙孢菇層架式栽培技術、智能化雙孢菇種植技術等多代技術,可以說,任何一個專家要想觀察中國雙孢菇產業的當下和未來,莘縣是繞不開的地方;第二,大院大所的大專家都想自己的技術能夠在科技顯示度高的地方落腳,也想觀察當地問題,開出藥方,獲取靈感,形成課題,再推而廣之,這是他們俯身基層的動力。
根據記者觀察,富邦菌業是典型的“農民菇”模式,即在財力和技術上支持農民建棚養菇,保護價回收后者的產品。通過驛站,專家培訓了大量的“腿”服務農民,自己還收獲了課題,企業獲得了發展,這使得企業對農科驛站有了強烈的內心認同。
上述種種,展現出富邦農科驛站的另一面:種大棚有趣,吸引更多人乃至80后關注;順應形勢,通過新機制將專家、企業、農民捆綁成“利益共同體”,三者相向而行,產生“1+1+1>3”的效果。
將深奧的技術“傻瓜化”
一直以來,宋益勝有個夢想,“有一天,種蘑菇能像種小麥一樣簡單就好了”。
夢想落到現實不容易。十八年來,他的大棚經歷過三代技術更新,從當初的平地種菇,周年化栽培,直到今天的“1+N”模式(即一個大棚,N個品種切換)。農民們不懂深奧的技術,需要宋益勝通過專家、企業技術員、一線技術員將其“傻瓜化”。
農科驛站的角色是將“種蘑菇更簡單”的理念落地,做成標準,提供技術指導,并細化產業分工,比如菌種、上料、采菇等等。這樣企業干企業的事,專家干專家的事,農民干農民的事,最終都有收獲,至于誰的功勞最大,誰管呢?效益為王。
效益飄紅,讓宋士朋連同周圍的80后小伙伴早已喜歡上種蘑菇。技術復雜的菌種、菌料等環節,交給企業和專家,他只管種好自家大棚,再返銷企業。這一過程中,專家成了“幕后工作者”。而宋益勝承擔了三營里及其周邊村民的部分建棚風險。他有能力,也樂意這么干。技術出生的創業者通常樂于承擔技術升級帶來的些許風險,更能享受到“技術紅利”帶來的超額利潤。
在通向夢想的道路上,專家、企業、農民達成了一致,也將繼續腳踏實地的干下去。
相關標簽:山東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