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09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昔日貧困土苗山寨,如今已“變身”風情龍馬小鎮。圖為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恩施市龍鳳鎮龍馬片區。
龍鳳鎮龍馬村村民龔延祥向本報記者講述土家人的山鄉巨變。
龍鳳鎮柑子坪村貧困戶張禮平(右)在龍馬風情小鎮打工。圖為民俗專家正在給她培訓西蘭卡普相關知識。
夏日的鄂西武陵山區,草木蔥蘢,百花爭艷。5月17日下午,從湖北省恩施州城趕赴龍鳳鎮,穿過層層白云,翻越重重大山,轉過龍鳳鎮龍馬山腰后,視野豁然開朗。
這是青堡村移民搬遷所在地的山間小平原,只見一幢幢飛檐白墻的土家小樓星羅棋布;青翠欲滴的漫山茶園波浪起伏;多條平整的鄉村公路,如金色絲帶飄動。
“以龍鳳為點、恩施為片,在扶貧搬遷、移民建鎮、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先行先試。”2013年初,一場旨在為全國連片特困地區探路子的綜合扶貧改革壯舉,在武陵山深處的恩施市龍鳳鎮推進;286平方公里、7.1萬人口的龍鳳鎮,成為國家綜合扶貧改革試點。
6年過去了,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村田園景象“雕刻”在武陵山腹地。千百年困守深山的土苗山寨,迎來了決勝貧困奔小康的春天。
“生活有了大變化”
在湖北恩施州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林的相冊里,珍藏著這樣一幅照片:一條險象環生的山間峽谷間,五六個村民正抬著豬蹚過湍急的河水……1993年秋,這組《路在何方》的新聞圖片由文林拍攝并在《人民日報》刊發后,引起極大關注。
當時,每到年底,村民要賣“任務豬”,怎么把豬運出去?“只能把豬捆好,由幾個人抬著過河出山。刺骨河水凍得人直哆嗦,賣一回豬,回來都要病一場。”今年54歲的青堡村易遷戶劉大國記憶猶新。
龍鳳鎮副鎮長王東介紹,直到上世紀90年代,龍鳳鎮青堡、龍馬等村兩萬余人,出山只有一條20多公里的山道,要蹚過六七條湍急的河流,還要翻越一處叫手爬巖的險段。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留守難、增收難,是壓在每一個村民身上的難題。
“扶貧搬遷、移民建鎮”,成為龍鳳鎮脫貧的第一步。
怎么搬?如何建?龍鳳鎮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對外廣泛考察學習,對內摸清家底,用一年的時間做頂層設計,出臺了城鄉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土地綜合利用等3項總體規劃,以及交通運輸發展等28個專項規劃,這在全國鄉鎮并不多見。
為讓鄉親們盡快告別山頂上的漏雨土坯房,搬入新建居民點,當地制定了落實扶貧搬遷、土地增減掛鉤、特色民居改造實物補助三項獎補政策,探索企業代建、農民自建、政府承建三種建設方式,推行就地集中安置、自主轉移安置、梯次搬遷改造、民政福利安置四種搬遷途徑,分步實施梯次搬遷。
如今,龍鳳鎮共建成9個中心社區、37個居民點和2個安置小區,引導5716戶2萬多老百姓從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區域搬遷至集鎮、中心社區或居民點。同時,已建成通村進組入戶農村綜合交通網絡,建成一級公路55公里,其他等級公路610公里。
5月18日一大早,記者一行從龍馬村前往青堡村采訪,沿龍馬集鎮至青堡的盤山公路一處掛有“龔大爺土特產”的吊腳樓格外引人注目。
房主龔延祥今年79歲,老兩口剛從山上打豬草回來,正在房前忙著準備豬食。“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我們現在養了100多只土雞子,還有兩頭豬。10畝多山地全部栽上漆樹,每畝有1500多元的生態補償獎勵資金。我們建起香菇大棚,發展了3000個菌棒。還有農家光伏發電,今年收入能過3萬元。”見到記者,龔延祥瞇著眼睛高興地說,“現在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羊肚菌煮臘肉、臘豬蹄燉硒土豆、爽口蕨菜、楊梅酒……在青堡村花枝客舍農家樂,來自武漢、重慶等地的游客大快朵頤。客舍主人陳興德不停地往火鍋里添加新鮮羊肚菌。“這菌菌,在我們那里可要好幾百塊一斤哦,不怕把你吃窮了?”游客們打趣道。“菜是自家種的,酒是自家釀的,放開吃,敞開喝。”陳興德笑聲朗朗。從高山搬下來,住進易遷小區,陳興德過上了好日子。
產業鏈上拔窮根
“轟隆隆,轟隆隆……”4月24日,天氣晴朗,在龍鳳鎮龍馬村抹茶基地,20余名工人操作4臺采茶機分頭分塊作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下午,這些剛剛采摘下來的鮮葉就送到了恩施州龍馬新果實業有限公司的抹茶生產車間,一筐筐綠茶進入流水線,吐出青翠欲滴的抹茶粉……
2018年1月,按照“恩施所需,杭州所能”的東西部協作計劃,浙江新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當地茶企聯合組建恩施州龍馬新果實業有限公司。短短半年時間,一座集生態茶園和標準化茶廠為一體的現代化茶葉示范產業園在龍馬村拔地而起。
隨即,龍鳳鎮采用“村委會+公司+農戶”的方式在龍馬、碾盤、貓子山、柑子坪、佐家壩村發展抹茶基地1300余畝,農戶將茶園托管給村集體經營公司,由公司收取少許托管費,統一管理茶園。“茶農只負責除草、施肥,收益都歸茶農。”龍鳳鎮碾盤村第一書記陳思軍介紹說,“我們過去只采春茶,夏茶、秋茶基本都撂荒。恩施州龍馬新果實業有限公司來后,可以采三季,并統一了種植標準,用上了采茶機,每畝茶園每年增收約3500元,帶動了1000余戶茶農增收。”
“以前家里勞動力不夠,眼見茶葉一天天變老摘不完,急人”。說起發展抹茶,貧困戶唐清玉感觸最深,她的丈夫劉家友臥病在床,離不開人照顧,家里的3畝茶園沒人采,處于半荒廢狀態。現在,茶園由專業公司管理,唐清玉在家邊照料丈夫邊織西蘭卡普出售,實現了“人在家中坐,錢從茶園來”。
“6斤鮮葉可以做成1斤碾茶、抹茶。這里的茶葉品質好又富硒,供不應求。”恩施州龍馬新果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利華介紹,這些來自大山深處的嫩葉加工成抹茶后,漂洋過海出現在日本東京、大阪或靜岡等地的餐桌,抑或進入星巴克、伊利、娃哈哈等知名品牌的咖啡、酸奶、蛋糕、冰淇淋中。
恩施市副市長彭巍介紹,借力富硒、生態、綠色等優勢,龍鳳鎮始終將產業扶貧作為綜合扶貧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招,將重點產業定位在“旅游+”“硒+”“生態+”等方面。以市場主體為龍頭,引進培育企業2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1家,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帶動1.2萬戶農戶入社,把90%以上的農戶綁在產業鏈上。截至目前,龍鳳鎮三產結構比已由2013年的32:49:19調整為25:38:37。
“我們還按照‘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的原則,建成茶葉、煙葉、蔬菜、小水果等特色產業基地6.2萬畝,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一村一品、一區一園’的產業發展格局。”龍鳳鎮黨委書記程俊毅介紹,全鎮80%耕地變成特色產業基地,70%農戶跳出傳統種養模式融入現代產業鏈,成為懂技術、懂銷售、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018年年底,龍鳳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11950元。
創新金融“促蝶變”
“瞧,這就是我的花果山,有葡萄、提子、獼猴桃、空心李……”4月25日,在龍鳳鎮杉木壩村,龍鳳聯強農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榮笑呵呵地說。
山的對面,是她的養殖場。從2007年開始養豬,如今方榮的聯強公司產值從200萬元增長至5000萬元,生豬年出欄規模從3000頭增至2萬頭。2014年,方榮以600元每畝的價格租賃了公司周邊的800畝石漠化土地,“發展‘豬—沼—果’循環農業,讓荒山披綠,也讓四季瓜果飄香。”
“企業發展的每個關鍵節點,都離不開‘扶貧互助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金融扶持。”方榮告訴記者,她不僅在這個合作社解決了發展資金問題,還有分紅收益。
“三農”融資難是全國性問題,龍鳳鎮已有破題。2015年5月,恩施市政府牽頭在龍鳳鎮試點組建“專業合作社扶貧互助聯合社”,從扶貧專項資金中拿出2000萬元入資,再組織需融資的專業合作社注資入股。
“目前有40家專業合作社入股1658萬元。”龍鳳鎮金融辦主任程文新告訴記者,有了資金擔保,注資入股的專業合作社就可以按照1:5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也可在互助社內部拆借、過橋,降低融資成本。
方榮的聯強公司就是入股的40家專業合作社之一。“公司入股了100萬元,6%的利息。可貸款500萬元,無需房產抵押,10天就到賬了。”方榮說,入股近5年,已得分紅收益37萬余元。
此外,該鎮還在15個村各組建了一個“村級扶貧互助社”,以同樣的模式幫助個體農戶解決貸款難問題。吉心村村民朱有壽領到一張額度為5萬元的農民信用卡,這也是湖北省首張農民專用信用卡。這款農民信用卡無取現手續費、無年費、無滯納金等費用,還款期限長達12個月。“以前買肥料時資金周轉不過來,現在直接刷卡,真方便!”
如今,該鎮已形成了“兩社兩司一卡一庫一平臺”金融扶貧體系。兩社即專業合作社扶貧互助聯合社、村級扶貧互助社;兩司即小額貸款公司、小額擔保公司;一卡即農民信用卡;一庫即農村信用體系庫;一平臺即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這一體系已累計為企業、專業合作社及種養大戶融資5.3億元,發放農民信用卡100張,總授信額度339萬元。“政府承擔70%的責任,有了話語權。”程文新道出了這一模式成功的關鍵秘訣,“政府有擔當精神和決心,所以才能辦成!”
龍鳳鎮還探索創新農村產權交易機制。率先建成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并制定規范的交易流程,不斷理順交易秩序,將農村產權交易與擔保融資有機融合,開辟農民收益新途徑。平臺建立以來,已在全市實現“12萬畝資源變資產、8億元資金變資本、3萬農民變股民”,為43家企業開展“兩權”抵押貸款1.04億元;為38家企業開展“遠程流動金融倉儲”貸款2.3億元。
6年來,龍鳳鎮有序實施項目158個,累計完成投資24.1億元,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層治理、基層黨建這“四基”為支撐的四梁八柱綜合扶貧改革體系基本形成。
相關標簽:恩施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