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09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摸底種質資源 保護農業“芯片”
——第三次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啟動
農作物種質資源被喻為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支撐鄉村振興、滿足國民營養健康需求的戰略性資源。
按照農業農村部有關方案的安排,6月26日,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舉辦“第三次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啟動會暨培訓班,為摸清北京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家底”做足準備。在深層意義上,“摸家底”的目的主要是為全市作物種質資源“建檔立卡”,保護北京農業的“芯片”。
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是農業“第1號任務”
通俗講,農作物的種質資源是指與農業相關的,能夠用于育種或生物資源研究的資源材料。可以說,農作物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和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線”。
近年來,隨著氣候、自然環境、種植業結構和土地經營方式等發生變化,大量地方品種消失,而人類未來面臨的食物、能源和環境危機的解決都有賴于種質資源的占有。因此,查清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保護攜帶重要基因的資源迫在眉睫。
從產權保護的角度看,進入二十世紀后,“種中國大豆侵美國權”生物海盜的案例常有發生。中國作為遺傳資源稟賦豐富的國家,在當前的國際競爭中,農作物種質資源是國家的核心利益。
據悉,原農業部自2011年起就著手謀劃布局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2015年2月,原農業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印發了《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把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被列為“第1號任務”,認為是最基礎、最緊迫的環節。
據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管理處處長王藝中介紹,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的工作方案也已出臺,需要有關單位充分認識普查與搜集行動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重視程度,積極開展相關工作。
摸清“家底”助力北京現代種業發展
近些年,在“北京種業規劃”等政策利好下,北京市在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王藝中列舉了四個方面的成績:一是成為全國種質資源保存集中地,二是建成較完備的資源保存體系,三是作物種質資源基因型鑒定走在全國前列,四是地方特色老品種挖掘利用初現成果,為下一步開展普查與收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北京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面臨著新的挑戰。”對此,他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一是特有特異的種質資源消失風險加劇。中國農科院對已完成匯交的湖北、湖南等6省普查數據進行統計,發現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地方品種的數量分別減少了70%和51%。隨著北京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速,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種植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可以預計我們的地方品種和野生種等特有特異種質資源消失的速度更快。
二是優異資源和基因資源發掘利用嚴重滯后。目前主推品種對種質資源的利用仍然不足,已開展深度鑒定的資源占比低,種質資源表型精準鑒定、全基因組水平基因型鑒定以及新基因發掘不夠,不能完全滿足品種選育對優異新種質和新基因的需求。
三是種質資源管理參與度和共享度不夠。一方面,由于我國研究工作績效機制問題,種質資源工作成果尚難以得到公正的評價,導致種質資源保護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另一方面,由于共享機制不到位,公益性保護與商業化利用之間缺少有效的紐帶,使得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無法調動企業及社會力量來參與完善種質資源保護管理體系。
因此,盡快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和搶救性收集,查清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搶救性收集瀕臨消失的資源,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編目保存、數據庫建設以及保護性開發符合北京現代種業發展需求,有助于推動北京現代種業發展。
圍繞五大任務實施好普查和征集行動
啟動會上,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張連平介紹了《第三次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將在11個普查區和5個系統調查區普查與征集糧食、經濟、蔬菜、果樹、牧草、綠肥等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種植歷史可追溯到1981年前育成品種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具體任務主要涵蓋以下五個方面。
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征集。對海淀、門頭溝、房山、通州、順義、大興、昌平、平谷、懷柔、密云、延慶11個涉農區開展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其中就要查清糧食、經濟、蔬菜、果樹、牧草、綠肥等栽培作物地方特色老品種的分布范圍、主要特性以及農民認知等基本情況;基本查清重要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的種類、地理分布、生態環境和瀕危狀況;同時,分析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對農作物種質資源演變趨勢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征集古老、特有、特異作物地方品種和珍稀、瀕危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的種質資源220-330份。
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在門頭溝、房山、大興、平谷、懷柔5個涉農區,進行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收集各類珍貴種質資源400-500份;對征集和收集的種質資源進行鑒定評價和編目保存550份以上。
對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編目保存。要系統整理全市種業科研院所、企業及個人已保存的、這次行動普查與征集的、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的種質資源數據信息,建立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按照有關規定開放共享。編寫相關的報告,研究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措施于可持續利用模式。
注重種質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結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工作部署,對具有重要潛在市場價值的“京味”鄉土資源進行提純復壯、挖掘利用和開發推廣。還將交流引進其他省區市優異地方特色種質資源100份,從中篩選出適宜北京的種質資源進行推廣利用。
開展畜禽、水產遺傳資源調研。查清北京地區這兩類遺傳資源的主要種類品種、存量分布、特征特性等基本情況,形成調研報告,提出保護利用的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按照《方案》時間表,這次實施期限是2019年4月到2021年12月,大概要持續2年半的時間。其中明確,2021年底前,初步建成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按照“邊保護邊利用”的原則,2020年到2021年將對普查中發現的優異本土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交流引進外埠優異地方特色種質資源,在京開展種植評價。
相關標簽:北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