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18 作者:佚名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有一種情誼叫共同奮斗,有一種牽掛叫京蒙情深。
京蒙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北京市和我區在產業合作、人才培訓、教育醫療、勞務協作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京蒙扶貧協作已經成為內蒙古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
從對口幫扶重點地區只有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到新增通遼市、興安盟,再到北京市16個區攜手內蒙古31個國貧旗縣,高頻次對接互訪,“組團式”合作幫扶,推動了幫扶重心下移、橫向拓展,一幅扶貧協作合力攻堅的磅礴畫卷在京蒙大地徐徐展開。
全局動員,立體推進精準對接
6月,一場喜雨過后,正鑲白旗星耀鎮沿途的山頭郁郁蔥蔥,山鄉村野煥發出勃勃生機。星耀鎮龍王廟村不遠處,京蒙扶貧協作項目——北京月盛齋正鑲白旗現代畜牧業產業園項目的優質良種肉牛育肥養殖基地和優質高產飼草料基地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億元,分兩期實施,,計劃建設集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活體和冷凍肉儲備、產品銷售、技術示范推廣為一體的綜合現代化綠色畜牧業園區。其中,一期建設2000頭優質良種肉牛育肥養殖基地和1.3萬畝自有優質高產飼草料基地,將帶動周邊農牧戶以土地租賃、勞務、牲畜購銷經紀人等形式增加收入,形成“企業+基地+農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并為首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鮮牛羊肉等畜產品,從而實現生態良好、農牧民脫貧增收和企業發展壯大的多贏局面。
北京企業落戶正鑲白旗,是京蒙扶貧協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從首都到草原,乘著京蒙扶貧協作的浩蕩東風,我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深入開展高質量的互動和對接,讓扶貧協作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2018年4月,北京市與我區簽訂《全面深化京蒙扶貧協作三年行動框架協議》,進一步明確未來3年扶貧協作任務。2018年,制定了《貫徹落實京蒙扶貧協作三年行動框架協議實施方案》《京蒙扶貧協作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支持北京市企業開展扶貧協作產業合作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8年7月、2019年3月,兩地分別簽訂2018年、2019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協議,搭建起聚力脫貧攻堅的四梁八柱,北京市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成為內蒙古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018年以來,北京市各級財政援助資金為貧困地區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為有力推動扶貧協作項目精準落地、有效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8年起,北京市建立扶貧協作資金增長機制,2018至2020年3年投入財政援助資金由9.92億元增長到29.75億元。與此同時,北京市各區、鄉鎮主動安排財政援助資金用于支持對口幫扶旗縣,形成了市、區、鄉三級立體式財政援助資金支持體系,2018年北京市對我區國貧旗縣縣均投入達到3908萬元,位居全國前列。
我區與北京市創新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機制,通過采取因素法分配資金、下放項目審批權限、建立京蒙扶貧協作項目庫、強化項目可行性論證、強化資金項目監管等鏈條式管理方式,確保資金使用、項目安排聚焦貧困村、貧困戶,提高項目減貧效果。
數據顯示,2018、2019兩年,京蒙扶貧協作項目達到585個,涵蓋產業合作、人才培訓、教育醫療、勞務協作等多個領域,通過項目幫扶,17.8萬名貧困人口在京蒙扶貧協作中受益。
攜手共進,同心筑夢。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京蒙扶貧協作實現了以點帶面、從線到片、立體推進的良好開局,書寫出共同奮斗的新篇章。
項目落地,扶貧效益加速釋放
背靠首府、面向首都,烏蘭察布市的發展定位成了緊抓京蒙扶貧協作的良好機制和平臺。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是“慕名而來”的代表企業之一。2015年,該公司與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簽訂投資建廠協議,成為烏蘭察布市馬鈴薯深加工企業中的領頭羊,“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鏈條得到有效延長。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的落戶不僅是烏蘭察布市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轉移的一大成果,更是我區推動京蒙對口幫扶的重要舉措。
“這里的馬鈴薯產量大,當地政策也非常好,所以我們考察之后很快就簽約了!惫矩撠熑私榻B,目前,公司投資8億元的二期工程已于去年初開工,預計到2020年底全部投產,可帶動當地馬鈴薯、果蔬、豆類等農產品種植面積10萬多畝,涉及種植戶8000多戶,為當地提供600個就業崗位。
產業是興旺之基,致富之源。京蒙扶貧協作開展以來,京蒙兩地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將扶貧協作資金的70%以上重點用于產業扶貧。同時,進一步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專業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大格局,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赤峰市林西縣實施240萬只金雞產業扶貧項目,直接扶持貧困人口2391人;
2018年以來,巴林左旗將2000多萬元京蒙扶貧資金投入到對貧困戶覆蓋面大、帶貧效果明顯的笤帚苗產業中,年加工量8000萬把,年產值5.6億元,帶動貧困戶4156戶;
北京綠豐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在興安盟突泉縣投資5.7億元,規劃飼草料基地10萬畝,年出欄肉牛13萬頭,目前已帶動貧困戶1萬余戶,戶均增收2000元……
一項項舉措精準發力,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牧業產業基地和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內蒙古開花結果,為我區產業發展再添活力。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164家企業到31個國貧旗縣參與扶貧協作,到位投資53.31億元,共建產業園區31個,援建扶貧車間123個,帶動1.4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深化合作,結對幫扶不斷升級
5月12日,由北京市東城區衛健委負責人帶隊,普仁醫院骨干醫生組成的6人醫療小分隊,冒著蒙蒙細雨,走進了烏蘭察布市化德縣。這是東城區衛健委及部分區屬醫院與化德縣衛健委、縣級醫院按照對口幫扶協議精神,開啟的第四次健康扶貧協作的援蒙之行。一系列的醫療幫扶行動,不僅讓化德百姓得到了首都專家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也促進當地醫務人員專業知識和診療技術的提升。
合作,不斷升級。京蒙扶貧協作,從最初的資金投入、物資捐贈到干部援助、人才培養,再到如今的產業幫扶、深度協作,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推動北京地區人才、資金、技術向我區貧困地區流動,扶貧協作的模式不斷升級。
加強人才交流——推進干部和人才雙向掛職、雙向交流。2018年以來,北京市累計選派143名黨政干部、599人次技術人才到內蒙古掛職和服務。我區累計選派234名黨政干部、1558人次技術人才到北京掛職培訓學習,為扶貧協作事業輸送了寶貴的智力資源。
拓展勞務協作——著力構建線上線下求職綠色通道,優先為有意愿轉移就業的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018年以來,舉辦京蒙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93場,舉辦京蒙勞務協作培訓班360期,培訓貧困群眾12612人次,幫助3.3萬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深化消費扶貧——充分利用北京市消費大市場,發揮自然生態優勢,與北京多措并舉推動大宗優質農畜產品進京銷售。2018年,我區累計完成扶貧特色產品進京銷售16.23億元,帶動5788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借助北京市受援地區消費扶貧產業雙創中心,搭建內蒙古展區,通過線上、線下、實體三種營銷模式,打造綠色農畜產品進京“直通車”,匯集了7個盟市、31個國貧旗縣120余家企業、1200余種產品。京東集團與內蒙古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為31個貧困旗縣在京東網站上設立“內蒙古貧困旗縣特產館”。2018年我區累計完成扶貧特色產品進京銷售16.23億元,有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攜手結對幫扶——北京市16個結對區255個經濟強鎮、390個村(社區)、431家企業、236所學校、176家醫院與我區31個國貧旗縣248個鄉鎮、412個貧困嘎查村、287所學校、192家醫院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通過結對,雙方在人才互派、專業技術指導、企業引進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2018年以來雙方各層級、各領域共對接2000余次,達成協議953份,北京市社會各界向內蒙古貧困地區捐款捐物2.97億元。
跨越千里,京蒙情深。京蒙扶貧協作,是先富帶動后富的實踐,更是傳授先進經驗、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實現東西部互補共進的最好機遇。從發展“末端”直接對接發展“前沿”,產業合作、人才培訓、教育醫療、勞務協作等多個領域的深入協作,為貧困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暖風吹來,首都北京的理念、技術、產業、資本、市場等優勢資源正在北疆大地上生根發芽。點對點、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實現從縱向到橫向的深度延伸,京蒙扶貧協作不斷推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