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17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今年4月,江西省宣布萍鄉市蓮花縣和吉安市遂川縣成功摘掉“貧困帽”。兩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為全國革命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略探索新路徑。昔日窮山村如何煥發勃勃生機?記者近日對兩縣進行了走訪調查。
江西省蓮花縣探索“家庭型”“入股型”“集體型”等扶貧車間模式,創建扶貧車間77家,吸納貧困群眾就業540人,帶動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攝
紅色資源推動共享共贏
6月初,走進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映入眼簾:近處新樓矗立,流水潺潺,遠處青山連綿,綠意盎然。
此時,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采茶戲《將軍回鄉》正在村舞臺上演。這部由沿背村村民自發組織成立的演出劇目,講述的是上世紀50年代,開國將軍甘祖昌放棄優厚的軍隊待遇,毅然回到故鄉蓮花縣務農、率領鄉親們治窮扶貧、建設家鄉的故事。舞臺上,一個個演員用質樸的表演,詮釋著他們對甘祖昌夫婦崇高的敬意;舞臺旁,LED屏幕顯示著演員們的臺詞;舞臺下,拉著二胡、敲著鑼鼓的老師傅們用心配樂;觀眾席上,黨員和群眾們聚精會神,情到之處不禁頻頻鼓掌。
50多年前,甘祖昌將軍帶領農民修水渠、建橋梁、辦企業,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福祉的同時,也為這一方革命老區留下了薪火相傳的紅色精神。50多年后,依托甘祖昌故居和甘祖昌將軍帶領村民艱苦奮斗留下的紅色資源,甘祖昌干部學院應運而生。將紅色教育培訓作為推動革命老區脫貧的有效抓手,蓮花縣走出了一條紅色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
在籌建甘祖昌干部學院過程中,特別注重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大力發展“紅色教育+民宿”經濟。通過“村民自營+政府指導”等發展模式,當地村民興辦起民宿,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
看著一批批外地人來到村里,1969年出生的村民甘兵連早已習以為常。甘兵連是沿背村16號民宿的負責人。這兩年,隨著自己的家被列為村里的民宿點,自己的生活也是越紅火。憑借精心管理,甘兵連本人被沿背村評為優秀民宿戶。
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加入民宿的隊伍。目前,全村的民宿戶數已由最初的10戶發展到50戶,可同時接待學員吃住200余人。民宿戶均月收入4000余元,多的達上萬元。民宿戶正從沿背村向周邊的鄉鎮村莊輻射發展。
紀念館、老街坊、民俗區……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遂川縣依托獨特的紅色歷史、古色人文、綠色生態資源,推進旅游旺縣。以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為主體的紅色文化教育核心,以紅色主題為元素,紅色文化街區把老街串珠連成紅色旅游之環。通過推進“紅綠”產業融合,打造金桔園、茶葉園、井岡蜜柚園、油茶園等特色農業產業帶,形成紅色旅游與綠色產業相互支撐、互促共贏的發展格局。
遂川縣草林鎮推進黨建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興建井岡蜜柚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探索“支部引路、能人帶路、產業鋪路、貧困戶上路”的精準脫貧之路,該基地通過土地、資金、勞務等形式吸納456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帶動全鎮212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攝
產業發力助推高質量脫貧
發展產業、實現就業,是穩定脫貧的核心和關鍵。遂川縣高坪鎮車下村黨支部書記張冬梅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了這個道理。
地處湘贛兩省三縣交界之地的車下村,是遂川縣西南邊陲的一個偏遠山村。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等原因,過去村民僅靠種幾畝田和外出務工謀生,沒有特色產業,村民也缺少脫貧的技能,高質量脫貧問題異常困難。
“產品要想賣得好,必須要有自己的加工廠和品牌。產品質量有了保證,產業發展才能走得長遠,種植戶才能真正實現脫貧。”張冬梅對記者說。
經過調研,依托當地茶葉、油茶、筍干等豐富資源,張冬梅帶領村民,確定把油茶和茶葉作為村里的致富項目,創造“公司+合作社+農場+基地+農戶+電商”的模式,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目前,車下村村民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2016年以來,遂川縣從“兩不愁三保障”入手,著眼疊加政策紅利,放大幸福效應。對有勞動能力但缺資金、技術的,通過生產獎補、信貸扶持、培訓就業等,將貧困群眾領上產業和就業脫貧的“快車道”。目前,遂川縣共培育扶貧合作社155家,建設產業扶貧基地109個,電商站點服務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僅2018年就帶動5300多戶貧困戶發展茶葉、油茶等六大傳統富民產業。
立足村已有特色傳統產業,致力形成“一村一品”產業,也是蓮花縣在打造富民產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如今,蓮花縣各貧困村紛紛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精準扶貧協議書,以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做到“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實現戶有增收門路,建立了油茶、果樹、百合、藥材、蔬菜等種植園和生豬、黃牛、土雞等養殖業,精準發力拔“窮根”、改窮業。
今年5月,蓮花縣良坊鎮梅州村貧困戶顏光宜看著載滿肉牛的大貨車抵達欄舍時,露出了笑容。“以前是養牛耕田,現在是養牛賺錢。現在的這些‘扶貧牛’,以后就是‘致富牛’。”顏光宜告訴記者,扶貧牛的到來,讓自己對早日脫貧充滿信心。
推廣“扶貧牛”合作養殖,是蓮花縣良坊鎮今年在梅州村等3個村試點的一項新項目。梅州村村支部書記顏光前介紹說,這一項目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養殖模式,即企業統一采購架子牛,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提供飼料配方,統一回購育肥牛,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參與日常管理和飼養,貧困戶通過小額信貸政策投資入股分紅。
“企業負責免費提供飼養及繁育技術支持,政府提供養殖資金小額貸款支持,按照縣里的扶貧政策補助農戶,并免費提供牲畜保險、鄉鎮獸醫醫療支持,解決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顏光前說。
目前,蓮花縣采取“企業+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龍頭企業以合同價格優惠、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帶動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精神扶貧”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脫貧摘帽,在于不返貧。蓮花縣和遂川縣雖已成功摘帽,但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仍不可掉以輕心。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遂川縣尚有2400多戶5100多人未脫貧,蓮花縣未脫貧900多戶2200多人。“在貧困人口中,重大病患者、孤寡老人、重度殘疾人、失能者等特困群體比例較高,亟需民生兜底保障發揮關鍵作用。”蓮花縣民政局局長彭金強介紹說,
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階段,相比于“物質扶貧”,“精神扶貧”更為重要。“志智雙扶”,讓扶貧對象從“賴”中走出來,既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現實需求,也是拔除貧困之“根”。
位于蓮花縣琴亭鎮的幸福村,曾是江西省“十三五”重點貧困村。幸福村第一書記王艷玲來了后,通過對接政府部門、幫扶工作隊、幫扶干部,多渠道籌資在全縣建立首家“第一書記愛心超市”,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
按照規定,村里的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改善家居環境衛生、參加公益活動、掌握扶貧政策知識等方式,可獲取相應積分獎勵,每月在愛心超市”兌換糧食、生活用品等物品。
“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愛心超市’的運營,激勵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比著干的精氣神,使其能夠主動投身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王艷玲說。
遂川縣高坪鎮黨委書記袁金華認為,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基本點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改變貧困群眾“等靠要”觀念。為此,要充分發揮支部引領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把有勞動能力的“帶起來”,無勞動能力的“保起來”。
“要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相結合,加強與貧困戶的心靈溝通,用精準扶貧成效和精準脫貧典型引導貧困戶樹立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觀念,”蓮花縣委書記張運來說。
相關標簽:萍鄉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