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1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本報記者朱海洋
一生很短,奉獻給一項事業,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強悍的定力。汪禮國就做到了:在學界,他功成名就,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就有13項;在政界,他當選省人大代表、被評為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在業界,他一手將浙江省江山市的蜂業規模推至全國各縣的冠位,被蜂企老板、萬千蜂農奉為“蜂王”。
這究竟是怎樣一位神人?
愛上科研
高中畢業后,憑著內招機會,剛成年的汪禮國進入江山市農業局。
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汪禮國被送到了當時的浙江農大,師從剛從基層蜂場上調,之后擔任浙大蜂業研究所所長的陳盛祿。在40個學時的專業課以外,汪禮國的任務是幫助導師創建蜂場。
然而,初登“蜂場”的汪禮國卻被狠狠蟄了一下。他養的蜜蜂采了茶花粉,死掉了。
“茶花中毒是困擾中國蜂學界的一大難題,不怪你。”陳盛祿說。
一年學習時光告罄,帶著遺憾,汪禮國回到了江山。他當然不甘心,自創實驗蜂場,開始了茶花中毒的研究。
每有地方報告中毒,汪禮國便聞訊趕往。為細致觀察,他常趴在蜂箱前幾個小時。一次趴得久了,摘掉包在頭上的衣服,霎時,暴怒的蜜蜂竄了出來,他被狠狠蟄了37口。
被蟄的結果是,汪禮國終于掌握蜜蜂中毒后的整個過程,以及具體的形態、特征。接下來就是病理學分析。由于當地條件有限,汪禮國只能趁休息日坐七八個小時的慢車,泡在省城實驗室,再趕在周一上班前回到江山。
功夫不負有心人,汪禮國驚喜地發現,原來導致幼蟲中毒的是在茶花蜂蜜中有種叫“茶皂甙”的多分子物質。經過反復試驗,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只要把成年蜂和幼蟲分區管理,同時把茶花花粉和蜂蜜單獨存放,不讓幼蟲吃,多喂白糖水,加喂檸檬酸、維生素、多酶片即可。
1982年,汪禮國率先發表了論文《蜜蜂茶花中毒防治初探》,困擾業界許久的難題竟然被一個年僅20歲出頭的小子破解,研究成果一發布,汪禮國頓時名聲大振。至此,茶花王漿和茶花花粉成功走向市場,整個采蜜期延長了40天,蜂農全年可增收20%。
成果迭出
上世紀80年代,江山蜜蜂是清一色的低產蜂種,提高產能是必經之路。汪禮國決定從種質資源入手,通過蜂種雜交來改良品種。
幾年里,佳音不斷,江山王漿的單產一路從最初的300多克增加到500克,又提高到800克,最后還邁過了1500克大關。
得知導師也正研究蜂種改良,汪禮國馬上自告奮勇,加入到“閉鎖育王技術研究”的課題組內。
不久后,新一代高產蜂王“浙農A系王漿高產蜂種”出爐,年產王漿達到4600克,有位蜂農的王漿單產竟達7600克!
蜂種改良引發了江山蜂業的一場革命,也因為這項成果,課題組摘得國家發明二等獎。
此時汪禮國卻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追花養蜂,總是看天吃飯,如果碰上連續陰雨,蜜蜂常常吃不飽。為何其他動物都有飼料,唯獨蜜蜂沒有?
過去,昆蟲飼料只能用植物性蛋白,原因是“吃葷”后難以消化,還會有毒副作用。他另辟蹊徑,在花粉、大豆內加入動物性蛋白蠶蛹粉,再輔以多酶片和維生素,驚喜地發現,上述問題竟解決了!
好幾家公司慕名前來,甚至還有開價30萬元一次性買斷成果的。30萬元在80年代中期可以在縣城買上10套百平方米的住宅。
起初真有些猶豫,三思后,汪禮國決定放棄,聯系上兩家全國性雜志,主動公開飼料配方,大伙無不為之震驚。
30萬元換成了28塊錢的稿費,汪禮國卻不后悔:“下雨天,看到蜂農沒有因缺少蜜蜂飼料而再愁眉苦臉,那種快感和樂趣真是錢買不來的。”
跑贏“死神”
1994年盛夏,汪禮國常感口干舌燥、咽喉灼痛,脖子上長出幾顆腫塊。原以為是淋巴炎,在醫院工作的妻子一直勸他盡快檢查。可汪禮國實在太忙,兩個月后,才踏進了醫院大門。
醫院的診斷很直白:不是淋巴癌,是鼻咽癌,已經全面轉移,來得太晚了……
此時,汪禮國才意識到嚴重性。讓汪禮國更揪心的是,手上的國家級項目涉及6位跨省專家,已完成8成,就差最后的數據整理和論文撰寫。作為牽頭人,他必須善始善終。
汪禮國被折磨得面目全非,白細胞直線下降,遠低于常人標準,服藥無濟于事。可他哪里還等得及?這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稍有好轉,汪禮國就拿出數據整理。家人相勸無效,只能為他特制木椅,一側放置計算器,另一側可伏案寫字。一年時間,竟坐壞了3把木椅。
不知不覺,大家驚訝地發現,“死神”似乎已將這位強者遺忘。汪禮國一連完成3個項目的匯總、鑒定和申報。1996年春節過后,他四方游走,有時一走就是半個月。
那年春天,汪禮國的課題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夜以繼日完成的可行性報告《江山市優質蜂產品基地建設》正式獲得國家科委立項。
從此,他更忙了,早將癌癥拋之腦后。30多年間,他先后出版了5部專著,發表了68篇學術論文,獲省部級以上獎21項,其中17項是病后完成的。
蜂業“蜂起”
在汪禮國的帶領下,江山蜂業飛速發展,早在1993年規模就躍居全國首位,2001年被命名為“中國蜜蜂之鄉”。如今,當地養蜂戶發展到2970多戶,蜂產品企業發展到33家,全市蜂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
所有人都在為江山蜂業喝彩,汪禮國卻居安思危,他明顯感覺到,千家萬戶養蜂,雖然惠及面廣,但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一方面分散經營會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抗擊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都很薄弱。
汪禮國想到了重新扛起合作化的大旗。但沒有審批、沒有執照、沒有公章,怎么辦?汪禮國只能由協會出面,成立養蜂互助合作社,實行會員之間技術標準、農資供應、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產品價格等8個方面的統一。該提議得到了企業主體的積極響應,一下子21家合作社報名。汪禮國選了其中7家作為試點。
果然,效果顯著。才兩三年時間,106家合作社加盟其中。此外,協會還專門制定了蜂產品標準,并通過“協會+合作社+蜂農”技術推廣體系與“協會+合作社+企業”的質量監管體系,為標準落地加碼。
江山實踐引發社會和媒體的強烈關注。時任農業部的一位領導前往江山調研后予以高度評價:這就是新型合作化道路,意義不亞于當年的小崗村!
幾年前,為了讓年輕人有更廣闊的舞臺,汪禮國主動讓賢,辭去了江山市畜牧局副局長、黨支部書記職務,走上了江山市人才聯誼會會長的崗位。
但無論角色如何變化,汪禮國從未想過遠離科研。這幾年,他默默無聞,潛心研究蜂產品的功能因子。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手段,汪禮國已研發出攜帶方便、服用方便的產品,就等著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市場化開發。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