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13 作者:佚名 來源:消費日報網
寫在前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在產業振興。從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馬套村黨支書肖舒榮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責任與擔當,一種實干精神。肖舒榮和馬套村黨支部正是通過茶葉和旅游產業,把一個曾經的窮村變成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并給生他養他的土地帶來諸多榮譽。
馬套村是一個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峪,一窮二白,交通閉塞,荒山成片,水源干枯,自然環境惡劣,“春旱、夏澇、秋絕產”是馬套村過去的真實寫照。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馬套村黨支部帶領全村黨員、村民發揚“誠信、奮斗、實干、和諧”的精神,在歷屆村黨支委、村委的帶領下,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山東省最美風情小鎮”“省級旅游特色村”“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等榮譽。
加強支部建設 發展鄉村旅游
在70年的奮斗歷程中,馬套村黨支部一直狠抓班子建設,注重團結出效率、團結發展經濟這一策略。特別是現任黨支部書記肖舒榮,高舉“凝聚團結”旗幟,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大會談、小會講,使黨支部每個成員充分認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使得干部們認清了奮斗的方向,統一了思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績和榮譽。
這一個個的榮譽光環,都是歷屆黨支部帶領村民奮斗的結果。特別是與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肖舒榮,密不可分。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肖舒榮,是生在這個窮山村、長在這個窮山村,從小的夢想就是飛出這個窮山村。正是懷著這個夢想,二十歲出頭,他就白手起家,干起了石材加工,并逐漸實現了年盈利上百萬元。而他馬套村的父老鄉親們,更多還是守在那一畝三分地上刨食吃。看到腦筋活絡又踏實肯干的肖舒榮發了財,村里鄉親就把帶領全村人致富的目光投向了他。沒有更多猶豫,肖舒榮答應了。
肖舒榮說:“一個人富不叫富,全村富了才叫富!當時沒有太大的想法,能讓馬套人都富了感覺很自豪、很滿足。”
生活中的肖舒榮不善言辭,但他似乎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實實在在,正如他上任之初立下的誓言——鄉親們這么信任我,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個樣子!如今,他在馬套村的工作實績,已經充分驗證了他的這種品質和精神。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全村30多戶農家樂的發展,吃旅游飯,賺旅游錢。2017年,馬套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萬元。村里還建起了幸福院和干凈衛生的食堂,65歲以上老人能享受到免費查體和免費午餐;60歲以上老人每年可領到360—600元不等的養老補貼,中秋節、春節還會收到慰問品;留守兒童也能在標準食堂吃上可口飯菜。村里統一規劃建設,許多農戶建起了二層小樓,房前屋后、村里村外全部綠化,還成了電影拍攝基地。馬套村黨支部多年夢想,如今變成了現實。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更是給我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肖舒榮說。2018年初,村里投資1000萬元,打造攀巖、青少年國防教育拓展中心、南方果蔬觀賞品種高效農業大棚等,新打造20套高標準民宿戶,并沿水庫周邊推出了采茶、品茶、觀茶藝表演、騎馬射箭、足球場、景觀長廊及齊長城文化體驗區等,讓游客來到這里可以感受淳樸的農家生活。
一個支部一盞燈、一個黨員一面旗。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是馬套村黨支部的奮斗目標。在肖舒榮書記的帶領下,一個富有朝氣的領導集體迅速形成。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如今馬套村領導班子成為遠近聞名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受到上級領導的多次表揚。
以產業為平臺 富村民促發展
馬套村周圍是連綿起伏的泰山山脈,有山林7000余畝,晴天里能看見遠處山頭的云霧繚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馬套村中國緯度最高茶產區獨特的環境。“大河無水小河干,經濟發展是根本,村里沒錢,啥也辦不了。”肖舒榮談起茶葉種植來深有感觸。
2008年,馬套村圍繞綠色生態發展,開始推廣茶葉種植。沒錢咋辦?村“兩委”提出了村民籌資籌勞方式,黨員干部帶頭,走街入戶發動群眾,當年籌資130萬元。建茶廠、跑銷路,流轉土地,經過四年努力,茶產業逐漸發展壯大,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很多群眾也紛紛參與到合作社里來,村民得到實惠,村集體也有了200多萬元的收入。
在發展茶產業的同時,村黨支部又走出去學習取經,開闊眼界理思路,學習別人家的發展模式,提出了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提議。村民會議一致通過后,不到兩個月,黨支部牽頭發起的馬套將軍山旅游合作社正式成立,采用資源整合、股份制經營,即“黨支部+合作社+資金股東+房屋股民”的方式,全村35戶以閑置房屋入股,107人現金入股400多萬元,建起了不同標準、風格,可容納340多人入住的民宿和500多人就餐的餐廳。當年8月,馬套村又建起了電商平臺,探索“互聯網+鄉村旅游”的新路子,開通“馬套將軍山”微信公眾號,與知名網站合作,宣傳以茶產業和農家民俗為內容的鄉村旅游。當年就接待游客3.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10萬元。每逢節假日,來這里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要想住宿就餐都要提前預定。
現在的馬套村的確是種茶種出了好生活,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農民,帶著偏僻山村的一群老少爺們,竟然用上了“互聯網+”的新模式。5000多名茶農增收200多萬元,馬套村的茶葉,把全村父老鄉親,帶上了致富路!
現在的馬套村,年接待游客八萬多名,旅游產值一千多萬元。“茶馬風情”特色鄉村游更是帶動了茶葉加工廠的收入,每年村集體收入150萬元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肖舒榮個人也被評為濟南市擔當作為“出彩型”好干部。
以茶產業為平臺,以農耕文化為紐帶,使“文農旅商”有機結合,馬套村的生態產業綜合體越做越大,產業鏈越拉越長。2017年,馬套村晉升為國家3A級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0萬余人,旅游年收入達到1600余萬元。今年新茶剛開始采摘,訂單就紛至沓來,3000多斤春茶銷售一空。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宜居鄉村
青山在望,綠水相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馬套村村民對此體會最深。從2013年開始,馬套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實施美麗鄉村家園建設工程,把村莊當成公園建,在保留原有古風貌的前提下進行村莊整治行動。
對村中和沿街危房進行拆除改造,安裝路燈258盞;背街小巷、生產路、環山路全部硬化;山上全部栽植果樹等經濟林……改造后的馬套村掩映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中。2017年,村里又投資58萬元改造了步行街,修建了排污排水設施;以農村“七改”為抓手,加快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補齊影響村民生活品質的短板。來馬套的人都說“這里的環境太好了,來到這里真的不愿離開”。
馬套人也真真切切地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大多數村民都在村里的茶園、旅游合作社上班,原來外出務工的村民看到了家鄉的發展前景,也有了回歸創業的想法。村“兩委”就勢借勢,多次召開座談會,主動邀請這些“能人”回村里,組成了一支有經驗、會管理、扛得起的創業團隊。這些優秀人才的回歸,為村里各項工作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豐富文化生活 建設文明家園
馬套村黨支部認為,文化建設不僅能提升精氣神,還能讓大家擰成一股繩,肖舒榮對此非常堅定,“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我們的目標就是既富口袋、又富腦袋!”近年來,村黨支部一直把“建設文明家園”抓在手上,先后出臺婚喪嫁娶不得大操大辦、黨員干部帶頭抵制迷信等村規民約,成立“鄰里守望站”“留守老人兒童關愛站”“黨員志愿者工作站”,大力培育“一家有事、各家伸手,一人有難、全村幫忙”的良好風尚。48歲的村民段淑平因患心臟病導致生活困難,村黨支部了解這個情況后,發動村民為她捐款,不到一個小時就收到捐款4萬多元。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村黨支部還籌資修建了文體廣場、文化大院,購置了健身器材和7000多冊圖書,道德講堂、農家書屋等公益設施一應俱全;辦起了莊戶劇團和秧歌隊、腰鼓隊、舞蹈隊,每年春節村里都舉辦新春文藝聯歡活動,村民自編自導、樂在其中。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進一步培育形成了干群和諧、鄰里和睦的良好村風。
以前面對飲水用電、修路架橋、合作社收益分紅等大大小小的問題,幾個村干部討論來討論去,辦法就那么幾個,大家都很撓頭。如何辦好群眾關心的事,讓全村老少爺們都認可,是肖舒榮和村干部一直思考的問題。對此,黨支部摸索出了“小板凳”說事工作法、陽光村務定期公示等辦法,創新串門走訪、民情懇談等民主協商制度,村里的事讓大家議、大家談,凡事都商量著辦,解決了許多單靠村干部解決不了的問題。前幾年村里決定搞墻體美化,就讓老年人講故事、年輕人講見聞、有文化的想標語,2萬多平米的文化墻很快就完成了,如今成了馬套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