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01 作者:劉名鋒 來源:網絡整理
湖南省祁陽縣浯溪街道圍繞“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目標,理清產權歸屬,盤活集體資產,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清查核實村組集體資產總額2.49億元,共盤盈資產1.82億元。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6個,經濟合作社11個,成員以土地入股1080畝,全街道實現分紅2000多萬元,讓廣大農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紅利,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活力充分激發,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權改革讓產業發展上了規模
近年來,浯溪街道成了規模化優質蔬菜、水果基地的主戰場。浯溪街道將優質蔬菜、水果產業作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抓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破解了農民、合作社、村集體在產業發展中的困境,不但解決了祁陽城區優質蔬菜、水果供應問題,而且探索出了貧困戶脫貧致富新子。 要實現這一目標特別是設施蔬菜、水果是一項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的產業,只有規模化發展才能取得較好收益。
肖以順既是土輕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又是沿江村村支書,他說, “我們聯系的外地批發市場需求量每年至少需要1000噸,村民們自己種的蔬菜,品質參差不齊,數量上也不能完全滿足需求。現有的蔬菜遠遠不夠,規模很難上去。”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給像這樣缺少發展資金的農民合作社帶來了機遇。92戶村民以220多畝土地入股,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27.5萬元到戶產業扶貧資金入股。 土地、資金解決了,合作社開始實行“統一良種供應、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害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標準化生產,當地村民開始在種植基地打工,實現以勞務入股。
“如今合作社發展不僅有了資金,蔬菜規模也上去了,質量安全也得到保障,還能帶動貧困戶發展,一舉多得。”肖以順說完,滿臉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產權改革讓資產激發了新活力
農村產權改革激發了鄉村發展新活力。去年,唐家嶺村永州麒麟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純收入達到130多萬元。2018年11月,合作社給村民們分紅5萬元,貧困戶最高可拿到分紅1000元。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增收。如唐家嶺村12組貧困戶七旬老農田紹宏,把自家的五畝三分地通過村集體流轉給永州麒麟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自己又將到戶產業扶貧資金15000元投入到合作社作為股金享受分紅,成了一個農民“股東”。每年土地流轉費拿到1060元,入股合作社每年拿到分紅1000元,不僅如此,田紹宏還在合作社種植基地打工六個月,掙了12000元。
產權改革讓農民鼓起了“錢袋子”
浯溪街道唐家嶺、小江、沿江等村,一方面引導村民流轉閑置土地資源,整合產業扶貧資金,把資源匯集在一起,另一方面主動與合作社對接,投資發展產業、訂單農業,成為農民、合作社、市場之間的黏合劑。去年12月,唐家嶺村永州麒麟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鄧凌霞從深圳引進了陽光葡萄種植(以每公斤100元與公司簽訂回收訂單,只愁沒貨,不愁賣),小江村發展種植紅提,沿江村發展種植有機蔬菜,流轉土地3110畝,建設設施農業休閑采摘園,分期興建日光溫室,種植草莓、葡萄、甘藍、西藍花等精品水果和有機蔬菜。大棚建設階段和水果、蔬菜種植過程中,村民有了大量務工機會,實現了勞務入股,就近就業。 大河水漲小河滿,村集體賺了錢,村民人人有分紅。唐家嶺、沿江等村村支“兩委”拿出分紅的45%分給了100多戶貧困戶,每戶最多有500元的分紅,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現在,浯溪街道各村設施農業采摘園項目正逐漸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初步形成設施農業產業全覆蓋的新格局,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果盤子” 鼓起了農民“錢袋子”。(劉名鋒)
相關標簽:祁陽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