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1-02 作者:佚名 來源:重慶日報
核心提示
2018年,重慶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黃金經濟帶”三個關鍵,重慶以“上游意識”擔“上游責任”,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新舊動能的轉換正在重慶大地悄然發生;對長江經濟帶沿線產業,重慶明確“兩條紅線”……如何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起來?重慶給出的答案是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一年來,重慶綠色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關鍵詞 綠色發展 鄉村振興
漫步木棧道看太空荷花、穿越一公里“時光隧道”看漫山的粉黛、夜晚在山頂裸眼看北斗七星……2018年7月,重慶首家田園綜合體,潼南區香水百荷田園綜合體揭開了神秘面紗。作為潼南區依托農業、自然風光等,在崇龕、龍形、塘壩、古溪等地,打造多個各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之一,香水百合田園綜合體占地近萬畝。結合當地資源如水塘、山地、森林、稻田來打造,為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民增收發揮帶動作用。
田園綜合體正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實施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推動宜居宜業宜游,通過精品農業示范、鄉村旅游開發、鄉村生態治理,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的具體實踐。
農旅融合 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富民興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鎮紅花村,是一個坐落于烏江和阿蓬江交匯處的土家村寨。全村有657戶1936人,耕地面積4095畝。長期以來,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里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傳統養殖業和種植業。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和閑置土地增多,紅花村日漸凋敝。2018年來,在推進紅花村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過程中,酉陽縣桃花源旅投集團公司為紅花村制定了“構建產業,農旅融合發展”建設田園綜合體的新路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想富,找門路。我們的總體思路就是走生態路,念山水經,打休閑牌,發展鄉村經濟,實現旅游富民。”該公司負責人介紹。
紅花村氣候溫和濕潤,適宜發展水果產業,種植優質柑橘大有可為。酉陽縣桃花源旅投集團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改良土地540畝,先期種植沃橘、愛媛38號、大雅等優質柑橘、李子種苗26000余株。
為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該公司全面啟動紅花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全村90棟房屋風貌包裝,并正在對39棟老木房子進行做舊包裝;同時,組建了承建民居風貌包裝、道路改造、綜合管網修建、公共設施建設等項目,為村民提供穩定勞務收入的村民勞務隊,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今年,在看到村里的發展勢頭后,已有57名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回鄉參與旅游開發。”紅花村支部書記楊浦位介紹。
產業轉型 助力產業生態化欣欣向榮
寒冬時節,開州區譚家鎮花仙村的一處山區,綠樹掩映下,溪流沿山谷而下。旁邊的河灘地里,上百個或圓或方、大小不一、深淺各異的蓄水池,格外引人注目。這個遠看像一座大型污水處理廠的地方,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生態流水養殖場。
養殖場沿山溪而設,從東里河引入的冰涼河水順次從鰣魚、裂腹魚、虹鱒、金鱒、鱘魚、大鯢等高檔魚類養殖池流過,再經過凈化,達標后匯入河流。“整治非法采砂,強化水污染防治,確保水生態不受污染和破壞是推廣這種新模式的基本前提,也是開州全域推動漁業綠色發展的根本著眼點。”開州區委常委、農工委書記陳華東說。
如今,在三峽庫區,像這樣以新技術模式從事生態養魚的養殖場正在增多。
自梁平引進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魚技術以來,經過3年發展,該項技術獲得了比普通池塘養魚產量增加一倍以上的高效益。
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魚就是在池塘中興建養殖槽,將其分為魚類養殖區和水質凈化區,養殖槽用于“生態圈養”黃顙魚、大口鯰、草魚等吃食性魚類,水質凈化區用于種植美人蕉、菖蒲、空心菜等水生植物。安裝在養殖區上游的增氧推水設備翻動水體經過養殖槽,將槽中吃食性魚類的排泄物和飼料殘渣順著流水推集到下游指定的集污區,再通過自動吸收裝置移除池塘。流水中含有的廢棄物被水生植物吸收后,回到養殖塘循環利用,再將廢棄物沉淀脫水處理后轉變為陸生植物(如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機肥。
截至目前,梁平區已建設流水養殖基地40余個,養殖槽107條,面積達1000余畝,覆蓋禮讓鎮、梁山街道、雙桂街道、明達鎮、仁賢鎮、聚奎鎮等多個鄉鎮(街道),是重慶市流水養殖基地最多、規模最大的區縣。
梁平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唐仁軍介紹,這種技術將傳統池塘的“開放式散養”革新為“生態式圈養”,有效地提高了池塘養殖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今年,三峽庫區新建“魚跑道”式循環流水槽達400余條,“大池養水、小池養魚”的池塘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加速鋪開;魚菜共生和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十多萬畝,魚產業生態化轉型發展一派欣欣向榮。
創新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不僅是農村,在重慶的每個角落,新舊動能的轉換都在悄然發生著。一個100億元的投資項目,被萬州拒之門外;在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兩江新區,龍頭企業長安汽車提出燃料汽車停產時間表;長壽砸下180多億元,只為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
重慶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黃金經濟帶”三個關鍵,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主城區最后16戶污染企業完成環保搬遷,近年累計去除鋼鐵行業過剩產能806萬噸、煤炭行業過剩產能2348萬噸。舊動能的破除有條不紊,新動能的聚集效應也在逐步凸顯。中科院、同濟大學等單位,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企業,紛紛在重慶布局研發機構和人才培養基地。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不斷涌現。
對長江經濟帶沿線產業,重慶明確“兩條紅線”:堅決禁止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重化工項目、嚴禁在5公里范圍內新布局工業園區。同時,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要求化工項目只減不增。長壽化工永久性關停,云陽三陽化工30萬噸氯堿項目已停止實施……
“我們構建并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重慶市委和市政府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者關系絕非簡單對立。重慶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綠色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以技改升級促進節能降本。另一方面,通過抓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逐步走出產業調整陣痛期。”長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7年,鋼鐵化工不再“一業獨大”,當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60億元,增長93%。
“長江的大保護、新區的綠色發展,都要向產業要答案。”兩江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長安、力帆、小康等本土品牌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展迅猛,合資車企高端化環保型車型大量投放。
生態優先,意味著與生態環境有矛盾沖突的,都要讓道。重慶突出規劃引領,主城區城市開發建設控制線、城市建設用地增長邊界控制線和生態控制線“一張圖”已實現。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基本完成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工作。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重慶構建“三線四系”空間保護機制,形成“三帶四屏多板塊”空間保護格局。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相關標簽:重慶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