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29 作者:本報記者 潘少軍 來源:經濟日報
除了山西陳醋,這幾年“陽曲小米”“婁煩山藥蛋”“清德鋪紅薯”等雜糧新品牌成了山西特產的新名片,也成了生態脆弱地區百姓脫貧的新希望。
隆冬季節,記者乘車來到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陽曲縣農委主任孫國鋒介紹,陽曲海拔1300米左右,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土壤呈弱堿性,在這個緯度種出的小米、土豆等雜糧品質最好。但黃土高原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也束縛了農業的發展。過去,當地農民為提高雜糧產量,施放了大量化肥。第一年的增產效果極為明顯,但產量會逐年遞減。到了第三年就會遇到土壤板結問題,幾乎長不出東西,當地人只好撂荒耕地,外出打工。
正如陽曲縣縣委書記劉晉萍所言,只有解決好當地的生態問題,才能真正拔掉“窮根”。近年來,陽曲通過退耕還林、植樹種草等辦法,大幅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力推有機小米等旱作雜糧生態種植,例如選用抗旱優種、采用有機肥、推廣沼液防蟲和滲水地膜種植等技術,不僅改善了雜糧品質,也大幅提高了農民收入。
在陽曲縣高村鄉的小米加工點,只見脫殼小米呈現天然金黃色,剛熬好的小米粥上還漂著“米皮”。喝上一碗,只覺得米味濃郁,渾身通透。加工點工人說:“其實,有機小米最‘養人’,其判斷方法也簡單——不用加堿,也能熬出軟香‘帶油’的小米粥來。”
“過去種‘化肥米’,增產不增收;如今種‘有機米’,養地又‘養錢’。”陽曲縣楊興鄉鄯都新村村民李晉保告訴記者,他過去用化肥種的小米,每斤才賣5毛錢;如今從養羊駝的農場買來有機肥,種出的有機小米每斤賣4元錢,四五畝地就賺了7000元。剩下的秸稈再賣回農場當飼料,又能賺1000元。
生態農業的受益者不止農戶。得益于李晉保這樣的周邊農戶提供飼料,陽曲縣七峰山種養殖有限公司大幅降低了羊駝養殖成本,還將動物糞便制成了有機肥,解決了污染問題。
“不像山羊、綿羊,羊駝只吃草尖不啃草根,連續一周不吃不喝都沒問題,部分時段可野外放養。”公司總經理鄧昕感慨,自己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構建種養結合的生態型循環農業模式,是破解農業效益低下的有效途徑。
“小農業,大文章。利用生態農業脫貧是一個系統工程,每個地方的模式不能簡單復制,需要因地制宜,做到一個縣一個主打產品,并以此為基礎,形成鄉鎮和村級各具特色的生態產業支撐。”太原市農委主任康寶林介紹,太原市原有兩個貧困縣,分別是陽曲縣和婁煩縣。如今,兩縣的生態農業都做出特色,陽曲去年摘下了貧困縣帽子,婁煩今年也在準備摘帽。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